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csecurit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主动、积极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
  1.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知识面广、包罗万象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知识。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才能在教学时得心应手,让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掌握教学基本功、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把这些知识适时带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的“惑”。因而,教师要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必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继而热爱她所教的学科。
  2.激发求知欲,“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是核心。
  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小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都非常希望学到很多知识。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则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唯有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素质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如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在教学课文内容之前先有目的地简要介绍作家老舍的创作生涯、文学成就,让学生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同时把大泉晶莹活泼、不知疲倦,小泉多姿多彩、有如珍珠摇曳的特点凸显出来,知识点具体而鲜明,制造了悬念,激发了求知兴趣,教学效果很好。当然,激发求知兴趣,决不等于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用知识点燃的兴趣之火,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发现,去吸取知识,那样的兴趣才是深沉的、持久的。
  3.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心情舒畅自由,没有心理压力和顾虑,就能思维活跃,高效地进行智力活动。
  4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既有表现自然景色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形象美的内容,又有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这为教师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使学生“披文以入情”,从而受到感染,与之共鸣。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教师用具有的感染力语言描画出卖火柴的小女孩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幻想,以及悲惨的遭遇,使学生在对小女孩表示深切同情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评价、表扬与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1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兴趣。比如班里有的学生写作业,开始很认真,到了后面字迹潦草,我就抓准作业中的闪光点给予评价:“作业开头写得很端正,也很漂亮,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写好,是吗?”每个学生的作业我除了批对勾,打等级,也常画笑脸或写上“太棒了!”“加油”“老师真为你高兴!”“老师伤心了!”等评语,学生知道了学习结果从而端正了学习的态度,产生了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5.2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它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每次批改作业后,总是对有进步的、字迹工整漂亮的、语句优美的、正确率高的作业进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并让其他同学传阅欣赏,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产生了自尊心和上进心,自然对学习有了兴趣。
  6.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地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地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7.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喜欢对课文进行分析和鉴赏,却常常忽视其扩展延伸性。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和交际能力。作者提出老师在教语文时,应扩展学习的空间,从更高、更广的层面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扩展延伸 文化素养 提升手段  伟大的思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
摘要: 语文教学在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即语文课堂既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又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塑造健全人格的殿堂。作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摘要: 我们在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课标的精神要在语文课的全过程中得到体现,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但它的第一步仍然是面对课文。语文课是包含众多学科的课,但不管是教改前还是教改后,语文课永远都只能是语文课。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课堂 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
每逢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总是激动不已。手拿油墨飘香的教科书,又见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又有机会和那些知名作家叙旧,真让我爱不释手。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伏案静思:十多年来的一线教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阅读能力是学生基本能力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好坏。现实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差距很大,老师平时花了好多时间可是学生考试下来还是怨声载道。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目的:本课题旨在用现代科技方法探讨慢肾1 号方对慢性肾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其对慢性肾炎自由基损伤及免疫病理学等超微结构的干预作用,从而为寻找治疗慢性肾炎理想可靠的中药方剂提供靶向。方法:双后足垫皮下注射完全弗氏试剂进行预免疫后,腹腔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并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进行免疫,制备小鼠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模型。在免疫4 周后,选取24 小时尿蛋白
目的研究延缓脑衰老药物以及常见老年脑病的防治已成为当今十分紧迫的社会和医学问题。祖国医学认为,脑为髓海,肾藏精生髓通于脑,肾所藏精为脑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脾为后天之本,是肾藏精的基础。老年人的脾胃虚弱,直接培补肾精恐难达到抗脑衰老的目的,所以补后天脾胃益先天肾精成为抗衰老的重要途径。脾的生理功能是脾之阴阳共同作用的结果。脾阴是指存在于脾脏的阴液(包括血、津液、水谷精微等) 和脾的物质形态及其滋润濡养
摘要: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现代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已经很广泛,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有机整合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作者充分运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走“大语文”之路。所谓“大语文”,就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1.让学生感知生活。随着时代变迁,现在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之间有了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