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一次智慧的碰撞,都是一次思想的交流,看到老师们“针锋相对”或是“侃侃而谈”,我都有一种感触,那时的她们,背后都有着闪闪的金光,就如同一块块“金子”。身为教研组的负责人,我希望组内的每位成员都是闪闪发光的,这样我们的教研成效教研效率便能再接再厉再上一层楼。于是,我把自己当做了淘金者一般,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去挖掘每一个人的金色闪光点。
有这样一类老师,日常巡班都能让你感受到她真正地将教研落实到了日常,有方案的设计,有过程的开展,也有活动后的反思,可是到了教研现场提供的那一天,她会苦恼地坐在电脑前迟迟无法落笔梳理自己的分享内容。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了摸清缘由,我同样选择了私下里一对一的互动式沟通,从观察她是怎样开始梳理的,再到看其在草稿本上都记录了些什么,最后再浏览其日常教研的积淀。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没有思路啊”,几位老师观察下来,我找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他们都是去看同组的上一个老师是怎样写的,也会去搜罗很多与自己研究相关的论文,还会广泛交流,四处问询他人“你认为我可以怎样来梳理呢?”……其实,这正是问题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亦可以让你困扰。于是,最真实的分享就是最简单的记录,在你的研究题目下,“你做了什么”,“做后的效果”,“你找到了什么好办法”,“还可以怎样来做”,就围绕这一的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进行梳理,这些出来后在略做小结与提炼,就是分享中的“教研过程說明”与“教研成效分享”以及“教研的感悟与思考”,板块是死的,但是描述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再将研究主题分解,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联想,再用标注的方式寻找思路。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我又才恍然大悟,自己过于重视研究结果的分享,而分享的方法却还未对老师进行分享。于是,利用培训我将分享稿可以有的方法进行了案例式的分享,果然,老师们的稿件出来的速度明显增快了,并且质量也在一天天地提升。看着老师们,手指在键盘上快速地敲打,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我似乎又看到了那摸闪闪发亮的金光。
还有这样一类老师,教研组内研讨的时候,总是“一言不发”,都是“沉默是金”,但是“沉默”与“研究”显然是不相符合的。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了摸清缘由,我选择了在私下里的交心式沟通,从话家常开始,逐步地让老师放下心中的紧张,再零星引入教研话题,让老师可以在自然而然地状态下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一番收集下来,原因大致如下:担心自己说不到研究点、觉得自己能力不好怕发言、觉得与优秀的老师一起研究自己还是做个倾听者学习更好……与老师的沟通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活动组织中层次性的设计问题,一刀切的方式原来会给老师们带来这样的“压力”。其实,每一个老师在与我聊天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他们都非常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也能从更多不同的视角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作为组长的我应该将每一个人的优长给予机会展示,这样当事者能收获自信的同时,教研活动也能有更多维度的成长机会提供。我开始讲问题设计按难易渐进提供,人员分组上更有前期预设,让能力相近的人自然分组到一起,分层教研更加细致化地落实与推进。另外,与这一类“沉默”的老师提前预约,提前做好“功课”,让每一个老师相对自信地在能“表现”她的时候“亮相”。这样的改变带来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教研活动上,“一言不发”的“沉默金子”一块也没有了,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位老师都闪闪发光。
作为一名教研组的负责人,我们真的应该带着“淘金者”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老师,她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金子”,我们应该做的必须做的就是想办法将每一块“金子”淘出来,滤去表面的沙子,让那闪闪发亮的金光呈现更加熠熠生辉的状态。以容纳的态度与同伴相处,以真诚的方式与同伴沟通,让教研组充满温馨与激情,那我们的教研组将变成一个无尽的“宝藏”。
有这样一类老师,日常巡班都能让你感受到她真正地将教研落实到了日常,有方案的设计,有过程的开展,也有活动后的反思,可是到了教研现场提供的那一天,她会苦恼地坐在电脑前迟迟无法落笔梳理自己的分享内容。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了摸清缘由,我同样选择了私下里一对一的互动式沟通,从观察她是怎样开始梳理的,再到看其在草稿本上都记录了些什么,最后再浏览其日常教研的积淀。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没有思路啊”,几位老师观察下来,我找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他们都是去看同组的上一个老师是怎样写的,也会去搜罗很多与自己研究相关的论文,还会广泛交流,四处问询他人“你认为我可以怎样来梳理呢?”……其实,这正是问题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亦可以让你困扰。于是,最真实的分享就是最简单的记录,在你的研究题目下,“你做了什么”,“做后的效果”,“你找到了什么好办法”,“还可以怎样来做”,就围绕这一的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进行梳理,这些出来后在略做小结与提炼,就是分享中的“教研过程說明”与“教研成效分享”以及“教研的感悟与思考”,板块是死的,但是描述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再将研究主题分解,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联想,再用标注的方式寻找思路。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我又才恍然大悟,自己过于重视研究结果的分享,而分享的方法却还未对老师进行分享。于是,利用培训我将分享稿可以有的方法进行了案例式的分享,果然,老师们的稿件出来的速度明显增快了,并且质量也在一天天地提升。看着老师们,手指在键盘上快速地敲打,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我似乎又看到了那摸闪闪发亮的金光。
还有这样一类老师,教研组内研讨的时候,总是“一言不发”,都是“沉默是金”,但是“沉默”与“研究”显然是不相符合的。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了摸清缘由,我选择了在私下里的交心式沟通,从话家常开始,逐步地让老师放下心中的紧张,再零星引入教研话题,让老师可以在自然而然地状态下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一番收集下来,原因大致如下:担心自己说不到研究点、觉得自己能力不好怕发言、觉得与优秀的老师一起研究自己还是做个倾听者学习更好……与老师的沟通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活动组织中层次性的设计问题,一刀切的方式原来会给老师们带来这样的“压力”。其实,每一个老师在与我聊天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他们都非常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也能从更多不同的视角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作为组长的我应该将每一个人的优长给予机会展示,这样当事者能收获自信的同时,教研活动也能有更多维度的成长机会提供。我开始讲问题设计按难易渐进提供,人员分组上更有前期预设,让能力相近的人自然分组到一起,分层教研更加细致化地落实与推进。另外,与这一类“沉默”的老师提前预约,提前做好“功课”,让每一个老师相对自信地在能“表现”她的时候“亮相”。这样的改变带来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教研活动上,“一言不发”的“沉默金子”一块也没有了,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位老师都闪闪发光。
作为一名教研组的负责人,我们真的应该带着“淘金者”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老师,她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金子”,我们应该做的必须做的就是想办法将每一块“金子”淘出来,滤去表面的沙子,让那闪闪发亮的金光呈现更加熠熠生辉的状态。以容纳的态度与同伴相处,以真诚的方式与同伴沟通,让教研组充满温馨与激情,那我们的教研组将变成一个无尽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