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亮的阳光透过群山的缝隙,均匀地洒在砖石铺就的操场上,洒在陕西省丹凤县峦庄镇峡河完全小学的孩子们身上。大多数日子里,这所小学的负责人寇明明会站在操场边,看着这群认真做操的孩子。这是他在这里度过的第七个年头。
是学校,也是家
寇明明来到峦庄镇峡河完全小学任教时,是2012年。那时的学校,尚有十名教师,五六十名学生。然而,如今的学校只剩下包括寇明明在内的五名教师和三十九名学生。处在丹凤县偏远山区中的峦庄镇峡河完全小学,通信设施落后,交通极其不便。据寇明明介绍,学校所在的位置几乎接收不到网络信号,每天只有一趟去往县城的班车,早晨5:50发车,错过了就只能等第二天。在这种条件下,人员流失似乎是一种必然。“这里留不住人,年轻教师在这里一般就待一年,最多两三年,就会调走。”谈起这些,寇明明的语气有些无奈。
寇明明当老师的理想,可以追溯到他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他住校,一天晚上睡觉时,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来。他的班主任老师,马上将他送往医院治疗,还为他付了医药费,让他备受感动。自此以后,他更加用功地学习,希望以此回馈老师的关心与照顾。最终,他考入陕西省商洛学院,学习语文教育。毕业后,他考上了特岗教师,来到深山里的峦庄镇峡河完全小学教书,并在这里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董花珍。
被问及和妻子相识相恋的过程,寇明明显得有点羞涩。他不好意思地咳嗽了两声,才开始讲述那段往事。董花珍比寇明明早一年工作,算是寇明明的“师姐”。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远,缺乏娱乐设施,他们几个年轻教师在课余时间便会自行组织一些活动。在一天天的相处中,寇明明对董花珍产生了好感,开始主动追求董花珍。他们在学校相恋、结婚,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当初的同事纷纷调离,他们仍然坚守在大山深处,日子清贫却也心安。“我觉得,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这里就是我的家。”寇明明说。
回到最初的起点
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寇明明和董花珍相继转正。当工作逐渐稳定时,生活中的困难却接踵而至。几年前,他们的孩子出生了,孩子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喜悦,也伴随着一些烦恼。董花珍怀孕期间,峦庄镇峡河完全小学所属中心校的领导考虑到县里医疗条件更好,方便她定期检查身体,便将她调到了县里的黄百岔完全小学。寇明明因此和妻子分居两地,无法照顾她,只能靠董花珍的母亲偶尔来帮忙。
孩子刚出生时,董花珍一边忙着带孩子,一边还惦记着工作。她说,自己喜欢一项工作就会非常卖力地去做,平时学校分配的任务,她加班加点也要按时做完。离开学校在家休息的那段时间,她一直挂念着班里的学生,感觉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就迫不及待地返回学校站上讲台,但现在稍一劳累,她就会觉得腰疼、脚后跟疼。“当时坐月子没休息好,仗着自己年轻,身体底子好,就回去教课了,没想到因此落下病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董花珍不免有些难受。
由于夫妻二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他们年幼的孩子也缺乏照顾。起初孩子由寇明明的父亲看顾,后来老人生病了,便托付给一位学生家长照看一段时间。实在没人能帮忙时,他就带着孩子去上班。据一些学生回忆,他们上课时,偶尔能看到寇老师的孩子一个人在操场上玩玩具。旁人看了都感到心酸,更不要说寇明明自己,他时常感到对妻子和孩子有所亏欠,可又放不下学校里的学生。
2017年,黄百岔完全小学需要一名年轻教师,领导认为教学成绩突出的寇明明是一个不错的人选。考虑到县城生活更加方便,又可以和家人团聚,寇明明同意了。但是,一年后,当他听说峦庄镇峡河完全小学的老师,因为生活条件过于艰苦,纷纷调离学校之时,他感到内心有一个很强烈的声音在呼唤他。他主动提出调回峦庄镇峡河完全小学。领导听完他的请求,笑着打趣他说:“人家都是千方百计想调走,怎么你反倒想调回去呢?”
的确,那里生活条件艰苦,但他舍不得那群淳朴的孩子、热情的家长,更不忍心看着学校一天天变得荒芜。与别人逆向而行需要莫大的勇气,但这一次,寇明明没有犹豫,他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2018年9月,寇明明回到了他熟悉的学校。他原来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诉说着对他的想念之情。他们说:“寇老师,我们很想您,也想董老师。”甚至有一名学生,在他离开后转了学,听说他要回来,马上又转学回来。面对这样一群纯真可爱的孩子,寇明明知道,自己不会再离开了。
探索乡村教育的出路
寇明明和董花珍有着共同的教育理想,他们既是生活中的好伴侣,也是工作上的好搭档。当地的学生和家长,都非常喜欢这两位认真负责的老师。
一位学生曾在马云乡村教师奖的投票网站上,匿名写下了两位老师去她家劝学的故事。她是寇老师班上的学生,当时因为家境困难,自己年龄又比较大,便产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两位老师听说后,立刻叫上学校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去她家,苦口婆心地劝她回来上课。她至今仍感激学校老师们对她的照顾。
因为他们课讲得好,不少家长还提出,希望老师能给孩子们补补课。但是上级部门明确规定不能补课,经过再三思考,寇明明和其他几位老师决定在学校开设晚自习,大家轮流值班,辅导学生写作业。学校里的留守儿童很多,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平日里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晚自习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人照顾孩子的压力,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经常有家长让自家孩子去上晚自习时捎一份饭菜给老师,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由于寇明明在这里任教时间较长,经验丰富,2018年,他被推荐担任学校负责人,成了“校长”。成为负责人后,他总在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乡村的学生能享受更好的教育。他请人对学校陈旧的基础设施进行翻修改建,尽可能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同时,组织教师多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除此之外,他还因地制宜开展素质教育,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当地一些村民以种植天麻为生,学校与他们合作,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上山观察天麻,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虽然我们没有城里的塑胶跑道、草坪,但我们有新鲜的空氣和芬芳的泥土。”讲起这些,寇明明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斗转星移,寇明明的第一批学生已经到了参加高考的年龄,得知其中一名女生考上陕西师范大学时,他感到由衷的欣慰,学生取得的好成绩是他最大的骄傲。他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这群山里孩子的命运,“我愿长久坚守在这里,做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
是学校,也是家
寇明明来到峦庄镇峡河完全小学任教时,是2012年。那时的学校,尚有十名教师,五六十名学生。然而,如今的学校只剩下包括寇明明在内的五名教师和三十九名学生。处在丹凤县偏远山区中的峦庄镇峡河完全小学,通信设施落后,交通极其不便。据寇明明介绍,学校所在的位置几乎接收不到网络信号,每天只有一趟去往县城的班车,早晨5:50发车,错过了就只能等第二天。在这种条件下,人员流失似乎是一种必然。“这里留不住人,年轻教师在这里一般就待一年,最多两三年,就会调走。”谈起这些,寇明明的语气有些无奈。
寇明明当老师的理想,可以追溯到他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他住校,一天晚上睡觉时,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来。他的班主任老师,马上将他送往医院治疗,还为他付了医药费,让他备受感动。自此以后,他更加用功地学习,希望以此回馈老师的关心与照顾。最终,他考入陕西省商洛学院,学习语文教育。毕业后,他考上了特岗教师,来到深山里的峦庄镇峡河完全小学教书,并在这里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董花珍。
被问及和妻子相识相恋的过程,寇明明显得有点羞涩。他不好意思地咳嗽了两声,才开始讲述那段往事。董花珍比寇明明早一年工作,算是寇明明的“师姐”。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远,缺乏娱乐设施,他们几个年轻教师在课余时间便会自行组织一些活动。在一天天的相处中,寇明明对董花珍产生了好感,开始主动追求董花珍。他们在学校相恋、结婚,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当初的同事纷纷调离,他们仍然坚守在大山深处,日子清贫却也心安。“我觉得,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这里就是我的家。”寇明明说。
回到最初的起点
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寇明明和董花珍相继转正。当工作逐渐稳定时,生活中的困难却接踵而至。几年前,他们的孩子出生了,孩子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喜悦,也伴随着一些烦恼。董花珍怀孕期间,峦庄镇峡河完全小学所属中心校的领导考虑到县里医疗条件更好,方便她定期检查身体,便将她调到了县里的黄百岔完全小学。寇明明因此和妻子分居两地,无法照顾她,只能靠董花珍的母亲偶尔来帮忙。
孩子刚出生时,董花珍一边忙着带孩子,一边还惦记着工作。她说,自己喜欢一项工作就会非常卖力地去做,平时学校分配的任务,她加班加点也要按时做完。离开学校在家休息的那段时间,她一直挂念着班里的学生,感觉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就迫不及待地返回学校站上讲台,但现在稍一劳累,她就会觉得腰疼、脚后跟疼。“当时坐月子没休息好,仗着自己年轻,身体底子好,就回去教课了,没想到因此落下病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董花珍不免有些难受。
由于夫妻二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他们年幼的孩子也缺乏照顾。起初孩子由寇明明的父亲看顾,后来老人生病了,便托付给一位学生家长照看一段时间。实在没人能帮忙时,他就带着孩子去上班。据一些学生回忆,他们上课时,偶尔能看到寇老师的孩子一个人在操场上玩玩具。旁人看了都感到心酸,更不要说寇明明自己,他时常感到对妻子和孩子有所亏欠,可又放不下学校里的学生。
2017年,黄百岔完全小学需要一名年轻教师,领导认为教学成绩突出的寇明明是一个不错的人选。考虑到县城生活更加方便,又可以和家人团聚,寇明明同意了。但是,一年后,当他听说峦庄镇峡河完全小学的老师,因为生活条件过于艰苦,纷纷调离学校之时,他感到内心有一个很强烈的声音在呼唤他。他主动提出调回峦庄镇峡河完全小学。领导听完他的请求,笑着打趣他说:“人家都是千方百计想调走,怎么你反倒想调回去呢?”
的确,那里生活条件艰苦,但他舍不得那群淳朴的孩子、热情的家长,更不忍心看着学校一天天变得荒芜。与别人逆向而行需要莫大的勇气,但这一次,寇明明没有犹豫,他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2018年9月,寇明明回到了他熟悉的学校。他原来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诉说着对他的想念之情。他们说:“寇老师,我们很想您,也想董老师。”甚至有一名学生,在他离开后转了学,听说他要回来,马上又转学回来。面对这样一群纯真可爱的孩子,寇明明知道,自己不会再离开了。
探索乡村教育的出路
寇明明和董花珍有着共同的教育理想,他们既是生活中的好伴侣,也是工作上的好搭档。当地的学生和家长,都非常喜欢这两位认真负责的老师。
一位学生曾在马云乡村教师奖的投票网站上,匿名写下了两位老师去她家劝学的故事。她是寇老师班上的学生,当时因为家境困难,自己年龄又比较大,便产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两位老师听说后,立刻叫上学校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去她家,苦口婆心地劝她回来上课。她至今仍感激学校老师们对她的照顾。
因为他们课讲得好,不少家长还提出,希望老师能给孩子们补补课。但是上级部门明确规定不能补课,经过再三思考,寇明明和其他几位老师决定在学校开设晚自习,大家轮流值班,辅导学生写作业。学校里的留守儿童很多,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平日里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晚自习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人照顾孩子的压力,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经常有家长让自家孩子去上晚自习时捎一份饭菜给老师,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由于寇明明在这里任教时间较长,经验丰富,2018年,他被推荐担任学校负责人,成了“校长”。成为负责人后,他总在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乡村的学生能享受更好的教育。他请人对学校陈旧的基础设施进行翻修改建,尽可能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同时,组织教师多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除此之外,他还因地制宜开展素质教育,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当地一些村民以种植天麻为生,学校与他们合作,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上山观察天麻,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虽然我们没有城里的塑胶跑道、草坪,但我们有新鲜的空氣和芬芳的泥土。”讲起这些,寇明明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斗转星移,寇明明的第一批学生已经到了参加高考的年龄,得知其中一名女生考上陕西师范大学时,他感到由衷的欣慰,学生取得的好成绩是他最大的骄傲。他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这群山里孩子的命运,“我愿长久坚守在这里,做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