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郭秉文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是现代中美教育交流的卓越先驱。他建业南高、创立东南大学,被誉为“东南大学之父”。在振兴教育、改革教育的今天,进一步研究郭秉文先生的教育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郭秉文 教育思想 世界一流大学 启示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郭秉文先生不仅是一位融贯中西的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教育改革家。他审时度势首创东南大学,并引进美国模式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以及治校方略,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将东南大学建设成拥有世界高水平的大学,蜚声海内外。
一、郭秉文教育思想体系
郭秉文既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又在美国接受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的高等教育,因而其教育思想的两大来源就是留学教育和中国文化,既有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又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集科学性、创新性和适用性为一体。
1.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郭秉文认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实际,符合社会需要,他在《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中充分论述了教育需要切合社会生活、讲究实用的思想:“数年以来,各学校渐知整理学校作业,期应乎社会之变以及适于工业之需要。学校之课程,为学生将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之一物,是以进步也!”强调“教育必裨实用,他国所风行而收功之实际教育,当加以提倡之。”①
2.三育并举的育人原则
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办学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育人的具体原则和目标,对此,郭秉文在创办东南大学之初就有了明确的指导原则,这就是他为造就“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而制定的训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的育人原则。
3.四个平衡的办学宗旨
兴办大学,就要有明确的办学宗旨。郭秉文的办学宗旨不是不切实际的高弹阔论,而是突出一个“平”字。郭秉文说:“平”是治学治事最好的座右铭,平衡创造完美。②故而郭秉文在办学中坚持“四个平衡”为宗旨: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他以“四个平衡”为宗旨改革东南大学,建立了文理并重的完备学科体系,筹建了三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改善教学科研条件,策划了众多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使东南大学在“平衡”中迅速发展。
二、郭秉文的教育改革实践
郭秉文先生不仅是一位教育思想家,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教育改革家,在郭秉文的领导下,短短几年东南大学就与北京大学双峰对峙,人赞“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其教育改革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民主科学的治校方略
首先,东南大学模仿美国模式,在国内高校中首先设立董事会,董事会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学校的发展能得到社会的更多支持和帮助,在东南大学从筹备到设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③其次,采用以校长为核心的“三会制”,即评议会、教授会和行政委员会,实行学者治校。最后,郭秉文提出“自动主义”的口号,在学生管理上主张学生自治,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交由学生自己办理。这种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模式,使得校园里生机勃勃。
2.礼贤下士的揽才之道
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郭秉文也认为办好大学首先要广延名师。他利用自己曾任留美学生会会长,《留美学生联合会会刊》主编的便利条件,广交英才,为南高、东大引进了大批学有专长的留美博士。此外,他还极力促成了留美学生创建的“中国科学社”落户东南大学,成为日后学校师资来源地“绿色通道”。
3.“寓师范于大学”的发展模式
对于师范教育, 郭秉文认为“教师的来源, 不必局限于师范学院,应广求人才,着眼于全国大学的优秀青年,再加上一番训练和熏陶才好”。根据他的思想,东南大学保留了原南高师的教育科,并将其扩充为四个系:教育系、心理系、乡村教育系和体育系。④东大“寓师范于大学”的体制, 在全国是一个首创, 对以后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男女同校的大胆改革
郭秉文长校后一直十分重视男女教育上的平等,致力于男女合校教育,即倡导男女学生应该在同样的班级上同样的课程,并给予他们以同样的希望。1920年,南高师冲破重重阻力,率先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揭开了中国教育的新篇章,是教育领域内的一次大变革。
5.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
郭秉文“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就是强调“学”“术”结合,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1920年夏,郭秉文执掌的南高师率先开办了暑期学校,一时间受到全国各地的支持,学员蜂拥而来,暑期学校办了四年,为全国20多个省份培训了近4000名各类教育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规模、阵容之强大均属全国之先。
三、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对我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郭秉文的办学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结果,是东南大学成功制胜的法宝。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和改革,应当也可以从郭秉文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中找到重要的借鉴。
(一)注重文理平衡,构建和谐学科生态体系
“人文与科学的平衡”是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办学宗旨之一。郭秉文先生的“全才”教育,不仅要求在学科结构上文科和理科并重,更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文素养要兼顾,德行与知识共举。
郭秉文“文理平衡”的“全才”教育思想与世界一流大学历来重视的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可谓如出一辙。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学科体系,文理相互渗透,理工交叉发展,使大学在进一步发挥其科学研究的功能同时,又具有传统与现代人文气息,人文与科学相辅相成,形成和谐发展的学科生态循环体系。
(二)注重自力更生,打造一流师资团队
郭秉文在南高师和东大最成功之处就是聘请了一大批一流的学者,这是他教育思想和理念得以顺利贯彻的前提。高等学校为了能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它的使命,打造一流师资是必不可少的。
郭秉文在东南大学施行的“寓师范于大学”,自力更生培养师资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大力引进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兼备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更要从国情出发,自力更生,自主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团队。只有掌握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的规律才是打造一流教师团队的关键与核心。所以,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自主选拔、考核并培养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流师资队伍。
(三)注重创新,探索民主自治的管理新模式
郭秉文主政东南大学期间,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结合教育发展的特点,创造性的总结出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新模式:学者治校、学术自由、学生自治。在校务方面,郭秉文建立了 “三会制”,一方面保证了学校内部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也提高了学校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对蔡元培先生“教育独立”主张的新诠释。
阿特巴赫曾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型大学的创造力成为该国在竞争中的代言人。”⑤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其源源不断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思想,故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将创新意识贯穿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郭秉文“民主自治”管理新模式中的“三会制”的创立,就是其创造性的体现。
(四)注重效率,实现质量与数量双赢
东南大学的成立引领了国内高师改大的潮流。高师学校都陆续并入或改为综合大学,成为下属学院或系科,师范专修科也由附设在高等师范内改为附设于普通大学教育科,甚至附设于中等师范或高中。国立东南大学所引领的升格之风就如同于现阶段已进行的和正在酝酿进行的学校升格、合并、筹建新学区或多学区等学校发展现象。⑥中专升为大专,专科升为本科,单科院校变成多科院校,多科院校变成大学。
阿特巴赫认为,虽然发展中国家急切的需要研究型大学来探究知识,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帮助,但是发展中国家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应当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要立足本国国情制定合理的目标。⑦因此,“操之过急”、“求大求全”并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正确途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拔苗助长。数量上的增加质量上的提高,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和科研创新不是仅靠盲目的扩大规模、增加经费就能实现的。
(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郭秉文式的教育家
刘伯明、陶行知、陈鹤琴、邹秉文、茅以升、任鸿隽,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为南高师、东南大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千里马重要,但寻找千里马的伯乐却更重要。郭秉文就是这样一位为东南大学的发展寻找到一批又一批的千里马的伯乐,他用他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组织方法把大师组织起来,把学校的发展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与大师们群策群力共同完成自己的教育理想。从落后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国立东南大学,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因此,目前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需要郭秉文式的大教育家出现。
郭秉文先生文理兼通、融贯中西的教育思想以及至平至善的人格魅力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途上,我们要进一步践行郭秉文的办学理念和主张,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断努力。
[注释]
①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6:104.
②冒荣.至平至善、鸿声东南——记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③张雪蓉.国立东南大学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49.
④许士荣.郭秉文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及其启示[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4(2):17.
⑤JUng Cheol Shin.Building world-class research university: The Brain Korea 21 project[J], High Education. (2009) 58:669.
⑥石猛.郭秉文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9.
⑦Philip G.Altbach. Peripheries and centers: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Asia Pacific Educ.Rev.(2009)10:24.
[参考文献]
[1]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6..
[2]Jung Cheol Shin.Building world-class research university: The Brain Korea 21 project[J], High Education. (2009) 58:669–688.
[3]Philip G. Altbach. Peripheries and centers: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 (2009) 10:15-27.
[4]许士荣.郭秉文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及其启示[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4(2):15-18.
[5]张雪蓉.国立东南大学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48-51.
[6]石猛.郭秉文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J],高教探索.2010(1):104-108.
[7]王英杰.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1(7):1-8.
[8]肖章珂,李慧勤.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7(2):117-120.
[9]石猛.郭秉文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京)
[关键词]郭秉文 教育思想 世界一流大学 启示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郭秉文先生不仅是一位融贯中西的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教育改革家。他审时度势首创东南大学,并引进美国模式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以及治校方略,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将东南大学建设成拥有世界高水平的大学,蜚声海内外。
一、郭秉文教育思想体系
郭秉文既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又在美国接受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的高等教育,因而其教育思想的两大来源就是留学教育和中国文化,既有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又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集科学性、创新性和适用性为一体。
1.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郭秉文认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实际,符合社会需要,他在《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中充分论述了教育需要切合社会生活、讲究实用的思想:“数年以来,各学校渐知整理学校作业,期应乎社会之变以及适于工业之需要。学校之课程,为学生将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之一物,是以进步也!”强调“教育必裨实用,他国所风行而收功之实际教育,当加以提倡之。”①
2.三育并举的育人原则
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办学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育人的具体原则和目标,对此,郭秉文在创办东南大学之初就有了明确的指导原则,这就是他为造就“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而制定的训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的育人原则。
3.四个平衡的办学宗旨
兴办大学,就要有明确的办学宗旨。郭秉文的办学宗旨不是不切实际的高弹阔论,而是突出一个“平”字。郭秉文说:“平”是治学治事最好的座右铭,平衡创造完美。②故而郭秉文在办学中坚持“四个平衡”为宗旨: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他以“四个平衡”为宗旨改革东南大学,建立了文理并重的完备学科体系,筹建了三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改善教学科研条件,策划了众多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使东南大学在“平衡”中迅速发展。
二、郭秉文的教育改革实践
郭秉文先生不仅是一位教育思想家,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教育改革家,在郭秉文的领导下,短短几年东南大学就与北京大学双峰对峙,人赞“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其教育改革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民主科学的治校方略
首先,东南大学模仿美国模式,在国内高校中首先设立董事会,董事会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学校的发展能得到社会的更多支持和帮助,在东南大学从筹备到设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③其次,采用以校长为核心的“三会制”,即评议会、教授会和行政委员会,实行学者治校。最后,郭秉文提出“自动主义”的口号,在学生管理上主张学生自治,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交由学生自己办理。这种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模式,使得校园里生机勃勃。
2.礼贤下士的揽才之道
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郭秉文也认为办好大学首先要广延名师。他利用自己曾任留美学生会会长,《留美学生联合会会刊》主编的便利条件,广交英才,为南高、东大引进了大批学有专长的留美博士。此外,他还极力促成了留美学生创建的“中国科学社”落户东南大学,成为日后学校师资来源地“绿色通道”。
3.“寓师范于大学”的发展模式
对于师范教育, 郭秉文认为“教师的来源, 不必局限于师范学院,应广求人才,着眼于全国大学的优秀青年,再加上一番训练和熏陶才好”。根据他的思想,东南大学保留了原南高师的教育科,并将其扩充为四个系:教育系、心理系、乡村教育系和体育系。④东大“寓师范于大学”的体制, 在全国是一个首创, 对以后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男女同校的大胆改革
郭秉文长校后一直十分重视男女教育上的平等,致力于男女合校教育,即倡导男女学生应该在同样的班级上同样的课程,并给予他们以同样的希望。1920年,南高师冲破重重阻力,率先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揭开了中国教育的新篇章,是教育领域内的一次大变革。
5.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
郭秉文“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就是强调“学”“术”结合,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1920年夏,郭秉文执掌的南高师率先开办了暑期学校,一时间受到全国各地的支持,学员蜂拥而来,暑期学校办了四年,为全国20多个省份培训了近4000名各类教育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规模、阵容之强大均属全国之先。
三、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对我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郭秉文的办学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结果,是东南大学成功制胜的法宝。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和改革,应当也可以从郭秉文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中找到重要的借鉴。
(一)注重文理平衡,构建和谐学科生态体系
“人文与科学的平衡”是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办学宗旨之一。郭秉文先生的“全才”教育,不仅要求在学科结构上文科和理科并重,更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文素养要兼顾,德行与知识共举。
郭秉文“文理平衡”的“全才”教育思想与世界一流大学历来重视的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可谓如出一辙。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学科体系,文理相互渗透,理工交叉发展,使大学在进一步发挥其科学研究的功能同时,又具有传统与现代人文气息,人文与科学相辅相成,形成和谐发展的学科生态循环体系。
(二)注重自力更生,打造一流师资团队
郭秉文在南高师和东大最成功之处就是聘请了一大批一流的学者,这是他教育思想和理念得以顺利贯彻的前提。高等学校为了能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它的使命,打造一流师资是必不可少的。
郭秉文在东南大学施行的“寓师范于大学”,自力更生培养师资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大力引进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兼备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更要从国情出发,自力更生,自主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团队。只有掌握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的规律才是打造一流教师团队的关键与核心。所以,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自主选拔、考核并培养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流师资队伍。
(三)注重创新,探索民主自治的管理新模式
郭秉文主政东南大学期间,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结合教育发展的特点,创造性的总结出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新模式:学者治校、学术自由、学生自治。在校务方面,郭秉文建立了 “三会制”,一方面保证了学校内部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也提高了学校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对蔡元培先生“教育独立”主张的新诠释。
阿特巴赫曾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型大学的创造力成为该国在竞争中的代言人。”⑤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其源源不断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思想,故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将创新意识贯穿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郭秉文“民主自治”管理新模式中的“三会制”的创立,就是其创造性的体现。
(四)注重效率,实现质量与数量双赢
东南大学的成立引领了国内高师改大的潮流。高师学校都陆续并入或改为综合大学,成为下属学院或系科,师范专修科也由附设在高等师范内改为附设于普通大学教育科,甚至附设于中等师范或高中。国立东南大学所引领的升格之风就如同于现阶段已进行的和正在酝酿进行的学校升格、合并、筹建新学区或多学区等学校发展现象。⑥中专升为大专,专科升为本科,单科院校变成多科院校,多科院校变成大学。
阿特巴赫认为,虽然发展中国家急切的需要研究型大学来探究知识,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帮助,但是发展中国家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应当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要立足本国国情制定合理的目标。⑦因此,“操之过急”、“求大求全”并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正确途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拔苗助长。数量上的增加质量上的提高,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和科研创新不是仅靠盲目的扩大规模、增加经费就能实现的。
(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郭秉文式的教育家
刘伯明、陶行知、陈鹤琴、邹秉文、茅以升、任鸿隽,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为南高师、东南大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千里马重要,但寻找千里马的伯乐却更重要。郭秉文就是这样一位为东南大学的发展寻找到一批又一批的千里马的伯乐,他用他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组织方法把大师组织起来,把学校的发展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与大师们群策群力共同完成自己的教育理想。从落后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国立东南大学,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因此,目前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需要郭秉文式的大教育家出现。
郭秉文先生文理兼通、融贯中西的教育思想以及至平至善的人格魅力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途上,我们要进一步践行郭秉文的办学理念和主张,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断努力。
[注释]
①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6:104.
②冒荣.至平至善、鸿声东南——记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③张雪蓉.国立东南大学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49.
④许士荣.郭秉文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及其启示[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4(2):17.
⑤JUng Cheol Shin.Building world-class research university: The Brain Korea 21 project[J], High Education. (2009) 58:669.
⑥石猛.郭秉文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9.
⑦Philip G.Altbach. Peripheries and centers: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Asia Pacific Educ.Rev.(2009)10:24.
[参考文献]
[1]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6..
[2]Jung Cheol Shin.Building world-class research university: The Brain Korea 21 project[J], High Education. (2009) 58:669–688.
[3]Philip G. Altbach. Peripheries and centers: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 (2009) 10:15-27.
[4]许士荣.郭秉文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及其启示[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4(2):15-18.
[5]张雪蓉.国立东南大学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48-51.
[6]石猛.郭秉文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J],高教探索.2010(1):104-108.
[7]王英杰.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1(7):1-8.
[8]肖章珂,李慧勤.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7(2):117-120.
[9]石猛.郭秉文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