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标准》的颁布,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以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如何理解新的教学理念,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是值得教改前沿的教师们思考和探索的。
以下是我在数学教改过程中所进行的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一、巧设情境,在启疑、引导中让学生做学习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查资料、讨论、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动力。依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能主动参与,积极地探索、寻求答案。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先让学生在桌面上摆一行10个△,再在△图形下面摆一行7个□。接着说,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两行图形,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看着桌面上自己摆的图形,跃跃欲试,提出三角形比正方形多几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少几个、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有几个等问题。
情境的创设还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一定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认知新的事物,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特级教师王爱华在浙江绍兴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创设了下面的情境。
王老师:明天我就要回广东去了,回去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参考一下,买点什么东西回去留作纪念呢?
生:买点绍兴的特产呀!
王老师:可我不知道绍兴有什么特产。
生:绍兴特产有臭豆腐、绍兴黄酒……
王老师:绍兴黄酒厉害吗?
生:不厉害,度数不是很高。
王老师:你凭什么说黄酒度数不高?
生:好像酒瓶的标签上有一个表示度数的数。
(王老师抓住这个时机马上取出两瓶黄酒,让学生在标签上找出这个数,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学生还读了出来。)
王老师:这叫什么数呢?它的含义是什么?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可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也会格外好。
二、开放课堂,在平等、互助中让学生做学习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活学生思维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亲自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下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沿着长边一排可摆5个1平方厘米正方形,沿着宽可摆3个,从摆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这个长方形的纸板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有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求这块长方形纸板面积的表象。通过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得出了求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2.挖掘智能因素,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设计有向、有序、有路的思维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深入理解,掌握新知识,逐步体验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并主动思考。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出示了下面一组题。
4÷2=
40÷20=
400÷200=
4000÷2000=
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后,首先从下往上观察,然后再从上向下观察,接着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又是怎样变化的?(2)从上向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又是怎样变化的?(3)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有序思考,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思维状态。
3.创设充分条件,培养探索精神
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首先,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巩固练习时,教师先在绒线上贴出小方块(如图1所示),然后进行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步:教师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图1中小方块的排法,并列出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的算式。学生得出两种算法:4×5和5×4。
第二步:教师在原图下面又贴上4个小方块(见图2),问现在计算图中有多少个小方块,怎样列式?方法越巧越多越好。学生经过积极思索又得出了多种算法。一个学生还通过移动小方块,创造性地列出算式:6×4。
这个练习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图画的直观原则,形象生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加上教师精巧的设计,恰当的引导和点拨,有效地诱导,使学生积极踊跃、创造性地思维,开掘了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实现了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教学目标。
4.开展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场所和机会,创造了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条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的东西。
三、尊重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让学生做学习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不能强迫和压抑他们的活动,或简单地将活动方式告诉他们。如进行四年级单元复习时,我尝试设计“单元自我复习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哪个内容,就针对哪个内容总结;喜欢哪种方式,就用哪种方式归纳;愿意从哪种角度概括,就从哪种角度概括;自己感觉对哪种习题理解得好或还存在哪些问题,就把哪种习题简单变化讲给大家听……结果,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在独立完成与集体交流后,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使教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
总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走“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追求成功”的主体性发展教育之路,为他们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责编 陈剑平)
《标准》的颁布,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以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如何理解新的教学理念,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是值得教改前沿的教师们思考和探索的。
以下是我在数学教改过程中所进行的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一、巧设情境,在启疑、引导中让学生做学习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查资料、讨论、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动力。依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能主动参与,积极地探索、寻求答案。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先让学生在桌面上摆一行10个△,再在△图形下面摆一行7个□。接着说,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两行图形,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看着桌面上自己摆的图形,跃跃欲试,提出三角形比正方形多几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少几个、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有几个等问题。
情境的创设还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一定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认知新的事物,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特级教师王爱华在浙江绍兴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创设了下面的情境。
王老师:明天我就要回广东去了,回去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参考一下,买点什么东西回去留作纪念呢?
生:买点绍兴的特产呀!
王老师:可我不知道绍兴有什么特产。
生:绍兴特产有臭豆腐、绍兴黄酒……
王老师:绍兴黄酒厉害吗?
生:不厉害,度数不是很高。
王老师:你凭什么说黄酒度数不高?
生:好像酒瓶的标签上有一个表示度数的数。
(王老师抓住这个时机马上取出两瓶黄酒,让学生在标签上找出这个数,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学生还读了出来。)
王老师:这叫什么数呢?它的含义是什么?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可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也会格外好。
二、开放课堂,在平等、互助中让学生做学习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活学生思维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亲自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下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沿着长边一排可摆5个1平方厘米正方形,沿着宽可摆3个,从摆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这个长方形的纸板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有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求这块长方形纸板面积的表象。通过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得出了求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2.挖掘智能因素,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设计有向、有序、有路的思维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深入理解,掌握新知识,逐步体验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并主动思考。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出示了下面一组题。
4÷2=
40÷20=
400÷200=
4000÷2000=
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后,首先从下往上观察,然后再从上向下观察,接着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又是怎样变化的?(2)从上向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又是怎样变化的?(3)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有序思考,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思维状态。
3.创设充分条件,培养探索精神
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首先,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巩固练习时,教师先在绒线上贴出小方块(如图1所示),然后进行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步:教师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图1中小方块的排法,并列出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的算式。学生得出两种算法:4×5和5×4。
第二步:教师在原图下面又贴上4个小方块(见图2),问现在计算图中有多少个小方块,怎样列式?方法越巧越多越好。学生经过积极思索又得出了多种算法。一个学生还通过移动小方块,创造性地列出算式:6×4。
这个练习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图画的直观原则,形象生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加上教师精巧的设计,恰当的引导和点拨,有效地诱导,使学生积极踊跃、创造性地思维,开掘了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实现了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教学目标。
4.开展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场所和机会,创造了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条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的东西。
三、尊重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让学生做学习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不能强迫和压抑他们的活动,或简单地将活动方式告诉他们。如进行四年级单元复习时,我尝试设计“单元自我复习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哪个内容,就针对哪个内容总结;喜欢哪种方式,就用哪种方式归纳;愿意从哪种角度概括,就从哪种角度概括;自己感觉对哪种习题理解得好或还存在哪些问题,就把哪种习题简单变化讲给大家听……结果,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在独立完成与集体交流后,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使教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
总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走“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追求成功”的主体性发展教育之路,为他们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