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应慎用和善用多媒体课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kjkf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普及于中小学课堂之中,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不用多媒体就没有档次,造成中小学教师滥用、误用多媒体现象日益严重。化学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常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
  1.屏幕是黑板的搬家
  这是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普遍现象。我听过一位教师的“化学键”的公开课。这位教师没有一次使用黑板(包括题目),整个过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演示,就连课堂的重点部分“电子式的书写”也没有亲自演示一下,结果学生答题时一团雾水,摸不清方向。这样的课件纯粹是黑板的“搬家”,“文字化”“过量化”“单一化”“杂乱化”是其特点。表面上看起来课堂容量大了,课时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出现了千人一面的局面。
  2.“虚拟实验”代替“演示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演示实验优势明显,可以进行重放、定格、缩放、慢镜头,可让学生观察化学变化的全部,模拟的现象更精确,而且模拟实验的结果相对科学,易于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化学是建立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的教学功能是无法用其他媒体代替的。使用其他媒体是难以培养实验能力的,如在做氢气爆炸试验时,学生在亲自做完实验后,通过亲自收集气体、点燃气体,不但能了解到不能点燃没有验纯的氢气,而且会知道氢气爆炸的极限。又如在做浓硫酸和蔗糖的脱水实验时,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蔗糖变黑膨胀的过程,同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样学生对该实验印象就深刻,兴趣高涨,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较为透彻。化学实验现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因验的条件、浓度和实验操作的变化而变化。演示实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能使学生对事物的变化产生一个客观、真实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索事物本质的激情。
  3.丢掉了化学课本
  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将多媒体代替了课本,教学内容一页一页地翻过,使学生眼睛盯着屏幕,思维随着教师的操作而变化。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课本,却成了摆设品(由于多媒体教室内光线比较昏暗,学生看不清课本,也无法记笔记)。课堂以多媒体课件来表现,虽说图文并茂、声色俱佳。但当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教师咀嚼消化过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学到的知识是间接的,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堂也就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此外,多媒体呈现的内容一闪而过,学生的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无法反复复习与回味。课上完了,上课的内容也就淡忘了。学生要深刻理解,还得再花更多的时间重新学习,学习效率不升反降。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为了课后温故,我认为在课本上作必要的记录和适当的笔记是很有必要的。
  4.教学过程程序化
  目前用于制作多媒体的软件较多,如:PowerPoint、Flash、Authorwear、Dreamweaver、方正奥思等。但是一般情况下,一个多媒体的制作,常有固定的程序,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出多媒体课件。一旦课件成功了,整堂课的内容、程序也就定来了。虽然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控制可见的流程,但是课堂始终在程序的控制下。无论是学生的思维,还是教师的思维,都被多媒体课件控制着,教师个体的教学特色、学生思维的多元化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应依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控制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5.答案的唯一性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时,往往是采用图片、录像、实物投影来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定向化。这是由于教师对问题的答案已经事先设计好了,因此必须边讲边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答案上引。而事实上,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是有差异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有创意的。比如有位初三教师在讲授如何鉴别浓HCl、浓HSO时,精心准备了常见的6种方法。可是偏偏有位学生举手了,提出来了一种他从课外书上学到的方法。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答案,这位教师很肯定地表扬了他,可是在小结时,仍然只是展示他准备的,没办法加上学生的补充。久而久之,学生觉得反正老师有标准答案,产生依赖性而不去思考,创造欲就会被埋没。
  化学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各种媒体都有其传播特性和优缺点。不可能有一种融合了所有媒体的特长,适宜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媒体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也是一种媒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多媒体只是教学媒体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媒体,只能是辅助媒体。
  二
  中学化学教师要慎用善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我们在制作使用多媒体时,要避免把没有科学依据的客观认识制作成文本、画面、动画等,以免学生接受一些错误的知识。比如在做高中课本中CH和Cl的取代反应的课件时,有的教师明确了解反应的本质,而仅仅简单地把反应认为是CH中的C-H键断裂,与Cl—Cl键断裂后重组,严重违背了反应碰撞原理的本质。这样错误的知识给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添加了障碍。
  2.实用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使用计算机作为目的,更不要把所有的内容都用计算机统统制成课件。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口头难以表达的、抽象的内容制成直观的、生动的画面或动画来达到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例如使用计算机可以表现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情况,突破难点——电子云的概念。教师还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酯化反应的本质——酸脱羟基醇脱氢,让学生深刻理解该反应的原理。
  3.美观性原则
  学科教学应渗透美育教育。课堂教学中不仅行为要美,语言要美,而且制作的课件也应给学生以美感,首先画面要清晰、简单,不要太过于花哨;另外课堂应给学生以宁静,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有鼓掌和鼓劲的电脑配音,这样会扰乱学生的思维,破坏课堂的氛围。我们应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和其他的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浑然一体,给学生以整体的美感。
其他文献
摘 要: 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学生普遍感觉地理学科“难学”,尤其是高一地理学习的困难,加重了高一新生的心理压力。而一旦高一地理基础未打牢,将会成为整个高中学习任务的“绊脚石”。怎样才能把地理学得既扎实又灵活呢?本文作者执教初、高中地理多年,根据多年的教学观察,分析了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地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并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 高一地理 原因 对策    进入高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毕生的教育工作中核心的、基本性的工作。化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开放式,包括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创设宽松的民主的自由的课堂氛围;如何从化学教材教学内容上挖掘开放性因素;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法如何体现开放性;如何对学生进行开放的教学评价。有效性,包括师生的情感交流要有效,教学的目标要有效,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有效,语言的有效和反馈要有效。艺术性,包括教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很难学,大有水中月,镜中花的感觉,怕学物理,甚至对物理教师都敬而远之,无形之中形成一个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物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逾越这个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经过
人教版中学化学(选修)第三册中讲述了合成氨的有关知识,这节内容难度较大,实验操作危险系数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准确、系统地完成这项教学任务一直被视为教学难点。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本节内容的教学策略。  一、合成氨工业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知识技能:初步认识合成氨的化学原理;了解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来选择适宜的化工生产条件的一般原则;了解合成氨生产的主要流程。  二、引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教师挖掘实验教学的多重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得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活动。它涉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事实、讨论交流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信息、分析和使用信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善用实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
摘 要: 职校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专长,而在机电专业类中,物理学科是机电学科理论的基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物理学不好,想在专业课方面有所建树非常困难。但职校学生由于智力因素、行为习惯和学习基础不理想,学好物理有着非常大的困难。而如果能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情感,让职校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并愿意钻研,学习就不再是一个难题。因此,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展开情感教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