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人心目中,柳传志的成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不可逾越的。年过六旬,辉煌了几十年的他大有退隐江湖之意。无论是当年从联想集团总裁位置让贤,还是从做实业向玩资本转移,抑或是几年后的退休计划,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日子。
记者再次联系了联想控股公司总裁柳传志,后来得知,包括搜狐等众多的媒体都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话题上找过柳传志,大家的共同理由是,他是唯一一个最有资格谈及这个话题的中国企业家。
既然那么多媒体都谈及了这个内容,记者便换了一个话题,聊起了大家同样关心的柳传志退出联想集团之后的日子。
柳传志的办公室位于融科资讯中心大厦的最高层,布置得非常简单,棕色书柜和一张办公桌填充了近一半面积,而另外一半则用来招待客人。与办公区沉稳的色调相比,待客区要温馨很多。角落里绿色葱郁的植被,墙上铿锵有力的笔墨,加上米黄色的皮面沙发,一反办公室那种局促的感觉。
出于对柳传志的尊重,记者有意将正座留给主人,而他却自然落座于沙发侧手,这让记者感觉不适。提出异议后,他解释:“我的右耳无法听到声音。”
柳传志右耳的失聪起因于1991年的美尼尔综合症。其实只要好好休息便无大碍,但当年的他太放不下,以至留下了后遗症。那时的联想正遭遇芯片巨头的“价格战”,全球的电脑产业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黑色风暴”,几百家电脑组装厂商不是倒闭就是亏损。联想当时连续亏损了几个月,财务周转入不敷出。从那时起,头疼、头晕这些毛病时不时就要光顾一下柳传志。
适时放权以退求进
一个企业的成长会经历很多磨难,联想同样如此。如同1991年的“黑色风暴”,联想经历了太多的危机。当联想在柳传志的呵护下步入壮年,可以直面风雨的时候,柳传志毅然选择了退出。
“我退出是为了让联想集团发展得更好。”柳传志希望自己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整个企业的发展。而“以退求进”是处事哲学中较为高明的做法。很多时候,只有先退后才能跨越更多,只有先蓄力才能做到出拳有劲。
大多时候,人们宁可淹没于忙碌,却极不情愿地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致于思维难以突破。其实换个位置,也许只要些许改变,就会发现隐藏的问题。
2000年,柳传志将联想分拆为联想集团与神州数码,并交给杨元庆和郭为分别经营,他则跳出来做了“资本家”。为了做好投行,联想控股先后成立了“联想投资”与“弘毅投资”两个子公司。
企业分拆后的第二天,联想集团对外公布了实施多元化发展的策略,选择与计算机相关的互联网、IT业务和手机业务作为发展重点,但这些尝试皆不成功。在经历了多元化误区后,联想将自身定位重新拉回到PC制造。
经历了挫折的柳传志开始思考,企业怎样才能把多元化做好?这个问题在柳传志的脑子里萦绕了许多年,他最终领悟到:联想集团的多元化是输在组织架构上。
“很难想象,一个企业又做电脑,又做房地产,又做投资,然后用同一套体系去进行人事建设和激励。让这样的企业与高度专业化的企业竞争,想取胜是非常困难的。”“多元化非常忌讳采用企业事业部的方式,由企业总部给各事业部制定战略,进行激励。而采取子公司的形式就不同,子公司有独立的法人,可以有独立的战略体系、执行体系、文化建设体系。”
柳传志不仅认识到联想集团多元化失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为他后来运作和管理联想控股积累了宝贵经验。柳传志现在的投资策略是:慎重选择企业一把手,然后将权力下放到各子公司,只对一把手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而对各子公司不作具体业务干涉。子公司一把手的选择尤为重要。按照柳传志的说法,“尽管组织架构不好做,但是比一个笨蛋去做独立子公司要好得多”。
柳传志对人才选择非常重视,而他的退出,也让杨元庆、郭为、朱立南、陈国栋、赵令欢这些联想的“五虎上将”崭露头角。
在旁人看来,柳公引以为傲的得意门生们始终行走在其影射之下,无法超越。柳传志却摇头否认了这种看法,“他们做得都不错,确实都不错。特别是杨元庆,他这个摊子做得越来越大,他肯定会超越我的。”
事实证明,为了让弟子们充分施展拳脚,柳传志几乎不与他们出现在同一个活动场合,也很少接受IT类媒体的采访。
“不管”,是柳传志管理的至高境界。过于聪明的人,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不妨糊涂一点,毕竟,糊涂也是一门学问。由聪明到糊涂,这似乎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
除了放权之外,柳传志深感自身条件已经不适合留在那个位置。“当时劳动强度太大,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学习新业务。高新技术频繁更替,我接受起来已经非常吃力。但是我自认为还可以做别的,所以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事先人重再造资本辉煌
柳传志一直坚信,做投资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针对瞬息万变的投资环境,柳传志又该如何应对?
柳传志从联想集团退位后,在原有“三驾马车”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以中小IT企业风险投资为主的联想投资和整合传统企业为主的弘毅投资。经过几年的发展,弘毅投资目前管理的资金超过55亿元,已投资32亿多元,被投资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43亿元。2006年,被投资企业整体销售额为100亿元,利税总额接近13亿元。
不难发现,柳传志投资的领域各不相同。对于项目的选择,基本上本着一个原则:“事为先,人为重。”
“所谓事为先,就是这个行业到底好不好,行业前景不好,我们就不做。目前看来,中国的大部分行业都是不错的。”这些行业包括柳传志曾经并不看好的,比如水泥、钢铁等行业,它们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而飞速发展着。同样,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果汁、农产品等消费类领域都成为柳传志关注的对象。
选择好行业后,就该选人了。“人为重的意思就是,在选择一个企业的时候,首先看领导班子的优劣,看管理者的才能。这些因素都看得比较透了,我就敢投资了。”据了解,柳传志在投资中国玻璃之前,先跟中国玻璃的老总周诚交了一年的朋友。
柳传志认为,在收购一家企业之后,职工安置一定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善待职工要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密切结合,一个企业办得好,既是为股东利益负责,也是为员工利益负责,但吃大锅饭和铁饭碗的现象肯定是不应该存在的”。
收购老国企无论对外资还是本土的投资公司来说都是比较头疼的事。记者前期采访的几家外资投资管理公司都尽量避免与国企打交道,从而规避国企体制原因带来的处置困难。
柳传志告诉记者:“在收购国企之前,首先要了解会带来多大影响。比如,弘毅投资要收购一家国企,企业要求收购方三年之内不许开除员工,那这个国企肯定改造不了。”柳传志认为这是原则问题,该割就得割。
投资风险无处不在,柳传志能否依靠投资眼光创造新的辉煌,甚至超过柳传志一手带大的联想集团?
柳传志的回答是肯定的,“很有这种可能。但是其在社会上的影响未必比联想集团大。毕竟,联想是一个做产品的公司,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柳传志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2010年,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进入国内三甲。
柳传志的幸福指数
从古至今,“忠孝不能两全”似乎已成真理。这句话,成为世人赞颂有识之士的至理名言,同样也成为很多成功企业家不能尽孝的顺口溜,但柳传志显然是一个化解矛盾的高手。
柳传志家住万泉新兴家园,为了便于照顾老人,他在那里买了另一处房子,把年迈的父母和岳父母接到自己身边。柳传志说:“老人不见得需要我在他们那儿坐多长时间,只要经常过去看看就行。”这样一来,柳传志常到父母家蹭饭,老人们也都挺高兴。
谈起夫人,柳传志采用的是精神安慰法。“她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和理解,她在我们公司工作,那还能不理解吗?”柳传志大笑地告诉记者。与刚刚谈论父母相比,夫人的话题让他轻松得多。“以前我的工作比较忙,现在我的时间充裕多了,因此,每个礼拜一起出去玩一次。”
“出去玩一次?”仔细了解之后,记者得知,柳传志所说的“玩”,无非就是带着夫人到颐和园后面散散步,出去买买东西。常规概念中,出去玩一次,至少也是开车到北京周边游玩一下,如果连逛商场也算一次玩,不免有忽悠人的嫌疑。
柳传志听了记者的质疑再次大笑:“那还要怎么着?我这样做已经很不容易了。”
像大多数陪夫人逛商场的男士一样,柳传志每次看到夫人左挑右选就烦得不行,老跟在后面嘟囔。柳传志宁愿选择坐在商场椅子上看报,“眼不见心不烦,夫人爱买什么买什么”。长此下去,夫人反而不愿意带柳传志出去“玩”了。
其实,柳传志也不是不愿意逛街,只是和夫人逛的地方不同罢了。他喜欢逛书店,此外,还有食品店。“哎哟,里面那么多好吃的。过去困难时期,买东西都要排队,没有那么多好吃的。逛食品店的时候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是一种很愉快的事情。”沉浸在回忆中的柳传志,脸上洋溢着幸福,而其来源是如此简单,给记者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实和感动。
有调查显示,愈是成功的人士,内心的孤独指数愈高。不知道这份调查的可信度有多高,但现阶段,柳传志的生活是快乐的。
网上也有这样一个调查:工资在1500元左右的人最幸福。其实,这个幸福指数无非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没有太多的想法和追求,人们生活的感觉本可以很好。
对于这个幸福指数,柳传志表示不敢恭维,“如果企业家也这样想,那肯定是瞎说。在我40岁以前,当时的环境导致我想做的很多事情都不能做,那是生活比较憋屈的年代。如今,我得到了这么多机会,有那么多的目标”。
在柳传志看来,人活着有目标就会累,冲着目标奔跑就会更累。但是,他现在已经无所谓“累”的感觉。“追求成功,这就是一种幸福。”
柳传志简介
1944年4月29日生,祖籍江苏镇江。1961-1967年在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学习。1967-1968年在国防科委成都十院十所工作。1968-1970年在广东珠海白藤农场劳动锻炼。1970-1983年在中科院计算机所工作。1983-1984年在中科院干部局工作。1984年中国科学院创办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前身),柳传志先生是公司创办人之一。
1986年任总经理,1989年升为总裁。香港联想于1988年创始时,柳传志先生成为香港联想主席。1997年北京联想与香港联想合并,柳传志先生出任联想集团主席。2002年至今任联想控股公司总裁。
投资害怕讲“政治”
记者:弘毅投资到现在有没有让您遇到棘手的问题?
柳传志:弘毅的案例到目前为止,都很顺利。因为弘毅是做并购投资,投资规模都比较大,占的股份也多,做的时候会格外小心。目前做成的事情都还可以,还有一些是没做成的。
记者:比如说?
柳传志:想投资媒体,但是最终没有做成。
记者:您投资的行业跨度的确很大,为什么没有做成?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柳传志:不做媒体,就是怕惹麻烦,这个媒体不便道出其名。
记者:您所说的麻烦是政治上的?能否再具体一些?
柳传志:带有与政治相结合的事情,我觉得还是要小心。此外,那个企业里面的人事关系比较复杂,不是一个法人代表能够统一意志的企业。比方说,谈同样一件事情,今天跟总经理谈好了,明天再来的时候,副总是另外一个看法,党委书记一个看法,常务副总又是一个看法,最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或者是说了话,其实不算数,或者表面上算数,实际上不算数。
记者:这就是诚信问题了,没有诚信什么都谈不成。
柳传志:不仅是诚信的问题了,这个企业本身带有一种宗派色彩,很多问题不能放在桌面上说,当面说的都是支持的话,私下为自己的“同心圆”说话。
记者:带有帮派色彩的企业会导致自身没有核心力,不团结。
柳传志:对,那就不要做了,在国有企业里面这种情况还是很严重的。
可以看出,对于出生在四十年代,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经历了新中国诞生、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柳传志,“政治”始终是个敏感话题。“投资媒体要避免触及政治”是柳传志留给记者印象较深的一句话,而谨慎做人、小心做事似乎贯穿了柳传志的整个职业生涯。
柳传志贯穿30年企业史的标志人物
吴晓波
十多年前当记者的时候,我曾在浙江龙泉的一口千年古窑里看一位民间大师烧青瓷,他告诉我:上好的窑泥应该从哪里挖取,泥坯的捏造该注意哪些要领,窑火当如何控制,釉色应怎样构思。我问他:“那么,全按你的要领做了,是否就能烧出绝世的龙泉佳品?”大师幽幽地答道:“我说的这些无非是人力而已。绝品都是天意,万物有赖造化。”
很多年来,我一直记得他目光闪烁、语意古苍的神情。日前,与朋友纵论中国企业家,说到哪位可以代表一代人,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了同一个名字——柳传志。
那一刻,我又想起那个大师所谓的天意与造化,柳传志经历了一个独特的时代,有着一段非常的际遇。他40岁始创业,由一位工程师而转型为成功的经理人,然后又以中国式的智慧让企业顺利完成了资本人格化的改造,在年过六旬又能寻找到自己满意的接班人,领导企业开始新一轮的国际化扩张,他跟倪光南的激烈对抗,与孙宏斌的短暂恩怨,对杨元庆和郭为的协调安排,无一不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柳先生身处大时代,数十年沉浮跌荡,始终能以顺流者的姿态立于潮流的中央,为人瞩目,举国之内,却找不出第二个更“造化”的典型了。
柳传志是贯穿30年企业史的一个标志性人物,透过他的商业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精英人士是怎样改变时代和自己的命运的。柳传志那一辈企业家大多要过一道“产权关”,无数豪杰倒在这道门槛上,联想起家是百分之百的国有企业,其体制的滞后很早就毕现无疑,柳传志能够曲折运作,其手腕之高妙颇见其中庸和果敢的才干。1994年2月,联想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柳传志乘机提出了一个“股份制改造的方案”,按此方案的设想,联想资产的55%归国家所有,45%归于员工。对于这个方案,中国科学院没有异议,但是却立即被财政部和国有资产管理局打回,毕竟在当时,如此大胆的股权清晰尚无先例,谁也不敢担当“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柳传志当即退而求其次,他提出了红利分配的方案:65%归中科院,35%归员工。
近年来,他从经营一线抽身而出,从他身上渐渐散发出哲思的气质,他对很多事件的反思越来越显得超脱和客观。日前在一个论坛上再见,柳传志告诉我,他目前在做的两项工作,一是主持联想集团的风险投资,他说,“这样的工作让我感觉年轻”;二是重新梳理联想的企业文化,试图从中归结出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我一直认为,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企业家创造了一个“中国制造”的经济奇迹,而在管理思想的创新上也应该有所作为,应可以开创出一个“中国制造”的思想时代,在这个层面上,柳传志让人期待。
我一直认为,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企业家创造了一个“中国制造”的经济奇迹,而在管理思想的创新上也应该有所作为,应可以开创出一个“中国制造”的思想时代,在这个层面上,柳传志让人期待。从一手创办联想集团,到培植接班人退出经营一线,再到试水风投、梳理思想,今日柳传志似乎正在完成他的“第三次转身”。美国传奇企业家洛克菲勒晚年曾对友人说:“也许以后有人的资产比我还多,但是我是唯一的。”这句话,柳传志也应该有资格说。因为,他所经历的转型大时代是唯一的。他起身最早,“活”得最久,事业做得生龙活虎,这也许就是天意,就是造化。
(吴晓波,知名财经作家,媒体人)
柳传志是位仗义执言的正直企业家
赵 民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家,按年龄长幼和成就早晚,到今天大概可以排出三个年龄方阵了:50-65岁的,属于第一代企业家;35-50岁的,第二代企业家;20-35岁的,第三代企业家。在第一代企业家中,柳传志是当之无愧的一座高峰。
由于业务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关系,我在公共场合之外的生活当中,多次和柳传志直接交往。
这是一个充满敏锐商业眼光的资深企业家。记得那是几年前在天寒地冻的冬季,在祖国北陲的冰城哈尔滨附近的一个著名滑雪胜地亚布力,那时,联想控股的弘毅投资业务板块还处于“只干不说”的阶段。在茶余饭后一个偶然的闲聊中,柳传志了解到我所非常熟悉的一家黑龙江本地国有企业的优秀业绩,马上要我带他去见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在当面交谈对此董事长留下良好印象和判断之后,在第二天返回哈尔滨时,就求见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的宋法棠,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联想控股投资这家黑龙江本地国企的愿望。我还记得当时宋省长紧紧握住柳传志双手时那开心的笑容。当然,更开心的是柳传志。这种眼光,这种速度,这种行动,胜过三十多岁的年轻人。
这是一个仗义执言的正直企业家。在一次“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柳传志曾坦言早期的联想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做过一些当时于情于理可以接受但从现在看来难以认同的事。为此,媒体对柳传志一片赞叹。这还只是柳传志的一个方面。在两三年前,曾经有过一个大学教授,一个一个指名道姓地指责著名的国有企业的改制。由于我和柳传志同为一个北京的非政府组织的成员,所以,在当年该组织的一次内部研讨会上,就国企改革的话题,柳传志直言不讳地对当时那个在互联网上引起一片欢呼叫好的教授关于国企改革的一些极端的言论,以他特有的温和稳健的语言,坦率地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而当时,在场听他发言的,就有很多的著名经济学家和政府高官。会议结束时柳传志离席,走过我身边,朝我点头示意,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一个慈祥和蔼认真的老头。在几次交往之后,我有一次受哈佛大学商学院一位尚无名气的年轻教授的委托,代他联系安排访问中国的几个著名大企业。在我拨通了柳传志助理的手机报上名字后,手机里不久就传来了柳传志本人磁实温和的声音。柳总十分明确地同意协助,安排接待。后来他又让助理进一步联系我,索要详细的背景资料和具体的访问行程。对于联想这样一家上市公司,我想这样的访问请求,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基金经理,应是十分频繁的。以如此认真谦虚友好的态度来安排一个自己从来不认识的外国人的一件本不应该麻烦到他头上的事,让我多少有点意外。还有一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我曾和柳传志夫妇一同在哈尔滨观赏冰灯,一路上冰雪路滑,旁边的接待人员要扶他和他的夫人,但他却不要,自己一路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的老伴。在漫天大雪中,行走在这位长者的背后,
看着他的身影,时间在我脑海里,片刻之间凝固了。
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在活跃商界20年之后仍然保持行业领头羊地位的,已经没有几人了,而柳传志在造就一个大企业之后,依然保持儒雅谦逊的风尚,就更为难能可贵了。
“窥一斑以见全豹”。企业大,企业家的风范也大。企业家的风范大,企业更大。
(赵民,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总裁)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日子。
记者再次联系了联想控股公司总裁柳传志,后来得知,包括搜狐等众多的媒体都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话题上找过柳传志,大家的共同理由是,他是唯一一个最有资格谈及这个话题的中国企业家。
既然那么多媒体都谈及了这个内容,记者便换了一个话题,聊起了大家同样关心的柳传志退出联想集团之后的日子。
柳传志的办公室位于融科资讯中心大厦的最高层,布置得非常简单,棕色书柜和一张办公桌填充了近一半面积,而另外一半则用来招待客人。与办公区沉稳的色调相比,待客区要温馨很多。角落里绿色葱郁的植被,墙上铿锵有力的笔墨,加上米黄色的皮面沙发,一反办公室那种局促的感觉。
出于对柳传志的尊重,记者有意将正座留给主人,而他却自然落座于沙发侧手,这让记者感觉不适。提出异议后,他解释:“我的右耳无法听到声音。”
柳传志右耳的失聪起因于1991年的美尼尔综合症。其实只要好好休息便无大碍,但当年的他太放不下,以至留下了后遗症。那时的联想正遭遇芯片巨头的“价格战”,全球的电脑产业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黑色风暴”,几百家电脑组装厂商不是倒闭就是亏损。联想当时连续亏损了几个月,财务周转入不敷出。从那时起,头疼、头晕这些毛病时不时就要光顾一下柳传志。
适时放权以退求进
一个企业的成长会经历很多磨难,联想同样如此。如同1991年的“黑色风暴”,联想经历了太多的危机。当联想在柳传志的呵护下步入壮年,可以直面风雨的时候,柳传志毅然选择了退出。
“我退出是为了让联想集团发展得更好。”柳传志希望自己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整个企业的发展。而“以退求进”是处事哲学中较为高明的做法。很多时候,只有先退后才能跨越更多,只有先蓄力才能做到出拳有劲。
大多时候,人们宁可淹没于忙碌,却极不情愿地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致于思维难以突破。其实换个位置,也许只要些许改变,就会发现隐藏的问题。
2000年,柳传志将联想分拆为联想集团与神州数码,并交给杨元庆和郭为分别经营,他则跳出来做了“资本家”。为了做好投行,联想控股先后成立了“联想投资”与“弘毅投资”两个子公司。
企业分拆后的第二天,联想集团对外公布了实施多元化发展的策略,选择与计算机相关的互联网、IT业务和手机业务作为发展重点,但这些尝试皆不成功。在经历了多元化误区后,联想将自身定位重新拉回到PC制造。
经历了挫折的柳传志开始思考,企业怎样才能把多元化做好?这个问题在柳传志的脑子里萦绕了许多年,他最终领悟到:联想集团的多元化是输在组织架构上。
“很难想象,一个企业又做电脑,又做房地产,又做投资,然后用同一套体系去进行人事建设和激励。让这样的企业与高度专业化的企业竞争,想取胜是非常困难的。”“多元化非常忌讳采用企业事业部的方式,由企业总部给各事业部制定战略,进行激励。而采取子公司的形式就不同,子公司有独立的法人,可以有独立的战略体系、执行体系、文化建设体系。”
柳传志不仅认识到联想集团多元化失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为他后来运作和管理联想控股积累了宝贵经验。柳传志现在的投资策略是:慎重选择企业一把手,然后将权力下放到各子公司,只对一把手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而对各子公司不作具体业务干涉。子公司一把手的选择尤为重要。按照柳传志的说法,“尽管组织架构不好做,但是比一个笨蛋去做独立子公司要好得多”。
柳传志对人才选择非常重视,而他的退出,也让杨元庆、郭为、朱立南、陈国栋、赵令欢这些联想的“五虎上将”崭露头角。
在旁人看来,柳公引以为傲的得意门生们始终行走在其影射之下,无法超越。柳传志却摇头否认了这种看法,“他们做得都不错,确实都不错。特别是杨元庆,他这个摊子做得越来越大,他肯定会超越我的。”
事实证明,为了让弟子们充分施展拳脚,柳传志几乎不与他们出现在同一个活动场合,也很少接受IT类媒体的采访。
“不管”,是柳传志管理的至高境界。过于聪明的人,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不妨糊涂一点,毕竟,糊涂也是一门学问。由聪明到糊涂,这似乎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
除了放权之外,柳传志深感自身条件已经不适合留在那个位置。“当时劳动强度太大,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学习新业务。高新技术频繁更替,我接受起来已经非常吃力。但是我自认为还可以做别的,所以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事先人重再造资本辉煌
柳传志一直坚信,做投资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针对瞬息万变的投资环境,柳传志又该如何应对?
柳传志从联想集团退位后,在原有“三驾马车”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以中小IT企业风险投资为主的联想投资和整合传统企业为主的弘毅投资。经过几年的发展,弘毅投资目前管理的资金超过55亿元,已投资32亿多元,被投资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43亿元。2006年,被投资企业整体销售额为100亿元,利税总额接近13亿元。
不难发现,柳传志投资的领域各不相同。对于项目的选择,基本上本着一个原则:“事为先,人为重。”
“所谓事为先,就是这个行业到底好不好,行业前景不好,我们就不做。目前看来,中国的大部分行业都是不错的。”这些行业包括柳传志曾经并不看好的,比如水泥、钢铁等行业,它们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而飞速发展着。同样,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果汁、农产品等消费类领域都成为柳传志关注的对象。
选择好行业后,就该选人了。“人为重的意思就是,在选择一个企业的时候,首先看领导班子的优劣,看管理者的才能。这些因素都看得比较透了,我就敢投资了。”据了解,柳传志在投资中国玻璃之前,先跟中国玻璃的老总周诚交了一年的朋友。
柳传志认为,在收购一家企业之后,职工安置一定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善待职工要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密切结合,一个企业办得好,既是为股东利益负责,也是为员工利益负责,但吃大锅饭和铁饭碗的现象肯定是不应该存在的”。
收购老国企无论对外资还是本土的投资公司来说都是比较头疼的事。记者前期采访的几家外资投资管理公司都尽量避免与国企打交道,从而规避国企体制原因带来的处置困难。
柳传志告诉记者:“在收购国企之前,首先要了解会带来多大影响。比如,弘毅投资要收购一家国企,企业要求收购方三年之内不许开除员工,那这个国企肯定改造不了。”柳传志认为这是原则问题,该割就得割。
投资风险无处不在,柳传志能否依靠投资眼光创造新的辉煌,甚至超过柳传志一手带大的联想集团?
柳传志的回答是肯定的,“很有这种可能。但是其在社会上的影响未必比联想集团大。毕竟,联想是一个做产品的公司,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柳传志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2010年,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进入国内三甲。
柳传志的幸福指数
从古至今,“忠孝不能两全”似乎已成真理。这句话,成为世人赞颂有识之士的至理名言,同样也成为很多成功企业家不能尽孝的顺口溜,但柳传志显然是一个化解矛盾的高手。
柳传志家住万泉新兴家园,为了便于照顾老人,他在那里买了另一处房子,把年迈的父母和岳父母接到自己身边。柳传志说:“老人不见得需要我在他们那儿坐多长时间,只要经常过去看看就行。”这样一来,柳传志常到父母家蹭饭,老人们也都挺高兴。
谈起夫人,柳传志采用的是精神安慰法。“她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和理解,她在我们公司工作,那还能不理解吗?”柳传志大笑地告诉记者。与刚刚谈论父母相比,夫人的话题让他轻松得多。“以前我的工作比较忙,现在我的时间充裕多了,因此,每个礼拜一起出去玩一次。”
“出去玩一次?”仔细了解之后,记者得知,柳传志所说的“玩”,无非就是带着夫人到颐和园后面散散步,出去买买东西。常规概念中,出去玩一次,至少也是开车到北京周边游玩一下,如果连逛商场也算一次玩,不免有忽悠人的嫌疑。
柳传志听了记者的质疑再次大笑:“那还要怎么着?我这样做已经很不容易了。”
像大多数陪夫人逛商场的男士一样,柳传志每次看到夫人左挑右选就烦得不行,老跟在后面嘟囔。柳传志宁愿选择坐在商场椅子上看报,“眼不见心不烦,夫人爱买什么买什么”。长此下去,夫人反而不愿意带柳传志出去“玩”了。
其实,柳传志也不是不愿意逛街,只是和夫人逛的地方不同罢了。他喜欢逛书店,此外,还有食品店。“哎哟,里面那么多好吃的。过去困难时期,买东西都要排队,没有那么多好吃的。逛食品店的时候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是一种很愉快的事情。”沉浸在回忆中的柳传志,脸上洋溢着幸福,而其来源是如此简单,给记者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实和感动。
有调查显示,愈是成功的人士,内心的孤独指数愈高。不知道这份调查的可信度有多高,但现阶段,柳传志的生活是快乐的。
网上也有这样一个调查:工资在1500元左右的人最幸福。其实,这个幸福指数无非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没有太多的想法和追求,人们生活的感觉本可以很好。
对于这个幸福指数,柳传志表示不敢恭维,“如果企业家也这样想,那肯定是瞎说。在我40岁以前,当时的环境导致我想做的很多事情都不能做,那是生活比较憋屈的年代。如今,我得到了这么多机会,有那么多的目标”。
在柳传志看来,人活着有目标就会累,冲着目标奔跑就会更累。但是,他现在已经无所谓“累”的感觉。“追求成功,这就是一种幸福。”
柳传志简介
1944年4月29日生,祖籍江苏镇江。1961-1967年在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学习。1967-1968年在国防科委成都十院十所工作。1968-1970年在广东珠海白藤农场劳动锻炼。1970-1983年在中科院计算机所工作。1983-1984年在中科院干部局工作。1984年中国科学院创办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前身),柳传志先生是公司创办人之一。
1986年任总经理,1989年升为总裁。香港联想于1988年创始时,柳传志先生成为香港联想主席。1997年北京联想与香港联想合并,柳传志先生出任联想集团主席。2002年至今任联想控股公司总裁。
投资害怕讲“政治”
记者:弘毅投资到现在有没有让您遇到棘手的问题?
柳传志:弘毅的案例到目前为止,都很顺利。因为弘毅是做并购投资,投资规模都比较大,占的股份也多,做的时候会格外小心。目前做成的事情都还可以,还有一些是没做成的。
记者:比如说?
柳传志:想投资媒体,但是最终没有做成。
记者:您投资的行业跨度的确很大,为什么没有做成?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柳传志:不做媒体,就是怕惹麻烦,这个媒体不便道出其名。
记者:您所说的麻烦是政治上的?能否再具体一些?
柳传志:带有与政治相结合的事情,我觉得还是要小心。此外,那个企业里面的人事关系比较复杂,不是一个法人代表能够统一意志的企业。比方说,谈同样一件事情,今天跟总经理谈好了,明天再来的时候,副总是另外一个看法,党委书记一个看法,常务副总又是一个看法,最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或者是说了话,其实不算数,或者表面上算数,实际上不算数。
记者:这就是诚信问题了,没有诚信什么都谈不成。
柳传志:不仅是诚信的问题了,这个企业本身带有一种宗派色彩,很多问题不能放在桌面上说,当面说的都是支持的话,私下为自己的“同心圆”说话。
记者:带有帮派色彩的企业会导致自身没有核心力,不团结。
柳传志:对,那就不要做了,在国有企业里面这种情况还是很严重的。
可以看出,对于出生在四十年代,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经历了新中国诞生、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柳传志,“政治”始终是个敏感话题。“投资媒体要避免触及政治”是柳传志留给记者印象较深的一句话,而谨慎做人、小心做事似乎贯穿了柳传志的整个职业生涯。
柳传志贯穿30年企业史的标志人物
吴晓波
十多年前当记者的时候,我曾在浙江龙泉的一口千年古窑里看一位民间大师烧青瓷,他告诉我:上好的窑泥应该从哪里挖取,泥坯的捏造该注意哪些要领,窑火当如何控制,釉色应怎样构思。我问他:“那么,全按你的要领做了,是否就能烧出绝世的龙泉佳品?”大师幽幽地答道:“我说的这些无非是人力而已。绝品都是天意,万物有赖造化。”
很多年来,我一直记得他目光闪烁、语意古苍的神情。日前,与朋友纵论中国企业家,说到哪位可以代表一代人,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了同一个名字——柳传志。
那一刻,我又想起那个大师所谓的天意与造化,柳传志经历了一个独特的时代,有着一段非常的际遇。他40岁始创业,由一位工程师而转型为成功的经理人,然后又以中国式的智慧让企业顺利完成了资本人格化的改造,在年过六旬又能寻找到自己满意的接班人,领导企业开始新一轮的国际化扩张,他跟倪光南的激烈对抗,与孙宏斌的短暂恩怨,对杨元庆和郭为的协调安排,无一不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柳先生身处大时代,数十年沉浮跌荡,始终能以顺流者的姿态立于潮流的中央,为人瞩目,举国之内,却找不出第二个更“造化”的典型了。
柳传志是贯穿30年企业史的一个标志性人物,透过他的商业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精英人士是怎样改变时代和自己的命运的。柳传志那一辈企业家大多要过一道“产权关”,无数豪杰倒在这道门槛上,联想起家是百分之百的国有企业,其体制的滞后很早就毕现无疑,柳传志能够曲折运作,其手腕之高妙颇见其中庸和果敢的才干。1994年2月,联想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柳传志乘机提出了一个“股份制改造的方案”,按此方案的设想,联想资产的55%归国家所有,45%归于员工。对于这个方案,中国科学院没有异议,但是却立即被财政部和国有资产管理局打回,毕竟在当时,如此大胆的股权清晰尚无先例,谁也不敢担当“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柳传志当即退而求其次,他提出了红利分配的方案:65%归中科院,35%归员工。
近年来,他从经营一线抽身而出,从他身上渐渐散发出哲思的气质,他对很多事件的反思越来越显得超脱和客观。日前在一个论坛上再见,柳传志告诉我,他目前在做的两项工作,一是主持联想集团的风险投资,他说,“这样的工作让我感觉年轻”;二是重新梳理联想的企业文化,试图从中归结出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我一直认为,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企业家创造了一个“中国制造”的经济奇迹,而在管理思想的创新上也应该有所作为,应可以开创出一个“中国制造”的思想时代,在这个层面上,柳传志让人期待。
我一直认为,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企业家创造了一个“中国制造”的经济奇迹,而在管理思想的创新上也应该有所作为,应可以开创出一个“中国制造”的思想时代,在这个层面上,柳传志让人期待。从一手创办联想集团,到培植接班人退出经营一线,再到试水风投、梳理思想,今日柳传志似乎正在完成他的“第三次转身”。美国传奇企业家洛克菲勒晚年曾对友人说:“也许以后有人的资产比我还多,但是我是唯一的。”这句话,柳传志也应该有资格说。因为,他所经历的转型大时代是唯一的。他起身最早,“活”得最久,事业做得生龙活虎,这也许就是天意,就是造化。
(吴晓波,知名财经作家,媒体人)
柳传志是位仗义执言的正直企业家
赵 民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家,按年龄长幼和成就早晚,到今天大概可以排出三个年龄方阵了:50-65岁的,属于第一代企业家;35-50岁的,第二代企业家;20-35岁的,第三代企业家。在第一代企业家中,柳传志是当之无愧的一座高峰。
由于业务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关系,我在公共场合之外的生活当中,多次和柳传志直接交往。
这是一个充满敏锐商业眼光的资深企业家。记得那是几年前在天寒地冻的冬季,在祖国北陲的冰城哈尔滨附近的一个著名滑雪胜地亚布力,那时,联想控股的弘毅投资业务板块还处于“只干不说”的阶段。在茶余饭后一个偶然的闲聊中,柳传志了解到我所非常熟悉的一家黑龙江本地国有企业的优秀业绩,马上要我带他去见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在当面交谈对此董事长留下良好印象和判断之后,在第二天返回哈尔滨时,就求见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的宋法棠,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联想控股投资这家黑龙江本地国企的愿望。我还记得当时宋省长紧紧握住柳传志双手时那开心的笑容。当然,更开心的是柳传志。这种眼光,这种速度,这种行动,胜过三十多岁的年轻人。
这是一个仗义执言的正直企业家。在一次“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柳传志曾坦言早期的联想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做过一些当时于情于理可以接受但从现在看来难以认同的事。为此,媒体对柳传志一片赞叹。这还只是柳传志的一个方面。在两三年前,曾经有过一个大学教授,一个一个指名道姓地指责著名的国有企业的改制。由于我和柳传志同为一个北京的非政府组织的成员,所以,在当年该组织的一次内部研讨会上,就国企改革的话题,柳传志直言不讳地对当时那个在互联网上引起一片欢呼叫好的教授关于国企改革的一些极端的言论,以他特有的温和稳健的语言,坦率地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而当时,在场听他发言的,就有很多的著名经济学家和政府高官。会议结束时柳传志离席,走过我身边,朝我点头示意,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一个慈祥和蔼认真的老头。在几次交往之后,我有一次受哈佛大学商学院一位尚无名气的年轻教授的委托,代他联系安排访问中国的几个著名大企业。在我拨通了柳传志助理的手机报上名字后,手机里不久就传来了柳传志本人磁实温和的声音。柳总十分明确地同意协助,安排接待。后来他又让助理进一步联系我,索要详细的背景资料和具体的访问行程。对于联想这样一家上市公司,我想这样的访问请求,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基金经理,应是十分频繁的。以如此认真谦虚友好的态度来安排一个自己从来不认识的外国人的一件本不应该麻烦到他头上的事,让我多少有点意外。还有一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我曾和柳传志夫妇一同在哈尔滨观赏冰灯,一路上冰雪路滑,旁边的接待人员要扶他和他的夫人,但他却不要,自己一路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的老伴。在漫天大雪中,行走在这位长者的背后,
看着他的身影,时间在我脑海里,片刻之间凝固了。
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在活跃商界20年之后仍然保持行业领头羊地位的,已经没有几人了,而柳传志在造就一个大企业之后,依然保持儒雅谦逊的风尚,就更为难能可贵了。
“窥一斑以见全豹”。企业大,企业家的风范也大。企业家的风范大,企业更大。
(赵民,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