未来之星,在阳光下成长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三部委联合主办,赤峰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共同承办,国家体育总局器材装备中心协办的2012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节,于8月19日至8月23日在内蒙古赤峰市拉开帷幕。
  这是全国中小学生的一次体育盛会,它将竞技与教育、青春与未来、斗志与情怀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中小学生自己的节日,从会徽、吉祥物的设计到开闭幕式演出,从志愿者服务到各项赛事的搏击,中小学生们全情参与、忘我投入;这是一座海纳百川的舞台,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且务实重效,为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这又是一次欢乐的聚会,大明星、小选手,共享体育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刚刚从伦敦奥运会上载誉归来的奥运新科状元郭跃、王明娟、焦刘洋、董栋来了,悉尼、雅典双料奥运冠军陈中、北京奥运会冠军肖钦以及体操王子李宁、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谢军来了。体育明星们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700多名学生运动员进行了近距离的比拼和互动,让选手们充分享受到了体育的快乐。
  别看体育明星们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但在深受孩子们喜欢的项目上却一点也不占便宜:软式垒球赛场上,焦刘洋在两次击打不中的状况下,机智地轻轻触球,便直扑一垒并获得成功,显示出极高的体育智慧,但她的同伴却一个个被封杀出局;软式排球场上,身高略显不足的肖钦、董栋,被曾经获得世界中学生排球比赛亚军的包头一中女排选手的一个轻扣就打得“狼狈而逃”,引得围观者发出阵阵善意的笑声。
  三对三篮球场上,小选手面对的是“重量级”的悉尼、雅典奥运会冠军陈中和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国际体育总局体科所所长田野。曾经练过篮球的陈中一出手就投进两分,当观众为她高声喊好的时候,她却连声说“瞎蒙的”。
  在一些时候,学校体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其主要原因是领导重视不够。本次活动中,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率先垂范,在航空航海模型赛场上,冯副局长手拿遥控板玩起了模型飞机、机器人。来到三对三篮球比赛场地时,他鞋子也不换地就上场和学生比起来,并投进了两个球,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担任篮球技术监督的著名裁判马力军羡慕地说:“总局领导到现场看比赛并亲自上场打球的冯副局长是头一个,这对青少年三对三篮球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本届阳光体育节共设有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跳绳、踢毽、校园定向跑、拔河项目6个竞赛项目和科技体育项目、软式垒球、趣味田径、笼式足球、五洞高尔夫、马术、摔跤、射箭等民族传统体育以及棋牌、气排球等展示项目,不仅为竞赛增添了新意,更增添了体育活动的趣味性。
  三对三篮球是男孩子最钟情的一项运动。来自北京首都师大附中的几名选手一开始就接连输球,这让队员们难免有些心灰意冷,但在教练的鼓励下,这帮小队员重新振作起来,拿下了几场关键之战。
  随着校园足球的深入开展,足球重新获得孩子们的青睐。在五人制足球现场记者看到,不少孩子的技战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了解,孩子们不仅球技高超,学习成绩一点也不差。这些球技和文化成绩并重的孩子,已经成为校园足球新的“风向标”,引领着校园足球朝着学训兼顾的方向迈进。
  软式垒球虽然只是将器材由“硬”变“软”做了小改变,却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来自赤峰当地的几所学校学生每天都要到垒球场地上体验本垒打的快乐和惬意。一名姓王的初二男生,接连打出了三级本垒打,引来围观同学和场上防守选手的尖叫声。这位同学告诉记者,自己练了一年多,过去只有几名同学和他一起练,但现在学校的垒球爱好者已经发展到了一百多人。
  参加体育节的孩子们是快乐的,这是因为在他们心里参与比获胜更重要。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四中的殷麦宁在本届比赛中只参加了毽球计数的比赛,虽然没有取得名次,但他感到很快乐。因为通过几天的比赛,他认识了很多小朋友,并和几名小朋友互留了通信地址。带队老师说得好,比赛是短暂的,但小朋友的友谊却是长存的。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司副司长张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节主要由体育比赛、阳光体育运动展示、青少年体育发展论坛、体育文化交流四大部分组成。体育比赛项目在去年3人制篮球、5人制足球、跳绳、踢毽、校园定向跑的基础上增加了拔河项目;阳光体育运动展示活动则在去年科技体育、软式垒球、趣味田径、四季冰场、笼式足球、五洞高尔夫等项目基础上增加了马术、摔跤、射箭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气排球项目。他指出,体育节突破了传统青少年活动形式单一的特点,实现了理念与内容的“双创新”。“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未来之星’阳光体育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对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起到引领、指导和示范作用。”
  (中国教育报 100088)
其他文献
教师提供任务和场地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掌控并去完成的游戏,便是招标式游戏。如组织学生做跑的专门性练习,给出四种小器材:篮球、羽毛球拍、长绳串成的气球和木夹子,任各友伴型的小组选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1)持篮球的同学迅速围成圈,在领头人原地运球、耍球的节奏下,齐做四八拍的原地摆臂、高抬腿跑,之后变成一路纵队,依次快速起跑,去接8m外的垂直高抛球;(2)要长串气球的同学,做S形绕气球小步跑、单
关键词:第二届;体育游戏;研讨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7-0004-06  由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编辑部与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共同主办的“2015年第二届体育游戏研讨培训班”于2015年7月2日至5日在上海顺利召开。上海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丁力,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晓敏,首都体育学院期刊部主任、《体育教学》编辑部副主编王子朴,
摘 要:本文针对准备部分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准备部分可以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难点先行体验;对本课主要确定的学习方式前期预热;对较复杂的场地组织提前适应;磨合师生关系,把学生身心状态调整到最佳。  关键词:准备部分;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7-0033-01  诸多教研活动显示,体育教师在课时计划设计时大多按照既定的——“
传统的田径运动会近些年来正悄悄发生着变化:每年都会增加一两项集体趣味项目,拔河、两人三足跑;同时删减一两项富有挑战、略带危险性的竞技内容,标枪、跨栏等等。几年后的今天,将近半数的田径竞赛内容被诸如“时代列车”、“携手并进”、“运球袋鼠跳”之流取代。业内业外,毁誉参半。支持者曰:“趣味项目的增设,扩大了参加人数,降低了参与门槛,热闹、好看,亦好玩,应该积极推广。”反对者云:“这是代表一所大学最高运动
翻开英才小学部的教育蓝图,“运动”被摆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从丰富多彩的“阳光健身”,到精彩纷呈的“阳光大赛”,以及独树一帜的“阳光特长”,构成了“幸福教育,运动校园”的英才体育特色之路。  一、阳光健身:让运动充满幸福的味道  在英才的校园里,有三道独特的运动风景线。  第一道——晨练,每天6:40-7:00,1200多名孩子在生活老师的带领下,迎着朝霞开始了一天的锻炼。有统一项目——晨跑800米,
摘 要:通过对区域性体操类必学内容的教学实践研究,本文从体操教材价值功能的回归、体操类教材必学内容的定位思考、构建中小学体操必学内容教学体系的策略方面入手,总结出一些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体操教材;必学内容;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3-0046-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
关键词:武术;进校园;北京西城;第五十六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0-0080-01  2014年9月22日,北京市西城区在第五十六中学召开“武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之武术名家西城校园行”启动仪式,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亲临现场并讲话。武术八大门派的传承人以及参加武术推广活动的北京小学、厂桥小学、自忠小学、154中学、214中学等9所
摘 要:北京市体育微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已经从理论层面进入实践阶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北京市体育微课设计者、制作者关于体育微课制作的现状与反思,了解一线体育教师和教研员在课程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北京市现有的体育微课课例进行分析,从课程选题、基于问题进行教学、基于学生需求教学、教学效果评价等几个层面进行探讨,以期使广大教师能更加深入了解体育微课的设计路线,成为积极的数字化资源的设计者、共
摘 要:将棒垒球规则引入快速跑课堂,从技术单元教学为出发点,将游戏的融入为创新点,统筹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感知体育知识,形成运动技能,丰富了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上课效率;其次,竞赛类的活动形式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快速跑;棒垒球;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
【编者按】:“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2015年我们提出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仍然引起了老师们的极大兴趣。今年的12个选题在每期的“选题计划”中刊登预告,同时在体育教学论坛进行在线研讨,研讨需要百家争鸣,我们希望看到来自各个视角的阐述。欢迎您的参与!研讨地址:bbs.tyjx.net.cn。  【陈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博士后)】  随着时间、环境的迁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