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认为谁是获取知识的一方,谁就是课堂的主体。基于此,“以生为本”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应该如何在以生为本的视角下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以生为本;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顾名思义,以生为本主要就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与综合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手段构建不同形式的课堂形态。这样一来,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构建“情境化”课堂
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观察,发现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对于语文学习并没有产生强烈的意愿。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以一种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一来,有利于不断优化课堂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趣味性,从而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产生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以《我的母亲》为例,这是一篇情真意切、质朴无华的回忆母亲的散文。文中表现出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以及子女对母亲无尽的怀念、感激以及赞颂。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解读,而是利用一首名为《烛光里的妈妈》的歌曲进行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这首歌曲蕴含着浓郁的人情味,通过咏叹调般的音乐陈述方式,细致描绘了“烛光里的妈妈”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母亲形象。最后,在质朴的歌词以及奔腾的旋律的配合下,表达出了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最终,通过音乐对课堂氛围的渲染,学生的情绪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同时,通过音乐节奏与歌词塑造出的音乐形象,将学生带到了独特的意境中。这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深入探究文本内容的意愿,而且帮助学生对文本相关的主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在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利用情境化的手段对课堂氛围进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构建“探究式”课堂
以生为本要求将学生确立为课堂教学的主體,而最能够体现出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途径,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知识探索活动。同时,自主性的探究还可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全过程,从而使其产生更加深刻的知识理解。此外,为了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加有的放矢,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点拨。这样一来,可以逐步提高自主探究活动的实效性,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如:在《离太阳最近的树》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性的文本探究活动。同时,结合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以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引导性的问题:(1)文中哪些地方对人们挖红柳进行叙述?为什么要大篇幅描写挖红柳的过程呢?(2)在歌颂红柳时,作者怎样对其结局进行了暗示?(3)作者认为什么是最可悲的?仅仅是指这些吗?(4)文章的标题有怎样的含义?这篇课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然后,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自主性的思考。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了交流讨论。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由浅入深地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
三、构建“活动型”课堂
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语文知识涉及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同时,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中职学生普遍处于比较活泼的年龄段。基于上述特征,教师应尽量避免将教学活动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探索中,而是应该结合课内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活动化的任务。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拓宽学习活动的范围,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强化实际的学习效果。
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科普文,文章用翔实、准确的语言对荔枝的果实、果形、产地、习性、贮运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一般性的介绍。结合这篇课文,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练习任务。学生需要选择任意一种水果,首先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其基本特征。然后,要搜集这种水果的相关资料,对水果从种植到贮藏的全过程进行了解。最后,要仿照课文语言,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相关资料对这种水果进行描写。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总之,在现阶段的中职语文教学中,以生为本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这种思想的内涵,并合理地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这样一来,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不断优化,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真彬.以生为本——让中职语文教学满足学生内需[J].考试周刊,2018,(99):76.
[2]何青海.以生为本,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课外语文(下),2018,(12):56.
关键词:以生为本;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顾名思义,以生为本主要就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与综合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手段构建不同形式的课堂形态。这样一来,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构建“情境化”课堂
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观察,发现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对于语文学习并没有产生强烈的意愿。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以一种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一来,有利于不断优化课堂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趣味性,从而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产生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以《我的母亲》为例,这是一篇情真意切、质朴无华的回忆母亲的散文。文中表现出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以及子女对母亲无尽的怀念、感激以及赞颂。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解读,而是利用一首名为《烛光里的妈妈》的歌曲进行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这首歌曲蕴含着浓郁的人情味,通过咏叹调般的音乐陈述方式,细致描绘了“烛光里的妈妈”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母亲形象。最后,在质朴的歌词以及奔腾的旋律的配合下,表达出了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最终,通过音乐对课堂氛围的渲染,学生的情绪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同时,通过音乐节奏与歌词塑造出的音乐形象,将学生带到了独特的意境中。这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深入探究文本内容的意愿,而且帮助学生对文本相关的主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在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利用情境化的手段对课堂氛围进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构建“探究式”课堂
以生为本要求将学生确立为课堂教学的主體,而最能够体现出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途径,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知识探索活动。同时,自主性的探究还可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全过程,从而使其产生更加深刻的知识理解。此外,为了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加有的放矢,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点拨。这样一来,可以逐步提高自主探究活动的实效性,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如:在《离太阳最近的树》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性的文本探究活动。同时,结合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以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引导性的问题:(1)文中哪些地方对人们挖红柳进行叙述?为什么要大篇幅描写挖红柳的过程呢?(2)在歌颂红柳时,作者怎样对其结局进行了暗示?(3)作者认为什么是最可悲的?仅仅是指这些吗?(4)文章的标题有怎样的含义?这篇课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然后,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自主性的思考。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了交流讨论。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由浅入深地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
三、构建“活动型”课堂
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语文知识涉及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同时,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中职学生普遍处于比较活泼的年龄段。基于上述特征,教师应尽量避免将教学活动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探索中,而是应该结合课内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活动化的任务。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拓宽学习活动的范围,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强化实际的学习效果。
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科普文,文章用翔实、准确的语言对荔枝的果实、果形、产地、习性、贮运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一般性的介绍。结合这篇课文,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练习任务。学生需要选择任意一种水果,首先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其基本特征。然后,要搜集这种水果的相关资料,对水果从种植到贮藏的全过程进行了解。最后,要仿照课文语言,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相关资料对这种水果进行描写。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总之,在现阶段的中职语文教学中,以生为本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这种思想的内涵,并合理地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这样一来,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不断优化,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真彬.以生为本——让中职语文教学满足学生内需[J].考试周刊,2018,(99):76.
[2]何青海.以生为本,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课外语文(下),2018,(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