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整整影响了两代人,有些歌曲至今仍久唱不衰,感人至深。他的歌曲究竟魅力何在?为何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本文从其声乐作品的民族性入手,以云南本土歌曲《火把节的火把》为例,试论施光南音乐创作对云南音乐创作的影响与启迪。
关键词:施光南;音乐创作;民族性
一、施光南的音乐创作
施光南是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歌曲在改革开放伊始就传入华夏大地的大街小巷。歌曲的题材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以来,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施光南的创作可谓是家喻户晓,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他在创作上植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敏锐而准确地抓住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神韵,并结合着时代特色的音乐语言,使其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具有着民族化和通俗化的艺术特征。他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为根基,并融汇着西方作曲理论,不仅使作品具有中西融合的独特韵味,也从侧面反映了新时期作曲家作品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这种音乐创作的原则对我国后世音乐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施光南之所以被称为“人民音乐家”,是因为他将民族的特点、风格很好地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其民族性声乐作品不仅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也很好地反映当时的民族背景。 面对西方文化的涌入,施光南深刻明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理,他总是能够将现代作曲技法和中国的民族音乐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都是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有机借鉴的佳作。
施光南作为我国最有成就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之一,其取得的成就源于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这种传承不仅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更多的是作为华夏儿女对国家未来前景的无限希冀。正如他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所唱的那样:“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为她幸福,为她增光”。他在新中国的成立中看到曙光, 在文革迫害中积攒能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国争光。时时刻刻与祖国保持着同呼吸共命运的难舍情怀,而他散发的这种情怀以及这些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 正是他留给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二、施光南声乐作品中的民族性
声乐作品的民族性就是能够利用音乐更好地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人格追求、民族品格等,施光南声乐作品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很好地体现了民族的气派、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施光南的声乐作品大部分都在强调民族的特色,其致力于推动中国声乐的民族性发展,不仅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创作及演唱人才,还为我国乃至世界民族性声乐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施光南最擅长的就是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乐调,他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乐调提炼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音乐风格表达出来。这就导致了施光南的很多作品与原作品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像”与“不像”,一般人是很难进行区分的。例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个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新疆风味,但是却又比新疆民乐多了一些内涵,民族特色鲜明,其中的主体部分主要描述的是民族性,而引子部分描述的是维吾尔族独具特色的音乐形象,为主题的抒发做出了很好的铺垫。不仅如此,施光南的声乐作品不仅具有北方民间音乐的特点,还兼具南方民间音乐的特色,甚至还可以从中感受到来自一些少数民族的声乐乐律。他的这种创作风格大多依赖于其长期的民族实践和对民族音乐的大量赏析。
施光南的大部分音乐作品中,经常会用到各种类型的衬词,这些衬词大多来自于民族音乐,并且用于衬托声乐作品中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衬词,例如苗族的“哦咿”、新疆的“来来来”以及傣族的“啊嗨哕”等。施光南的声乐作品中非常善于使用这些衬词,从而对声乐进行很好的描述。在进行声乐的创作过程中,施光南还会根据民族的特色独自创造一些适合民族特点的衬词,必要的时候还会将一些民族的衬词结合在一起加以组合,来适应不同作品的需求。例如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其前四小节运用了北方劳动人民的典型衬词“哎咳哟嗬”,而后四小节却运用了南方描述活泼欢快的衬词,两者衔接在一起显得十分贴切和谐。
施光南的音乐创作为我们探索出了民族化音乐风格创作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民族化的风格和特点,成为后继音乐家、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所遵循的原则,对后世的作曲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施光南音乐创作对云南音乐发展的影响
施光南老师的音乐创作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为广大歌者留下了宝贵的音乐作品,他无愧于“时代歌手”、“人民音乐家”的美誉。其创作思想为中国音乐创作拓宽了视野,同时也影响到了新时期的一批作曲家,为中国音乐的民族风格发展打开了思路。
云南省被誉为“歌的海洋”,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特别是在音乐创作方面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塑造了云南音乐的形象。如知名作曲家黎英海、王西麟、田丰等采用云南音乐素材创作出了多部经典的音乐作品,云南本土作曲家陈勇、陆云、杨非、关庄、杨正仁、杨明、刘晓耕、万里等,在云南丰厚音乐土壤的滋养下所创作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欢迎,部分作品在海外也受到业内人士的赞誉。
陈勇教授是新时期以来云南最具代表性的本土作曲家之一。从他最具代表性的三首艺术歌曲《火把节的火把》(卢云生词)、《月光恋》(刘位循词)、《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吴伯昌词),可以管窥作曲家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探索其追求兼备民族性、地域性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织,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
陈勇教授是卓有成就的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带头人,硕士生导师,长期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务至今。 陈勇教授的艺术歌曲品位很高,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很高的技术含量,很宫廷也很大众,很传统也很时尚,体现出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大众化、平民化、时尚化的价值取向,以唯美的色彩揭示民族文化内涵,用口语化的音乐语言编织“诗画云南”的美妙意境,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性和委婉悠扬的歌唱性。他的作品中内蕴的博大的民族情怀,实为一种广为倡导、穿越时空的普世情怀,那就是对故乡、对祖国的眷恋与守望,对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挚爱与呵护。 云南省首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艺术歌曲《火把节的火把》由词作家卢云生作词,作曲家陈勇作曲。《火把节的火把》,描绘了彝族人民欢度传统节日火把节的情景,表达了彝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歌曲《火把节的火把》一经问世,便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雅俗共赏而又经典的作品。歌曲《火把节的火把》是一首植根于彝族民间音乐土壤,寄托彝族人民美好理想的作品。引子、衬词的运用,体现了民族风格,也体现了地域特色。歌曲《火把节的火把》问世后,作为文化的产物,丰富了云南的音乐文化。歌曲的词曲作者,在创作实践中,一头扎进红土地的音乐厚土,深入领悟民族文化的精髓,以独特的角度审视彝族民间歌曲,抓住彝族民歌的语言本质,在词曲结构与意境的结合方面,充分体现了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统一,使歌曲的音乐语言的色彩、特点、韵味达到了极高的境地。《火把节的火把》用天然的音乐语言表现诗意境界,既有民族音乐的气质,又有当代音乐创作的灵性,具有雅俗共赏的社会效应,这正是《火把节的火把》跨越时空,久传不衰的原因。
《火把节的火把》是红土地培育出来的艺术奇葩,她的光彩不仅使彩云之南增辉,更映衬着祖国的大好山水,为五彩缤纷的艺术画卷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她是一件艺术珍品,也是一件极好的宣传佳作。 正像《五朵金花》营造了温馨的大理一样,《火把节的火把》将红土地上一个民族的盛大节日烙进人们的脑海深处,持久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民族文化大省的构建,就歌曲创作而言,其音乐名片的作用是无形而巨大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音乐名片,一个民族也有一个民族的音乐名片。《火把节的火把》既是一个地方的音乐名片, 又是一个民族的音乐名片。作为音乐名片,它对于地方宣传的功效,显然是任何广告都无可比拟的。《火把节的火把》因其知名度,有效地传播了民族文化,塑造了云南形象。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人透过歌曲对云南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使云南民族文化进一步向高深方面发展,从而提高了云南的文化品质。《火把节的火把》在创作中讴歌云南的文化与自然,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情操,塑造完善的人格,为社会提供了适合人民大众审美情趣的审美对象,使接受主体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为广大受众铺设了自我精神调整和创造的途径,有效地宣传和塑造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形象。
结语:斯者已逝,音乐长流。施光南老师音乐创作的民族性对云南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云南本土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具有博大的民族情怀。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音乐资源,一大批独具云南民族特色的优秀歌曲在全国广为传唱,久盛不衰。云南的音乐作品唱响了全国,云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坚信,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一大批云南本土作曲家的努力下,云南省将会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繁荣云南音乐创作方面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3年5月。
[2]靳学东,《英才去 德艺存 —“施光南研讨会”综述》,《人民音乐》1994年第九期。
[3] 李方平,《民族化:一个战略性的口号》,《光明日报》1987年4月7日。
[4] 吴海清. 《浅谈施光南声乐作品中的民族性特征》, 大众文艺,2012(11)。
[5] 浅析歌曲《火把节的火把》,出自《民族音乐》,2011第3期。
[6]《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花腔女高音歌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关键词:施光南;音乐创作;民族性
一、施光南的音乐创作
施光南是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歌曲在改革开放伊始就传入华夏大地的大街小巷。歌曲的题材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以来,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施光南的创作可谓是家喻户晓,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他在创作上植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敏锐而准确地抓住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神韵,并结合着时代特色的音乐语言,使其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具有着民族化和通俗化的艺术特征。他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为根基,并融汇着西方作曲理论,不仅使作品具有中西融合的独特韵味,也从侧面反映了新时期作曲家作品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这种音乐创作的原则对我国后世音乐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施光南之所以被称为“人民音乐家”,是因为他将民族的特点、风格很好地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其民族性声乐作品不仅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也很好地反映当时的民族背景。 面对西方文化的涌入,施光南深刻明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理,他总是能够将现代作曲技法和中国的民族音乐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都是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有机借鉴的佳作。
施光南作为我国最有成就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之一,其取得的成就源于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这种传承不仅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更多的是作为华夏儿女对国家未来前景的无限希冀。正如他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所唱的那样:“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为她幸福,为她增光”。他在新中国的成立中看到曙光, 在文革迫害中积攒能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国争光。时时刻刻与祖国保持着同呼吸共命运的难舍情怀,而他散发的这种情怀以及这些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 正是他留给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二、施光南声乐作品中的民族性
声乐作品的民族性就是能够利用音乐更好地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人格追求、民族品格等,施光南声乐作品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很好地体现了民族的气派、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施光南的声乐作品大部分都在强调民族的特色,其致力于推动中国声乐的民族性发展,不仅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创作及演唱人才,还为我国乃至世界民族性声乐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施光南最擅长的就是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乐调,他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乐调提炼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音乐风格表达出来。这就导致了施光南的很多作品与原作品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像”与“不像”,一般人是很难进行区分的。例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个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新疆风味,但是却又比新疆民乐多了一些内涵,民族特色鲜明,其中的主体部分主要描述的是民族性,而引子部分描述的是维吾尔族独具特色的音乐形象,为主题的抒发做出了很好的铺垫。不仅如此,施光南的声乐作品不仅具有北方民间音乐的特点,还兼具南方民间音乐的特色,甚至还可以从中感受到来自一些少数民族的声乐乐律。他的这种创作风格大多依赖于其长期的民族实践和对民族音乐的大量赏析。
施光南的大部分音乐作品中,经常会用到各种类型的衬词,这些衬词大多来自于民族音乐,并且用于衬托声乐作品中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衬词,例如苗族的“哦咿”、新疆的“来来来”以及傣族的“啊嗨哕”等。施光南的声乐作品中非常善于使用这些衬词,从而对声乐进行很好的描述。在进行声乐的创作过程中,施光南还会根据民族的特色独自创造一些适合民族特点的衬词,必要的时候还会将一些民族的衬词结合在一起加以组合,来适应不同作品的需求。例如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其前四小节运用了北方劳动人民的典型衬词“哎咳哟嗬”,而后四小节却运用了南方描述活泼欢快的衬词,两者衔接在一起显得十分贴切和谐。
施光南的音乐创作为我们探索出了民族化音乐风格创作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民族化的风格和特点,成为后继音乐家、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所遵循的原则,对后世的作曲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施光南音乐创作对云南音乐发展的影响
施光南老师的音乐创作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为广大歌者留下了宝贵的音乐作品,他无愧于“时代歌手”、“人民音乐家”的美誉。其创作思想为中国音乐创作拓宽了视野,同时也影响到了新时期的一批作曲家,为中国音乐的民族风格发展打开了思路。
云南省被誉为“歌的海洋”,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特别是在音乐创作方面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塑造了云南音乐的形象。如知名作曲家黎英海、王西麟、田丰等采用云南音乐素材创作出了多部经典的音乐作品,云南本土作曲家陈勇、陆云、杨非、关庄、杨正仁、杨明、刘晓耕、万里等,在云南丰厚音乐土壤的滋养下所创作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欢迎,部分作品在海外也受到业内人士的赞誉。
陈勇教授是新时期以来云南最具代表性的本土作曲家之一。从他最具代表性的三首艺术歌曲《火把节的火把》(卢云生词)、《月光恋》(刘位循词)、《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吴伯昌词),可以管窥作曲家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探索其追求兼备民族性、地域性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织,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
陈勇教授是卓有成就的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带头人,硕士生导师,长期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务至今。 陈勇教授的艺术歌曲品位很高,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很高的技术含量,很宫廷也很大众,很传统也很时尚,体现出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大众化、平民化、时尚化的价值取向,以唯美的色彩揭示民族文化内涵,用口语化的音乐语言编织“诗画云南”的美妙意境,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性和委婉悠扬的歌唱性。他的作品中内蕴的博大的民族情怀,实为一种广为倡导、穿越时空的普世情怀,那就是对故乡、对祖国的眷恋与守望,对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挚爱与呵护。 云南省首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艺术歌曲《火把节的火把》由词作家卢云生作词,作曲家陈勇作曲。《火把节的火把》,描绘了彝族人民欢度传统节日火把节的情景,表达了彝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歌曲《火把节的火把》一经问世,便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雅俗共赏而又经典的作品。歌曲《火把节的火把》是一首植根于彝族民间音乐土壤,寄托彝族人民美好理想的作品。引子、衬词的运用,体现了民族风格,也体现了地域特色。歌曲《火把节的火把》问世后,作为文化的产物,丰富了云南的音乐文化。歌曲的词曲作者,在创作实践中,一头扎进红土地的音乐厚土,深入领悟民族文化的精髓,以独特的角度审视彝族民间歌曲,抓住彝族民歌的语言本质,在词曲结构与意境的结合方面,充分体现了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统一,使歌曲的音乐语言的色彩、特点、韵味达到了极高的境地。《火把节的火把》用天然的音乐语言表现诗意境界,既有民族音乐的气质,又有当代音乐创作的灵性,具有雅俗共赏的社会效应,这正是《火把节的火把》跨越时空,久传不衰的原因。
《火把节的火把》是红土地培育出来的艺术奇葩,她的光彩不仅使彩云之南增辉,更映衬着祖国的大好山水,为五彩缤纷的艺术画卷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她是一件艺术珍品,也是一件极好的宣传佳作。 正像《五朵金花》营造了温馨的大理一样,《火把节的火把》将红土地上一个民族的盛大节日烙进人们的脑海深处,持久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民族文化大省的构建,就歌曲创作而言,其音乐名片的作用是无形而巨大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音乐名片,一个民族也有一个民族的音乐名片。《火把节的火把》既是一个地方的音乐名片, 又是一个民族的音乐名片。作为音乐名片,它对于地方宣传的功效,显然是任何广告都无可比拟的。《火把节的火把》因其知名度,有效地传播了民族文化,塑造了云南形象。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人透过歌曲对云南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使云南民族文化进一步向高深方面发展,从而提高了云南的文化品质。《火把节的火把》在创作中讴歌云南的文化与自然,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情操,塑造完善的人格,为社会提供了适合人民大众审美情趣的审美对象,使接受主体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为广大受众铺设了自我精神调整和创造的途径,有效地宣传和塑造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形象。
结语:斯者已逝,音乐长流。施光南老师音乐创作的民族性对云南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云南本土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具有博大的民族情怀。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音乐资源,一大批独具云南民族特色的优秀歌曲在全国广为传唱,久盛不衰。云南的音乐作品唱响了全国,云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坚信,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一大批云南本土作曲家的努力下,云南省将会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繁荣云南音乐创作方面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3年5月。
[2]靳学东,《英才去 德艺存 —“施光南研讨会”综述》,《人民音乐》1994年第九期。
[3] 李方平,《民族化:一个战略性的口号》,《光明日报》1987年4月7日。
[4] 吴海清. 《浅谈施光南声乐作品中的民族性特征》, 大众文艺,2012(11)。
[5] 浅析歌曲《火把节的火把》,出自《民族音乐》,2011第3期。
[6]《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花腔女高音歌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