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可以地帮助学生享受课堂教学,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提问艺术呢?
一、创设提问的切入点
为了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需求,诱发其探究性的行为,可为学生设置问题的“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文本中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时,课题为什么称之为“壮士”,而不用“战士、勇士、志士”?这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便开展对勇士、战士、志士、壮士的讨论、争论,甚至查工具书,从而准确懂得用“壮士”正体现五个人的壮举。这时学生求知欲的火花被点燃,趁热打铁进一步追问,“五位壮士”壮在哪里呢?这时,让学生读课文,他们学习兴趣便高涨。
二、设置矛盾提问
学生对矛盾性的问题很感兴趣,因此,教师提问可设置对立的设想,使之产生选择的困难,吸引他们认真思考、激发认知兴趣。如教《将相和》时,便设计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还是有胜负?
生:是打成了平局,他们都演奏了乐器。
生: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所以说是打成了平局(大多数学生同意这一意见)。
生:我认为是赵国胜利了。因为秦国是大国,赵国是小国。小国的国王为大国的国王演奏乐器,大国的国王也为小国的国王演奏乐器,相比之下,大国的国王显得没面子。
生:我认为是赵国占了上风。因为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秦王是君,蔺相如是臣,这样也显得秦王输了一筹。
生:我再补充一点,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打击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是配合瑟演奏的。赵王可以鼓瑟,而秦王只能击缶,两相比较起来,秦王更显得丢人。
就这样一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感知了蔺相如的智慧。
三、巧设“曲问”提问
让思路拐一个“弯”,以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这便是“曲问”。曲问才能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最后时,可问这样一个问题:“此时此刻,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地球,亲爱的母亲,我们会用赤诚的心呵护您!”有的说:“地球母亲,您的孩子已经觉醒,将会还您修长的头发,抹去您的伤痕,让您青春永驻!”有的说:“地球妈妈,我们原来太无知,现在醒悟了,最好的行动是创可贴,治好您心灵的创伤!”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环保教育的目的达到了。
四、分层设计提问
一节课上,单靠提一两个问题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从整节课来谋划、设计出系统化的提问,这样思维就有了深度。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时,教师如果问:这句话表现了邱少云什么精神?学生不难回答,但理解未必深刻。于是可提这样几个问题:①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曾把董存瑞、黄继光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他们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却把邱少云比作石头?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与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不动,无声,顽强不屈。)②又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的巨石呢?(强调“一动也不动”,显示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战斗胜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③隐蔽在草丛中的邱少云身体并不显眼,为什么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突出他精神的伟大、崇高和永垂不朽。)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迎刃而解了。
五、提问注意拓宽思维
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既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教《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然后提问:此时此刻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肆虐的洪水淹没了村庄,人们在撕心裂肺地呼喊。”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酸雨成灾,暴风成难,大旱连年,人类生活在一个可怕的世界中。”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地球母亲那美丽的容颜憔悴成绛紫色,那纯净清澈的河水已浑浊不堪,甚至臭气熏天。”当学生的思维触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为教师和学生一样思维非常的兴奋,互动中提高了认识。
六、提问要有深度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深度,有了深度,才能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点燃他们创造性的火花。教师要多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等。
总之,课堂提问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激活思维,引领他们在语言王国里遨游。教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将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提问的切入点
为了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需求,诱发其探究性的行为,可为学生设置问题的“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文本中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时,课题为什么称之为“壮士”,而不用“战士、勇士、志士”?这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便开展对勇士、战士、志士、壮士的讨论、争论,甚至查工具书,从而准确懂得用“壮士”正体现五个人的壮举。这时学生求知欲的火花被点燃,趁热打铁进一步追问,“五位壮士”壮在哪里呢?这时,让学生读课文,他们学习兴趣便高涨。
二、设置矛盾提问
学生对矛盾性的问题很感兴趣,因此,教师提问可设置对立的设想,使之产生选择的困难,吸引他们认真思考、激发认知兴趣。如教《将相和》时,便设计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还是有胜负?
生:是打成了平局,他们都演奏了乐器。
生: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所以说是打成了平局(大多数学生同意这一意见)。
生:我认为是赵国胜利了。因为秦国是大国,赵国是小国。小国的国王为大国的国王演奏乐器,大国的国王也为小国的国王演奏乐器,相比之下,大国的国王显得没面子。
生:我认为是赵国占了上风。因为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秦王是君,蔺相如是臣,这样也显得秦王输了一筹。
生:我再补充一点,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打击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是配合瑟演奏的。赵王可以鼓瑟,而秦王只能击缶,两相比较起来,秦王更显得丢人。
就这样一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感知了蔺相如的智慧。
三、巧设“曲问”提问
让思路拐一个“弯”,以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这便是“曲问”。曲问才能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最后时,可问这样一个问题:“此时此刻,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地球,亲爱的母亲,我们会用赤诚的心呵护您!”有的说:“地球母亲,您的孩子已经觉醒,将会还您修长的头发,抹去您的伤痕,让您青春永驻!”有的说:“地球妈妈,我们原来太无知,现在醒悟了,最好的行动是创可贴,治好您心灵的创伤!”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环保教育的目的达到了。
四、分层设计提问
一节课上,单靠提一两个问题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从整节课来谋划、设计出系统化的提问,这样思维就有了深度。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时,教师如果问:这句话表现了邱少云什么精神?学生不难回答,但理解未必深刻。于是可提这样几个问题:①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曾把董存瑞、黄继光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他们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却把邱少云比作石头?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与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不动,无声,顽强不屈。)②又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的巨石呢?(强调“一动也不动”,显示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战斗胜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③隐蔽在草丛中的邱少云身体并不显眼,为什么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突出他精神的伟大、崇高和永垂不朽。)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迎刃而解了。
五、提问注意拓宽思维
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既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教《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然后提问:此时此刻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肆虐的洪水淹没了村庄,人们在撕心裂肺地呼喊。”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酸雨成灾,暴风成难,大旱连年,人类生活在一个可怕的世界中。”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地球母亲那美丽的容颜憔悴成绛紫色,那纯净清澈的河水已浑浊不堪,甚至臭气熏天。”当学生的思维触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为教师和学生一样思维非常的兴奋,互动中提高了认识。
六、提问要有深度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深度,有了深度,才能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点燃他们创造性的火花。教师要多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等。
总之,课堂提问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激活思维,引领他们在语言王国里遨游。教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将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