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情境教学案例探究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ONGQ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贵州易地扶贫真实案例为课堂探究问题情境,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概念问题化,以树立人地协调观,感受国家脱贫成就为落脚点。通过引入贵州黔陶乡骑龙村老鸦山的变化,创设情境,设置情境问题,实施小组探究活动,展示探究结论,实施评价反馈,掌握核心概念,让学生通过对主题情境的探究,渗透地理素养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关键词:新高考;情境教学;案例分析;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理念提到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为课堂探究问题背景,以贵州易地扶贫真实案例为课堂探究问题情境,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概念问题化,关注国家发展,树立人地协调观,感受国家脱贫成就。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课标解读
  新课标要求本节课需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从限定条件来看,要求“结合实例”需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行为动词“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要让学生通过解释认识到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是有限度的,人口数量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同时通过对比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理解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正确性和控制人口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素材,了解我国黔东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该地区历史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形成区域认知。
  (2)结合案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骑龙村成为深度贫困村的自然原因,归纳影响人口数量及生活水平的因素,学会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真实的地理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
  (3)通过案例探究,了解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需要建立良性循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通过学习人口合理容量,学生认识到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必须控制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以培养人地协调观。
  3.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重难点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和区别。
  4. 学情分析
  黔东南地区因恶劣的自然环境致贫,最后又因国家因地制宜的政策帮扶脱贫。结合黔东南的真实案例,了解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需要建立良性循环,不仅符合我国当今的社会文化导向,更能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协调关系,提高民族自豪感。
  5.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二、教学过程
  在本教學设计中,以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的重大成就为课堂教学切入点,以黔陶乡骑龙村老鸦山特困村民组的脱贫致富的真实历程具体案例,设置课前讨论、课中探究、课后归纳三个任务,在课中设计三个探究活动。从我国贫困地区分布情况,过渡到我国黔东南特困村,最后总结归纳影响地区人口数量及生活水平的因素。能够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因素,通过调查某国家或地区的情况,根据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初步判断和估计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容量是否合理。
  播放视频:《此心安处是我家》片段,聚焦贵州易地扶贫搬迁。
  任务一:课前分享
  表达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课外资料,谈自己在电视或者现实中见到过的贫困地区。试分析当地贫困的原因。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我国2020年实现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认知我国贫困地区的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殊性,体会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制性,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任务二:课中探究
  探究1:中国南方喀斯特式贫困的原因。
  材料1:贵州地区有着最美的山水,有着最淳朴的民族风情,拥有着我国最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万里大山又埋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这里应该是最美最富足的西南大地。可是,这片大地却是我国连片特困区,就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在这里进行打破贫困“锅底”的战斗,正在冲刺最后的一公里。
  问题1:试分析中国南方喀斯特范围内的连片特困地区的自然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信息,小组合作讨论并确定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总结出该地区的自然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活动的限制性。
  探究2:结合实例,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因素相关性。
  材料2:黔陶乡骑龙村老鸦山曾是一个特困村民组,有23户人家,109人,多年来没有人口增长,在1995年仍旧过着原始,维持温饱都极为困难的生活,人均吃粮22.5公斤,人均收入仅200元。扶贫干部需步行4小时才能入村调研,村民的生活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注。
  问题2:试分析骑龙村人口少且多年人口没有增长的原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上传至智慧平台)。
  学生活动:结合我国第一个脱贫村,骑龙村的真实案例。分析该地区人口发展特点以及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的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并绘制思维导图,强化学生对地理要素的整体性的认知。   探究3:分析解决该贵州特困村现状方法的紧迫性与合理性。
  材料3:扶贫干部调研笔记
  骑龙村位于海拔1550米的高山上,自然条件差,地面积少,田土总面积60亩,人均0.55亩,且多为中低产田。缺水无电,交通闭塞,多数农民花钱无着落,吃粮靠救济,住的是遮不住雨、挡不住风,千柱落脚的破草屋,且教育落后,文化生活贫乏。如需改善条件,至少投资200万,还不能根本解决村民奔小康的问题。
  考虑将骑龙村就近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大坝果树基地仅需30万元,不仅可以解决水电路问题,而且群众子女入学近。通过分开发集体荒地,可以增加群众的土地面积。
  问题3:扶贫干部经过实地的考察,面对骑龙村的条件犯了难,“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让这个村庄走出贫困?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扮演扶贫干部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分析并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并说明小组设计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扶贫干部的真实日记,体会扶贫干部在我国脱贫路上,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地区特点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路,感受实事求是的共产党员精神。通过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培养学生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地理思维,形成关注国家發展的意识。
  课后探究:认识到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必须控制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以培养人地协调观。
  视频材料4:下山后,“三路”通了,田也多了,地也厚了,水也足了。政府鼓励村民开荒种地,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香葱”作为该地特色农业项目。一转眼,23年过去。如今的骑龙村已经从23户变成了34户,人口由109人增加到180多人,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
  问题4:分析骑龙村人口数量以及生活水平变化的原因,并为促进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请提出相应的建议。
  学生活动:学生以不同的角度,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深入地理情境,提出促进当地发展的建议。认识到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必须控制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以培养人地协调观。
  三、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金.地理必修第二册 教师教学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致语文教师》一书是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智慧分享,全书从“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三个方面,提炼出关于语文教师成长的40项基本修炼。细细读之,一位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学者形象总会时不时地浮现在脑海中。“见贤思齐”,我想,不少教育者,尤其是年轻教师,渴望自己也能像余映潮老师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种教学状况,用炉火纯青的教学技能将教学变为一门赏心悦目的艺术吧。通读《致语文教师》一书,我们不难找到余映潮
期刊
翻开余映潮老师的这本《致语文教师》,书中的文字没有阳春白雪似的华丽辞藻,也没有说教式的高谈阔论,有的只有一位长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向你娓娓道来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作为一名颇负盛名的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曾给了无数初入教学生涯的语文教师启发和鼓励。余映潮老师也在书中表达了对语文老师的期望和关心。而现在,我作为一名教师杂志的编辑,慕名而来,打开这本《致语文教师》,那些朴素却有温度的文字同
期刊
冰心奶奶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语文老师对她的影响,她写道:“下课以后我去找他谈话,他还给我介绍许多课外的书籍。那一年,我看的书最多了,课内的古典文学,像《琵琶行》,我到现在还能背。”可以说,语文老师是我们文学兴趣的启蒙者。  余映潮老师所写的《致语文教师》一书,跟读者分享了他做语文老师以来的一些见解跟心得,书本主要分为成长智慧、教学智慧和治学智慧三大部分,正如余映潮老师在主书中所写: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
期刊
余映潮老师在《致语文教师》这本书中真挚地分享关于语文教师成长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阅读交流后,现结合“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三个章节谈谈阅读体会。  在第一章节“成长智慧”中,余映潮老师谈到“练好基本功”。在编辑工作中,练好基本功是做好工作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条件。对此,我们不仅要以《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为依据,在字形、词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都遵从通行标准或通用原则,力求规范化。还有从实践
期刊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不断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为自身能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余映潮老师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将真实高效的教师发展之道集于《致语文教师》一书之中,每字每句都充分展示着其对教育事业的透彻了解和深度思考,这些养分亦可帮助我们从中汲取能量,注入教育编辑行业中。  谈教育,亦是在谈论教师成长、教学技能、治学策略。一个人的成长从来离不开坚毅的精神,在掌握正确方法的同
期刊
摘要:针对初中名著阅读复习课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明确、方法指导不到位等问题,笔者尝试开展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名著阅读专题复习课。一是分析学习起点:课前小测,批阅统计,明确复习课的学习目标;二是关注学习状态:分析案例,梳理标准,构建模板,引导学生学会解题方法;三是评估学习结果:展示交流,对标评价,总结步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学情分析;名著阅读;专题复习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系统复习知识、掌握
期刊
摘 要: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心智活动,能帮助儿童将杂乱无章的外部信息经过比较、分析、推断、归纳等方式处理和加工,并促进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思维品质的发展。文章以低年段的故事类绘本阅读教学为例,从运用“观察”这一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封面信息、绘本插图、文本结构、人物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观察;阅读教学;思维品质  思
期刊
摘要: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比较重要的教学地位。文章以课堂实录“赏动词之妙用”教学为例,呈现了初中语文渗透式语法教学方法的研究,课堂的主要环节分为导入新课、任务实施、作业布置。设计了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播放语法微课让学生形成初步的了解,接着结合教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赏析动词之妙,借助中考题型和作业完成巩固练习,增强学生语法知识实际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渗透式语法教学;考点链接;动词妙
期刊
摘 要:细细咀嚼《木兰诗》的语言,发现其并非只是简单刻画舍生忘死、英勇善战的女英雄花木兰形象,更立体地刻画了拥有深厚家国情怀的平民英雄形象——替父从军,果断中又有丝丝担忧;立功后却选择回到家乡,回归平常生活,侍奉双亲。从整体上看,《木兰诗》,语言跳出严谨的格律形式,且语言通俗又形象,贴近生活、朗朗上口;且结构独特、主题鲜明——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从军前和从军后,而非从军中,为的是凸显百姓对和平安宁生活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番禺的“非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这对小学美术教育而言无疑是一块沃土。美术教育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在美育课堂引入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从中追寻本土文化的根与魂。  关键词:“扒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儿童美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