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郑京和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京和的访华演出已经策划很长时间了,而且还不止一个人。
  1997年,郑明勋访华演出获得成功后,北京音乐厅的老板就曾和我商量过想邀请郑京和也来趟北京捞一把。可当时郑京和的演出日程都安排满了。加上自打郑京和生了两个宝贝以后,她把每年演出的场次从原来的120场削减到60次。因此,很难能够被安排上她的巡演日程。我们的如意算盘也就泡汤了。没想到三年后郑京和还真让“世纪演出公司”给请来了。不易。
  郑京和的访华演出炒作了两个月。北京、上海等地的音乐爱好者从过年那会儿就盼着她来了。可郑京和就在原定4月24日举办音乐会的前几天得了重感冒,没辙,演出推迟了。
  老郑家总共有七个孩子。其中三个孩子被他们的妈妈——世人称之为“音乐圣母”的李元淑培养成为世界级大音乐家。这个故事早已被各个媒体传为佳话。三个孩子除了儿子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郑明勋、小提琴家郑京和以外还有姐姐大提琴家郑明和。老妈李元淑为了这几个孩子操碎了心。这不,老人家不顾八十四岁高龄又陪着没来过中国的郑京和一起来了,她不仅是郑京和的妈妈,还是她和姐姐郑明和的经纪人,你想她能不来嘛。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国头一次放七天假。5月7日,大家的假期还没休完,可为郑京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人到的特别齐,满满当当地坐了一屋子。在会上我的注意力集中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李元淑,一个是谦虚温和的郑京和。这娘俩儿在会上占尽了风头,光老太太一个人的发言就占了18分钟。善解人意的郑京和每次发言完结时,总是笑咪咪地指着她的钢琴伴奏伊塔玛尔·戈兰对大家说:“请诸位向他提些问题,他是个非常著名的钢琴家。”但大家似乎不愿为戈兰而耽误了对郑京和的提高。几经请求,终于《音乐周报》的记者陈志音站出来满足了她。全场记者都知了,郑京和及戈兰也笑了。
  郑京和要在上海首演,所以开完新闻发布会就先奔上海了。估计是郑京和中国巡演代理人、上海的韩英淑女士特意安排的。直到10日的上午才回到北京。弄得我一连三天心都没踏实下来。
  10日下午,当我到了21世纪剧院一看。好嘛,办公室里呜漾呜漾地坐了一屋子人,连下脚的地方都没了。全都到齐了。音乐出版社的陈力、北京音乐台的耿爷、北青报的占坤和北峰、北京日报的玉扬还有一大堆电视台的熟脸。
  大师每次演出前都会非常投入地拼命练琴,我们也就不便打扰。好在世纪演出公司是十分专业的公司。早就为我们安排好了拍照时间。只要大师把琴练舒服了,我们也就能拍了。公司把一切都安排好,也都交代清楚了。所以,虽然等待时间并不算短,但大家心里都很踏实。
  闲着也是闲着,哥儿几个开始侃上了。
  从三点多一直等到六点四十,终于等到了。一声召唤,谁都不侃了。一个比一个快,蜂拥般地拥到剧场入场口。
  大师已经在等我们了,她微笑着面对镜头。哗啦哗啦哗啦快门声响成一片。短短的三分钟,人们象是打一场阻击战。狭路相逢,顷刻之间七八台相机一轰而上,毫不客气地释放了20余个胶卷。扫射完毕,我们才意识到该吃饭了。
  音乐爱好者期待已久的郑京和访华演出开始了。由于世纪演出公司专业的操作,摄影记者都已成竹在胸,他们只是希望能锦上添花了。所以,在演出过程当中没有一个人按快门。
  直到演出结束,鲜花献上,快门声才再度潮水般响起。
其他文献
音乐不是阳光雨露,却沐浴着人类的灵魂。  没有一种艺术形式像音乐一样从不对人类构成伤害。  动听的旋律是差异不大的,它出自于和谐,而所有的和谐都是差异不大的。  音乐是鲜花和美酒一样的东西,所以,喜欢音乐的人既会是善良的人,也可能是骗子、无赖、暴君或小人。  许多地域有秀丽的湖光山影、田园风光和古老的宗教,在这种氛围中却未能产生杰出的音乐,这让人十分困惑。  古典音乐是贵族文化生活的产物,与慵懒、
期刊
助残日之际,不禁让人想起50年前的一支残疾人演出队伍。那是1950年,刚担任市文联主席、市政府委员的老舍先生,积极建议政府:把散落在社会上、生活没保障的盲艺人集中起来进行学习培训,并发挥所长,为新中国服务。于是当年末建立了盲艺人讲习班,开设了政治课、业务课,老舍、赵树理、谭凤元、荣剑尘等都亲临讲课,盲艺人们为之鼓舞。  1951年9月成立了盲艺人曲艺实验工作队,成员36名。主要演员中有在30年代就
期刊
三年级这个班里有两个学生,一个过于活跃,一个过于封闭,于是他们各自有一名“助学”,(助学就是指帮助有残障或学习障碍的孩子进行学习的成年人)。过分活跃的孩子被安排在教室后面坐了大约一个月,因为他总给其他孩子捣乱。而那个“封闭”的女孩看来则是由于糟糕的家庭生活而通过把自己与世界隔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她躺在地上,谁也不理(除了她的助学)。她和其他孩子坐在一起,能参加活动孩子坐在一起,能参加活动就参加,不
期刊
梅葆玥女士,是梅兰芳先生的女儿,排行第七,1930年9月28日生于北京无量大人胡同。  葆玥自幼天资聪慧,打小做着明星梦,父亲一有戏,她总是闹着要一同去剧场玩。她崇拜自己的师姐、父亲的学生言慧珠。  1943年,李桂芬(梅夫人的师妹)发现葆玥性格豪爽,大嗓尤为高圆洪亮,韵味十足,是棵老生的好苗子,于是教葆玥学起了老生。  1946年,葆玥,葆玖在上海皇后大戏院初登舞台,演出《四郎探母》。言慧珠、姜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诗来形容中国的网络业是再恰当不过的,从今年初起,大小网站的纷纷建立,各网络公司娱乐频道的频频开通好象真是眨眼之间的事儿。演唱会,形象代言人,签约仪式,聊天室,网络中一切可以和娱乐界挂上边的事隔三岔五就有一件,两周半月还能爆出个小高潮!网友和追星族们还真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但随着最近纳斯达克指数的下跌,更多的泡沫逐渐散去之后,网络业的悄然降然也成了众所周知的事
期刊
5月12日,上海大剧院何占豪作品专场音乐会上,青年古筝演奏家罗小慈首演了何占豪的《陆游与唐婉》。她的演奏拨动了在场1800余名观众的心弦。掌声的骤起预示着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再次成功。  何占豪是中国作曲界有名的“大才子”,罗小慈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时就被同学、老师誉为“小才女”,他们的合作始于去年在“上海之春”上演奏古筝协奏曲《西楚霸王》。小慈的演奏技惊申城,有媒体评论为“手抚出千军万马”,“激昂之处
期刊
为纪念人民音乐家施光南逝世十周年,2000年4月27日,中央音乐学院组织了施光南作品专题研讨会,就施光南的音乐创作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  参加研讨的人员有博士生明言、蔡乔中、姜万通,硕士生王欣、周为民、汪敏、王宝龙等。施光南的夫人洪如丁也参加了研讨会。  姜万通 施光南先生对艺术歌曲倾注了“真挚的感情”,并以“准确的形象与优美的旋律”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用混沌理论来分析,他在《吐鲁番
期刊
5月26日,来自世界各国的音乐家汇聚Athens,共同寻求在全球化音乐教育中使用现代科技的方法。在本次会议中,来自Athens Philippos Nakas音乐学院和波士顿Berklee音乐学院的部分音乐家及音乐教育者通过国际电话网实现了实时音乐演奏。  来自阿根廷音乐学院的院长Alfredo Canpanelli先生说:“你可以在本国内得到经验丰富的国外专家的指导,教师和学生都不需要国际旅行,
期刊
上海市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观点、新动向一向关注,肯于研究且在音乐教学方面有独到之处。为此,记者(▲)就读者关心的音教问题采访了上海市教研员郁文武(★)。  ▲ :教研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研究,那么你目前在搞什么样的课题?  ★:以往,我曾搞过局部问题的研究,比如童声合唱训练,识谱教学等。这些单因子的研究有它的意义所在,但不解决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问题,也容易走到专业音乐教育研究的路子上。因此,
期刊
在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理论及音响导演系进修的台湾学生张有为没有想到自己能站在学院的讲台上。他更没有料到他应张友瑜副教授之邀,在教学楼排练厅开设的“流行音乐(歌曲)即兴伴奏编配”的讲座,竟然会“爆棚”。  从1979年就开始进行钢琴即伴奏研究的张友瑜副教授,本学期开设的“即兴伴奏”选修课大胆进行了改革尝试。张老师认为,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应该、也必须面对今天的音乐市场,加进流行音乐的内容,但自己在这方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