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于们”不再忧虑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pi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一次有幸现场观摩了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课上学生多次断句破句的结巴朗读,让贾老师不得不停下来指导,让本该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课后,贾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朗读问题。贾老师的博文《老于的忧虑》(“老于”——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中再次提到了这个令前辈们忧心忡忡的问题:“一次和于老的会面交谈,于老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全国95%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言语间表达了他对当前学生的朗读现状的忧虑。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朗读的确存在不少问题:顿读、哼读、唱读现象严重,特别是齐读时更明显;有感情朗读变成了拿腔捏调、矫揉造作地读……朗读现状令人担忧。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失去朗读声音的语文课不是理想的语文课。正如贾老师所说:“听语文课,我们只要听孩子的朗读,听孩子读书的声音,便知道孩子语文素养的高低。”
  一、朗读水平下降的原因
  笔者认为朗读水平每况愈下的症结在我们课堂教学上,很多时候朗读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朗读过程。
  1.朗读时间不充分
  朗读的“童子功”必须在儿童时期练就。但担此重任的小学教师却常常本末倒置,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显得丰富多彩,往往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文本的内容、思想内涵进行精细分析,真正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如预习性的朗读,教师往往都会要求学生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转入下一环节,学生总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讲肿了的语文课”,累了老师,误了学生。
  2.朗读缺乏目的性
  新课程标准下,很多教师也开始意识到让学生读的重要性,课堂上读的比重日趋加大,读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可谓“读”领风骚。学生看似读得热闹,实则读得茫然、不知所云,原因是教师读前无要求,读中无指导,读后无反馈。这种只是动口、不走心的念经式的朗读训练,效果可想而知。
  3.朗读指导不得法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朗读虽然是学生自主的一种学习行为,但读的效果与教师的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缺乏相关的朗读知识,心有余而力不足,指导往往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完全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二、提高朗读水平的几点想法
  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朗读教学绝不仅是让学生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而是旨在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进而促使学生释放个体的创造力,获得一种终身的启示。朗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焕发迷人光彩。
  1.讲析“瘦身”,让位给读
  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感受中去接近作者的“旨趣”。要达到这一目的,朗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教师可根据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如自学性朗读,教师应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读完、读好的基础上再开始文本的深层感悟。在表达性朗读时,要留够时间给学生试读、练读、悟读,让每个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自身的体悟。我们的备课,不妨从朗读开始;我们的教学,不妨以朗读为主线。
  2.挖掘兴趣,体验成功
  笔者曾在班上做过一项调查:你喜欢朗读吗?结果全班44个学生,喜欢朗读的12人,一般的19人,不喜欢的有13人,半数以上学生对朗读并没有兴趣。笔者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学生读书的兴趣不在于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而在于有没有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能力强一点的学生,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并不断地得到肯定,不断进步。但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充当是听众与陪读生的角色,长期下去,这部分学生就会越来越不愿在别人面前朗读,开口讲话。试想:一个连讲话都害怕的学生,能把书读好吗?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要想办法让这部分学生参与锻炼,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给他们展示的空间,慢慢培养他们朗读的兴趣,让每一只“丑小鸭”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3.指导朗读,适时范读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人类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朗读也是如此。笔者一直认为指导朗读,教师要有必要的示范,特别是在低年级。“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等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会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怎么读也不是那个味。也有些老师让学生听磁带中的专家范读,以供学生模仿。殊不知,学生听时很好,但真正模仿起来却无从下口,因为机器里发出的声音遥远而难以企及。此时教师适时的融情于课文中的范读,会吸引学生在听学的过程中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等朗读技巧。同时思绪与情感也会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不知不觉中就融入当时的情境,使自己的体悟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再读时就会以声解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要特别提出的是:教师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不宜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4.广泛阅读,提高语感
  有的学生看到一篇文章,就能流利地朗读起来;读完文章就能快速、准确地感受到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哪些段落写得精彩……他们凭借的是一种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但要想具备这样的能力,是需要训练和实践的。大量阅读,广泛接触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吟诵的内容多了,语言的积累就多了,语言的体验就深了,语言的感受及表达能力自然也就强了。教师除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更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努力使閱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行为,贯穿于学生的一生。
  朗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能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的本质,摆正朗读地位。教师要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以自己切实的行动还朗读以美丽、动人的容颜,让汉语丰厚优美的语言之花在学生的心田上绚烂开放,让我们的前辈们不再那么忧虑。
其他文献
近日读了《中国教师报》第398期刊登的《开学,你排座位了吗?》一文后,颇有感想。文章认为:随着社会对学校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其中学生的座位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近些年来,社会上不断出现“订座”电话、“买座费”等不良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了正确对待学生座位问题的重要性,如何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座位也逐渐成为学校和教师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给学生排座位,本是班
一、确定研究个案  他,眉清目秀,给人的印象纯真可爱。这是班上一个长得挺俊的学生给我的最初印象。可随着语文教学的开始,这种印象完全不复存在。他上课很少关注老师的教学,常常整节课自顾自地在课桌里玩一些小玩意儿。作业速度极其缓慢,一节课写不了几个字,每一次几乎不能完成,回家作业需要家长全程陪同,到很晚才能勉强完成,家长苦不堪言。考试也常常写不完,也常常不及格。因此,老师对他的判断是,这个学生不要好,学
红唇,作为美丽的标志之一,永远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红唇,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女性接纳了自己的美,悦纳自我,不仅让形象迷人,更高调彰显着女性独特的气质。因此,美人们的红唇形象也经久不衰地在银幕上流转,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美丽传说,演绎着红色的不同可能。优雅矜贵  缎光的红色与美式复古的优雅完美融合,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饱和度的美式复古美学体系下,每天只以妆后形象示人的“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同样偏爱这一抹
写景类文本主要是指写景状物类散文。这类散文把自然山水、人文景观、民俗风貌当做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从而实现唤醒审美感悟、传递作者情意、体察生活美好的散文。这里的景与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虚拟景物、人造境不同,写的是真景真物,真社会,真自然。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状物类文本占有相当多的篇目,而且每篇课文在它所在的年级和单元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如何上好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界牌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我镇共有学生近2800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约占全镇学生总数的70%。目前,中心校38个班级共有学生1900余名,大成桥小学发展到12个班,500多名学生,立新小学6个班有330名学生。饱和的生源一方面造成了村小硬件严重不达标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两所村小100%的外来生源,60%以上的代课教师,给学校的内涵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尤
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众多的课程设置中,“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数学问题为载体,师生一起参与数学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它常常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之后,用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提升的,既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而生本课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的理念,就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笔者曾经接手过一个班级,起初,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班级管理困难。我将阅读作为突破口,选择了《童年·成长》这一主题,推荐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真可谓是“一本书改变一个班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越来越高。课外阅读是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人”,能够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笔者认为,它是润物
《有余数的除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要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并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初步感知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一、突破思维定式,引出有余数除法  1.利用已有经验平均分  老师这儿
教学片段:  1.课始出示课题:运算律。  师:对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们有哪些问题想提?  生:什么是运算律?学习运算律有什么用……  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想一想:我们准备怎样去寻找运算中的规律?  生:从运算中找;从实际问题中列算式找……  2.出示情景图,引出两个算式:28+17=45(人),17+28=45(人)。结合情景图分析算理相同后建立等式:28+17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小学教育我们提倡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讨,教育游戏的新概念进入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教育游戏使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新的途径。小学生天性好奇、好玩、好乐,尤其是对游戏情有独钟,教育游戏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新颖活泼的游戏中,既达到了教育知识的目标,又优化了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常用的小学教育游戏的资源,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不同部分做出以下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