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哲学家、美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凡有大成就者,都有自己的修身治学态度和孜孜以求的学问之道,也就是诸多大师的成才之路、做人标准。北宋大文豪苏轼之所以在宋代文坛成为大师级的文学家,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他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十个字的治学理念。
  他外放的种种经历,阅读的宗宗心得,使他人生丰盈、学养超群,更兼有一个学者的修身与治学态度。苏轼讲过一句治学箴言,那就是“厚积薄发”,激励了无数后辈。令人遗憾的是,“厚积薄发”这条成语,在诸多工具书中竟然被忽略不计,这不能不说是编纂工作的一个不小的失误。
  我再三查阅这条成语,是因为有过一次讨论。我在鲁迅文学院做过几届中青年作家高級硏讨班的班主任,京城的一位资深教授对学员们说:“你们要勤奋读书,细心观察。苏东坡说过,厚积才能薄发。没有足够的阅读和积累,是写不出传世之作的。”这位先生的话,我完全能够理解,其义亦无可厚非。分歧的焦点就在:是厚积“才能”薄发吗?
  “厚积薄发”出自苏轼的《稼说·送张琥》。张琥是苏轼的好友,在他赴京城时,苏轼写下了这篇杂谈式的送别文字,以种庄稼作比喻谈做学问的道理。文章最后一句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十个字概括了苏轼人文生涯的经验,前两点关系到学人心态,后两点关系到治学修养。“博观”是指视野开阔,博览广采,求知似渴,读书如命;“约取”是指眼光独到,守住底线,沉潜低咏,去粗取精;“厚积”是指培植根茎,重视积累,完善结构,追求真理;“薄发”是指自我约束,落笔审慎,甘于寂寞,宁缺毋滥。苏轼提出的这四点,构成了他的完整的学术精神,只有在这些方面加强修炼,才有望成为大学问家。
  如果上述言论不谬,不难看出,“厚积才能薄发”是不合乎逻辑的。引用者把“厚积”和“薄发”误解成因果关系。这显然不是苏轼的本意。如果要说条件,“厚积薄发”是并列关系的一个整体:只有“厚积薄发”,才能言人之所未言,写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种治学精神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社会上曾流传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说。其后果是一些人语文水平极差。有一位在数学领域深有硏究的数学家,除了出版过《高等几何》《现代微分几何学概论》等多部专著外,还发表了一百五十七篇数学论文。这位数学家指出:语文是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文理相通,语文学得好,阅读写作的能力就提高了,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思路的敞开。有的理科大学生数理化还好,但写实验报告文理不通,错别字很多,这样,即使很有创造性,别人还是看不懂。类似情形,几乎随处可见,如写小说的不读诗歌,画国画的不看西洋画,唱流行歌的不听美声,学西医的看不起中医,硏究历史的不读哲学,烹饪大师不研究营养学,管教育的不懂得育人,等等。一个没有“厚积”的学者,就如同只吃一种食物的人,营养失衡,必备元素缺少,身体不可能真正健康。
  厚积就是对知识的无穷尽追求,有了追求,还需有“薄发”的态度,才能达致成功。有一位成绩卓越的伟大科学家,临终时仍说:“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在海滨玩耍的孩子,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有这种谦虚态度的人,肯定能做到“薄发”——知不足才能谨慎实践,宁缺毋滥。
  刘振荐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7月3日
其他文献
大凡贪官,总有一套自欺欺人的“理由”。“开发商吃肉,我跟着喝汤”,则是不少贪官落马的贪腐“理由”之一,也是他们内心失衡后的自我补偿。  海南省文昌市原副市长符涛生就是这种贪腐逻辑的信奉者,结果成为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典型。  他落马后说:“开发商们个个腰缠万贯,一个工程赚的钱够他们享用很多年。这些工程是我帮他们拿到的,他们发财吃肉时,自己跟着喝些汤也在情理之中……”  2006年4月的一天,一个叫
期刊
央广网消息,“状元笔记”“学霸手写笔记”正成为网购热卖商品,商家宣称“本商品适合全国各省市”。敢吹这样的牛,得有多无知。  善于学习的人,他们的态度和经验也许值得学习,但更有价值的,是学生对自己学力的判断、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能“知己”。优秀的学生,他的学习往往有些个人特质,有人记忆力强、有人思辨能力强、有人善于举一反三、有人长于见微知著、有人习惯于查漏补缺;路径也不尽相同,有人以
期刊
认识一喜好旅游的人,体魄强健,爬遍了天南海北的山,赏遍了全国各地的水。用他的话说,自己的心灵是被清泉涤荡过的,与我们这些闭守在家不近山水的人无法共通。我一度也曾钦佩于他。  偶尔一次向他感慨,说他有欧洲人的心境,舍得将收入的三分之一拿来作为旅行费用,不似我们这些柴米油盐之人,被起伏的物价撕咬着,始终挣脱不掉物质羁绊。不想他却神秘一笑道出天机,像他这样喜欢出行的人,当然要有一些省钱的秘诀,否则挣再多
期刊
有一位大二的学生写信给我,说他学了自己不喜欢的金融专业,想要退学重新高考,学摄影,将来当一个私家摄影师。但他的家人认为金融赚钱而摄影只会砸钱,不让他退学。他在信中问我:“那我的梦想怎么办?梦想不应该比成功和金钱都重要吗?”  最近我看了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想来你也听说过。上演之前我聽了许多恶评,说一个父亲强行把自己未竟的摔跤梦安在女儿们头上,逼她们训练,最后获得世界冠军,可是,不是自己喜
期刊
前不久,1978年河南省高考状元刘震云,回到北大,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毕业生做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我們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赢得了多次掌声。  无疑,台下坐的都是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头脑,未来的“知识分子”,刘震云的寄语,可谓意味深长。刘震云所说的“笨人”到底是指什么?他讲了两个亲人的故事。  第一个是他的外祖母,身高只有一米五六,但却是方圆几十里割麦子的“头把镰”,速度特别快。她的诀窍是,割麦子的
期刊
在现代社会,旷野越来越罕见。一幢幢高楼大厦在原本的旷野拔地而起。人们在高楼之间穿梭,远望难穿壁,四周都是墻。“时间的无涯的旷野”,那种空旷无垠的洪荒之感,人们只有借助诗文去想象了。但诸如“神与物游”“视通万里”之精神的大自由,却无法想象了——我们的精神空间被一个个格子间和鸽子笼凌迟了。  甜与腐  坏了的水果,将腐烂处挖去,剩下的部分会比好水果还甜。但是没人会为那几口甜,去买烂水果;因为吃不好,是
期刊
鄙人经过多年的细心观察、精心琢磨、潜心研究、耐心期待,终于在近日独创发明成功一门新的学问:“宰学。”其核心内容是指各种商贩及不法之徒用狡诈的手段,让顾客和用户在经济上受到损害的学问。再通俗一点讲,就是能让聪明的人或二虎八叽的半傻子都乐于受骗上当的学问。“宰学”的涉及面很广,诸如种种传销活动,以及网络诈骗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之列。  在下之所以敢自称“宰学”是一门学问,定然有这门学问的根由说道,不信,
期刊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话,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戴震是清代的大学者,据说他10岁时,老师教他读《大学章句》,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所说而曾子转述的?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来的呢?老师说,前辈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啊?老师
期刊
还在儿时,就听过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那时觉得,天地之间没有那样的“傻兔”,在乡间学堂,我就反诘过讲故事的老师:“河里的乌龟和田野里的兔子,我都见过。只看见兔子一蹦三条垄,乌龟爬起来比兔子要慢得多。它怎么能跑得过狡兔呢?”  当时,自己还不知道,古人留给后人的那则哲理寓言——乌龟凭着意志坚毅,最后,终于战胜了中途吃草睡觉的狡兔。将此则寓言故事,引申到当前文艺景观上,似不无参照意义。  前几天,从南
期刊
有一位作家,因为读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有了访问伟大作家们墓地的想法。  他发现歌德、席勒墓前总有人伫立凭吊,而魏玛公国的卡尔大公的墓碑前则十分冷清。柏林多罗顿国家公墓,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许多哲人、作家的墓都十分简朴,反倒是生前并无什么业绩可以夸耀者,坟墓十分讲究,甚至有高大的雕像。他说,这的确让人有些意外。  其实,哲人、作家给后人留下的是思想的财富,而不是纪念碑。正如茨威格所述的托尔斯泰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