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育人以德为首。“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思想内容又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原则。德育教育是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自然引伸,而不是空洞说教,应在完成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有意突出课文所蕴涵的道德养分,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思想教育的成果。 所以,在教学中把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误区
1.孤立存在于语文教学中
进行听、说、读、写之外的德育教学已成为现在的“发展趋势”,教师片面地强调“课文联系实际”,给课文安上了一个思想品德课的“尾巴”,对学生进行一番说教。这样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滔滔不绝,而学生的反应却是不耐其烦,感到枯燥乏味,无动于衷,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在学完《第一次抱母亲》后,教师会让学生反思自己对于母亲的爱是怎样表达的,打算怎么做,并把想对母亲说的话当成小练笔或小作文,然后再进行批改、检查。
2.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作者有着丰富的阅历,如老舍、鲁迅等对于文学、语言的运用都有着一定的思想深度。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渗透的时候要注意“度”的把握,否则就会脱离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极易使他们走入“教育成人化”的误区,起到“揠苗助长”的反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 在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如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美妙的“高山流水”音乐,或是优美的风景图画,或是读上一则动人的传说引领学生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去。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勾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也能使学生对自然的美产生憧憬之情。
2.在课文分析中的渗透
例如,在教《秦始皇兵马俑》这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亲自面对这样壮丽雄伟的秦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的人是谁?”第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第三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写这篇文章的记者。”第四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筑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这样,教师不用刻意地讲解,只要在分析的时候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感受,就能使学生很自然地明白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简单的一个问题就可以将德育润于学生的心田中。
3.讨论中渗透德育教育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讨论,可以广泛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念,避免狭隘,同时可以完善自身的思维和辨别力,也更促进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使学生感受到集体探究和合作的力量。如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谈谈对寓言的看法。第一个学生说:“齐宣王只是个安于现状,只图享受,无能的昏君。”第二个学生说:“南郭先生不会装会,骗人又骗己,到头来还是受人唾弃。”第三个学生说:“南郭先生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看到事情瞒不过去,就溜之大吉,逃之夭夭。”第四个学生说:“他们在选乐师的时候没有进行严格的选拔。”
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优秀的品质,与此同时,也学会运用了道德判断、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4.朗读中渗透
读和悟,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鍵环节,对于学生学习语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发挥读的重要作用,创设情境,蕴含感情,结合图画,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产生独特的情感共鸣,达到感情升华,以至于内化,创造出最佳的德育效果。
5.结合图画进行渗透
体会画中隐含的意境,有助于学生把较为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获得感悟。如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中“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这个场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熟悉的。这时让学生结合图画进行了解,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庄稼成熟时劳动人民开心愉悦的心情。
6.作业中渗透
学生的作业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对于课本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通过德育方面的“小练笔”更能真实显示出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在进行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及时注意学生的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加以纠正和引导。
7.教师的态度对于德育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的引领者,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学生将会向着稳定、友好的态度发展;教师采用专制的态度,却极易导致学生冷淡、攻击和不能自控;教师采取放任的态度,学生就极易变得散漫、无组织、无纪律。因此,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总之,德育教育应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并在课堂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时时督促自己,反思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误区
1.孤立存在于语文教学中
进行听、说、读、写之外的德育教学已成为现在的“发展趋势”,教师片面地强调“课文联系实际”,给课文安上了一个思想品德课的“尾巴”,对学生进行一番说教。这样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滔滔不绝,而学生的反应却是不耐其烦,感到枯燥乏味,无动于衷,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在学完《第一次抱母亲》后,教师会让学生反思自己对于母亲的爱是怎样表达的,打算怎么做,并把想对母亲说的话当成小练笔或小作文,然后再进行批改、检查。
2.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作者有着丰富的阅历,如老舍、鲁迅等对于文学、语言的运用都有着一定的思想深度。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渗透的时候要注意“度”的把握,否则就会脱离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极易使他们走入“教育成人化”的误区,起到“揠苗助长”的反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 在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如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美妙的“高山流水”音乐,或是优美的风景图画,或是读上一则动人的传说引领学生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去。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勾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也能使学生对自然的美产生憧憬之情。
2.在课文分析中的渗透
例如,在教《秦始皇兵马俑》这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亲自面对这样壮丽雄伟的秦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的人是谁?”第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第三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写这篇文章的记者。”第四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筑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这样,教师不用刻意地讲解,只要在分析的时候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感受,就能使学生很自然地明白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简单的一个问题就可以将德育润于学生的心田中。
3.讨论中渗透德育教育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讨论,可以广泛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念,避免狭隘,同时可以完善自身的思维和辨别力,也更促进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使学生感受到集体探究和合作的力量。如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谈谈对寓言的看法。第一个学生说:“齐宣王只是个安于现状,只图享受,无能的昏君。”第二个学生说:“南郭先生不会装会,骗人又骗己,到头来还是受人唾弃。”第三个学生说:“南郭先生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看到事情瞒不过去,就溜之大吉,逃之夭夭。”第四个学生说:“他们在选乐师的时候没有进行严格的选拔。”
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优秀的品质,与此同时,也学会运用了道德判断、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4.朗读中渗透
读和悟,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鍵环节,对于学生学习语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发挥读的重要作用,创设情境,蕴含感情,结合图画,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产生独特的情感共鸣,达到感情升华,以至于内化,创造出最佳的德育效果。
5.结合图画进行渗透
体会画中隐含的意境,有助于学生把较为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获得感悟。如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中“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这个场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熟悉的。这时让学生结合图画进行了解,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庄稼成熟时劳动人民开心愉悦的心情。
6.作业中渗透
学生的作业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对于课本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通过德育方面的“小练笔”更能真实显示出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在进行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及时注意学生的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加以纠正和引导。
7.教师的态度对于德育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的引领者,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学生将会向着稳定、友好的态度发展;教师采用专制的态度,却极易导致学生冷淡、攻击和不能自控;教师采取放任的态度,学生就极易变得散漫、无组织、无纪律。因此,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总之,德育教育应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并在课堂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时时督促自己,反思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