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刊发的几篇理论文章,多有争鸣性质。沈先生在肯定科学的前提下,强调“眼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罗文廉先生不同意夏华炳老师关于“类画石”的命名,则将“艺术”与“类艺术”之争继续引向深入与理性。石界需要科学、理性的理论争鸣,需要有的放矢、严谨深入的探索精神,我们感谢并期待您的继续参与。
马来西亚盆景古石协会正在编辑《马来西亚树石升华珍品集》,我应马来西亚盆景古石协会会长戴文华先生之邀,写一篇“鉴评点滴”文章入画册。
中国大陆十几年赏石展览的历程,亦是鉴评发展的过程。鉴评是展览的软件,评委是鉴评操盘手;评委组成是主观的软件,鉴评之法是客观的软件。其中评委的组成是举足轻重的因素。
十几年来,鉴评之法从“不打分”走向“打分”,又从“打分”走向“不打分”,最后“不打分”与“打分”平分秋色。从评委的角度来讲,应该是不论何种鉴评之法都能应付自如,完成东道主给予的评比工作。至于“不打分”和“打分”的优劣是非,“不必非得分出高低上下,讨论到水落石出不可”。因为确是各有特点。中国字画、油画、版画、雕塑、玉器、木器、钱币、瓷器、陶器、青铜器、砚台、印章等艺术品的鉴赏都不是靠打分来评高下;画廊、古玩店、拍卖公司等也都不是靠打分来决定艺术品的价值的。不打分即是“眼学”当家。中国观赏石协会成立之后,对出台观赏石鉴评标准下了很大功夫,组成鉴评小组,召开多次座谈会,并在石家庄、兰州、银川、宿州、柳州等多次赏石展中试行了鉴评标准草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国土资源部审批了申报的“观赏石部颁鉴评标准”。中国观赏石协会没有艺术顾问只有科学顾问,比较强调观赏石的科学性,必然是打分式的鉴评标准。也只有打分的鉴评标准才能申报成功,才能向赏石界推广,也才能向石友们解释科学的、打分的鉴评标准可以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这样才能避免不少纠纷和意见。
“眼学”当家,不打分的鉴评,很容易受到舆论的非议。其实,在鉴评的实践活动当中,“眼学”效率高,切实可行。“眼学鉴评”深受资深评委和多数东道主的欢迎。为什么深受东道主欢迎?一是可以自由选择可信度高、水平高、口碑好的评委,二是能够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按时间完成鉴评工作。为什么深受资深评委欢迎?一是“南郭先生”混入评委行列的机会少多了(“南郭先生”即使混进评委团队,日子也不好过);二是鉴评过程即是行家高手、专家挚友交流提高、切磋赏石艺术的又一次盛宴,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从而使赏石文化事业又上一个台阶。在字画、木器、瓷器、玉器等艺术品鉴赏、鉴定的学问上面,确有一批学者可以将“眼学”和科学完美结合。在与我有交往的文人雅士之中,仅举几例:前辈王世襄、启功、朱家溍、史树青,同辈杨新、聂崇正、胡雁溪、周默。我的父亲沈叔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有《国画六法新论》、《谈中国画》等)亦有颇高鉴赏水平。在赏石界能将“眼学”和科学完美结合、并应用于赏石鉴评的有一批专家,此仅举几人为例,如《中国赏石大典》主编贾祥云、北京奇石馆创建人王铁山、天津观赏石协会会长文甡。限于字数,以上只是从一大批专家学者中例举的寥寥数人。
我在《漫谈赏石展览》(刊载在彭中荣主编的《晚霞》)一文中也提到鉴评问题。在此,引用几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何在赏石评委和赏石理论作者的赏石活动当中体现出来,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再说,谁来决定评委?谁来决定论文作者?谁是法官?用任何一种鉴定标准和办法,在尊重东道主制定的赏石展中,必须要在东道主要求的时间之前把评比结果交给组委会。”
那么“眼学”和科学是什么关系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以唯物辩证法来解释、理解,将“眼学”与科学在鉴评中合理运用。如果赏石展请来的评委,没有赏石“眼学”的功力即眼力,再科学的鉴评标准对于没有掌握眼学的评委都是无效的。“南郭先生”只能滥竽充数,理论不行,实践更不行。然而,若由具备赏石“眼学”能力的资深评委组成评委会团队,那么,不论什么样的鉴评标准都能“胜似闲庭信步”,游刃有余地完成鉴评工作。因此,鉴评工作之中至关重要的真理是“人的因素第一”。
以此文作为鉴评点滴心得,呈献给《树石升华珍品集》并与石友共同商榷。
马来西亚盆景古石协会正在编辑《马来西亚树石升华珍品集》,我应马来西亚盆景古石协会会长戴文华先生之邀,写一篇“鉴评点滴”文章入画册。
中国大陆十几年赏石展览的历程,亦是鉴评发展的过程。鉴评是展览的软件,评委是鉴评操盘手;评委组成是主观的软件,鉴评之法是客观的软件。其中评委的组成是举足轻重的因素。
十几年来,鉴评之法从“不打分”走向“打分”,又从“打分”走向“不打分”,最后“不打分”与“打分”平分秋色。从评委的角度来讲,应该是不论何种鉴评之法都能应付自如,完成东道主给予的评比工作。至于“不打分”和“打分”的优劣是非,“不必非得分出高低上下,讨论到水落石出不可”。因为确是各有特点。中国字画、油画、版画、雕塑、玉器、木器、钱币、瓷器、陶器、青铜器、砚台、印章等艺术品的鉴赏都不是靠打分来评高下;画廊、古玩店、拍卖公司等也都不是靠打分来决定艺术品的价值的。不打分即是“眼学”当家。中国观赏石协会成立之后,对出台观赏石鉴评标准下了很大功夫,组成鉴评小组,召开多次座谈会,并在石家庄、兰州、银川、宿州、柳州等多次赏石展中试行了鉴评标准草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国土资源部审批了申报的“观赏石部颁鉴评标准”。中国观赏石协会没有艺术顾问只有科学顾问,比较强调观赏石的科学性,必然是打分式的鉴评标准。也只有打分的鉴评标准才能申报成功,才能向赏石界推广,也才能向石友们解释科学的、打分的鉴评标准可以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这样才能避免不少纠纷和意见。
“眼学”当家,不打分的鉴评,很容易受到舆论的非议。其实,在鉴评的实践活动当中,“眼学”效率高,切实可行。“眼学鉴评”深受资深评委和多数东道主的欢迎。为什么深受东道主欢迎?一是可以自由选择可信度高、水平高、口碑好的评委,二是能够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按时间完成鉴评工作。为什么深受资深评委欢迎?一是“南郭先生”混入评委行列的机会少多了(“南郭先生”即使混进评委团队,日子也不好过);二是鉴评过程即是行家高手、专家挚友交流提高、切磋赏石艺术的又一次盛宴,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从而使赏石文化事业又上一个台阶。在字画、木器、瓷器、玉器等艺术品鉴赏、鉴定的学问上面,确有一批学者可以将“眼学”和科学完美结合。在与我有交往的文人雅士之中,仅举几例:前辈王世襄、启功、朱家溍、史树青,同辈杨新、聂崇正、胡雁溪、周默。我的父亲沈叔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有《国画六法新论》、《谈中国画》等)亦有颇高鉴赏水平。在赏石界能将“眼学”和科学完美结合、并应用于赏石鉴评的有一批专家,此仅举几人为例,如《中国赏石大典》主编贾祥云、北京奇石馆创建人王铁山、天津观赏石协会会长文甡。限于字数,以上只是从一大批专家学者中例举的寥寥数人。
我在《漫谈赏石展览》(刊载在彭中荣主编的《晚霞》)一文中也提到鉴评问题。在此,引用几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何在赏石评委和赏石理论作者的赏石活动当中体现出来,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再说,谁来决定评委?谁来决定论文作者?谁是法官?用任何一种鉴定标准和办法,在尊重东道主制定的赏石展中,必须要在东道主要求的时间之前把评比结果交给组委会。”
那么“眼学”和科学是什么关系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以唯物辩证法来解释、理解,将“眼学”与科学在鉴评中合理运用。如果赏石展请来的评委,没有赏石“眼学”的功力即眼力,再科学的鉴评标准对于没有掌握眼学的评委都是无效的。“南郭先生”只能滥竽充数,理论不行,实践更不行。然而,若由具备赏石“眼学”能力的资深评委组成评委会团队,那么,不论什么样的鉴评标准都能“胜似闲庭信步”,游刃有余地完成鉴评工作。因此,鉴评工作之中至关重要的真理是“人的因素第一”。
以此文作为鉴评点滴心得,呈献给《树石升华珍品集》并与石友共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