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学生谈心,原本是与学生交流沟通,加强师生情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谈话却变成了敲打学生,给学生上“政治课”的代名词。不管老师的出发点是多么良好,用心是多么良苦,往往一找学生谈话,有些学生就习惯性地给自己包上一层厚厚的盔甲,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因此,如何避免抵触情绪的产生,有效化解抵触情绪是和学生谈话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恰当定位,谈话本质上是“谈心”
首先需要老师对谈话有正确的定位。不可否认,谈话是为了教育学生,而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但是,对表现好的学生也可以找谈话,进行表扬、鼓励,以推动他们的进步,这也是教育。正面积极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谈话是为了教育学生,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本质上,与学生的谈话应是“谈心”。因此,和学生的谈话可定位为: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进步。在这个大前提下,师生双方就有了合作解决问题的基础。老师的出发点是关心学生,这是取得学生理解和认可的前提。
二.扩展谈话内容,树立谈话正面形象
此外,要找准抵触情绪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多种,这与谈话的方式有关,也与谈话内容有关。通常教师找学生谈话是因为学生出了问题,犯了错,那么,当老师找学生谈话时,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而,不要仅仅在学生犯了错时再找学生谈话,和学生谈话的内容应该是多样全方位的,如果只在学生出了问题时找他谈话,长此以往,会让学生误认为谈话是老师在挑错找茬。找学生谈话,特别是在班里众目睽睽中找学生谈话,对学生来说是件很没面对子的事,由此可能引发他们不配合的想法,甚至抵触的情绪。
因此,谈话的主要内容应为: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培养师生情感,拉近双方距离;发现苗头,提出希望和要求,打好预防针。只有了解学生,教育才有针对性,有的放矢;通过交流,以培养师生双方的良好感情,这是对学生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亲其师,才易于信其道!如果彼此对对方有成见没好感,单靠老师以权威去批评学生要求学生,双方不产生冲突就很难得了,更别奢谈“教育“了!
三.因势利导,化解抵触情绪
抵触情绪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也与老师教育的方法有关。我认为如果问题产生的源头主要在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那么,需要老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对学生施以有效的引导,真正把谈话变成谈心。
有些老师可能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为学生好,找学生谈话是对学生负责,不必非要讲究方法技巧等外在的东西,良药毕竟苦口。不过这苦口良药如果苦得无法下咽,再有效的药又有何用?包上一层糖衣,对于学生来说,更易于被他们接受。
1.转——调整情绪,学会换位
在谈话之前,老师要提醒自己“转”——把情绪调整一下,转换心情,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与学生的谈话中;把语气、神态调整一下,转变行为方式,避免简单、直接、粗暴的谈话方式。
2.卸——避其锋芒,指出其“理由”的错误
对于有抵触心理的学生,要力避正面冲突。许多班主任好像也知道单刀直入容易产生冲突,而采用了比较含蕴的作法。而这种作法本身是否有效,主要在于火候的拿捏。面对老师找谈话的要求,也许学生已“胸有成竹”。对此,老师可采用“卸力”的方法。所谓“卸力”,也就是让学生准备的诸多理由、借口失去基础。
3.扶——给学生改正的信心和勇气
在一般人看来,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肯定是苦的,而且因为“苦”,被批评的学生还会屡屡产生抵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但也有一些老师总能把批评变成阳光雨露。在把缺点、错误摆在学生面前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这就要采用“扶”的方式。
4.借——帮学生建立行动的阶梯
在要求学生付诸行动时,有同学会产生畏难或没必要做的想法。这种想法造成了他们对老师的教育阳奉阴违,心怀抵触。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巧借力量,借其他同学的例子来说服教育。面对同样的困难,表现好的同学,往往尽力克服,自觉遵守纪律。用这些同学的行为来做镜子,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他思考别人能做到,为何自己就做不到,从而进行反思。如有的同学不讲卫生,乱扔垃圾,课桌上的物品摆放零乱。对这些“小事”如不能及时教育,坏习惯养成,不仅难改,对学生身体健康也不利。如果批评教育,有学生会觉得老师在“小题大做”,有情绪,或者认为自己做得可以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此时用卫生习惯好的学生做镜子,让他们自己比较一下双方课桌上的物品摆放,看看双方坐位下面干净程度,结果学生不免脸红,既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出于自尊,也会激起他们改正的决心。當然这种比不是贬低学生,打击他们的自信。要让他们看到好学生是怎么做好的,别人能做到这点,为何自己没做到,把问题归结到行为方式上,而不是人格和智力上。
总之,和学生谈话是一种技术,它需要在实践中长时间地摸索,但它更是一种工作态度。本着对学生负责,帮学生进步的态度,最终会化解他们的抵触心理,取得学生的理解爱戴,获得良好教育效果。
(作者通联:445400湖北省利川市团堡镇初中)
一.恰当定位,谈话本质上是“谈心”
首先需要老师对谈话有正确的定位。不可否认,谈话是为了教育学生,而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但是,对表现好的学生也可以找谈话,进行表扬、鼓励,以推动他们的进步,这也是教育。正面积极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谈话是为了教育学生,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本质上,与学生的谈话应是“谈心”。因此,和学生的谈话可定位为: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进步。在这个大前提下,师生双方就有了合作解决问题的基础。老师的出发点是关心学生,这是取得学生理解和认可的前提。
二.扩展谈话内容,树立谈话正面形象
此外,要找准抵触情绪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多种,这与谈话的方式有关,也与谈话内容有关。通常教师找学生谈话是因为学生出了问题,犯了错,那么,当老师找学生谈话时,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而,不要仅仅在学生犯了错时再找学生谈话,和学生谈话的内容应该是多样全方位的,如果只在学生出了问题时找他谈话,长此以往,会让学生误认为谈话是老师在挑错找茬。找学生谈话,特别是在班里众目睽睽中找学生谈话,对学生来说是件很没面对子的事,由此可能引发他们不配合的想法,甚至抵触的情绪。
因此,谈话的主要内容应为: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培养师生情感,拉近双方距离;发现苗头,提出希望和要求,打好预防针。只有了解学生,教育才有针对性,有的放矢;通过交流,以培养师生双方的良好感情,这是对学生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亲其师,才易于信其道!如果彼此对对方有成见没好感,单靠老师以权威去批评学生要求学生,双方不产生冲突就很难得了,更别奢谈“教育“了!
三.因势利导,化解抵触情绪
抵触情绪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也与老师教育的方法有关。我认为如果问题产生的源头主要在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那么,需要老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对学生施以有效的引导,真正把谈话变成谈心。
有些老师可能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为学生好,找学生谈话是对学生负责,不必非要讲究方法技巧等外在的东西,良药毕竟苦口。不过这苦口良药如果苦得无法下咽,再有效的药又有何用?包上一层糖衣,对于学生来说,更易于被他们接受。
1.转——调整情绪,学会换位
在谈话之前,老师要提醒自己“转”——把情绪调整一下,转换心情,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与学生的谈话中;把语气、神态调整一下,转变行为方式,避免简单、直接、粗暴的谈话方式。
2.卸——避其锋芒,指出其“理由”的错误
对于有抵触心理的学生,要力避正面冲突。许多班主任好像也知道单刀直入容易产生冲突,而采用了比较含蕴的作法。而这种作法本身是否有效,主要在于火候的拿捏。面对老师找谈话的要求,也许学生已“胸有成竹”。对此,老师可采用“卸力”的方法。所谓“卸力”,也就是让学生准备的诸多理由、借口失去基础。
3.扶——给学生改正的信心和勇气
在一般人看来,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肯定是苦的,而且因为“苦”,被批评的学生还会屡屡产生抵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但也有一些老师总能把批评变成阳光雨露。在把缺点、错误摆在学生面前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这就要采用“扶”的方式。
4.借——帮学生建立行动的阶梯
在要求学生付诸行动时,有同学会产生畏难或没必要做的想法。这种想法造成了他们对老师的教育阳奉阴违,心怀抵触。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巧借力量,借其他同学的例子来说服教育。面对同样的困难,表现好的同学,往往尽力克服,自觉遵守纪律。用这些同学的行为来做镜子,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他思考别人能做到,为何自己就做不到,从而进行反思。如有的同学不讲卫生,乱扔垃圾,课桌上的物品摆放零乱。对这些“小事”如不能及时教育,坏习惯养成,不仅难改,对学生身体健康也不利。如果批评教育,有学生会觉得老师在“小题大做”,有情绪,或者认为自己做得可以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此时用卫生习惯好的学生做镜子,让他们自己比较一下双方课桌上的物品摆放,看看双方坐位下面干净程度,结果学生不免脸红,既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出于自尊,也会激起他们改正的决心。當然这种比不是贬低学生,打击他们的自信。要让他们看到好学生是怎么做好的,别人能做到这点,为何自己没做到,把问题归结到行为方式上,而不是人格和智力上。
总之,和学生谈话是一种技术,它需要在实践中长时间地摸索,但它更是一种工作态度。本着对学生负责,帮学生进步的态度,最终会化解他们的抵触心理,取得学生的理解爱戴,获得良好教育效果。
(作者通联:445400湖北省利川市团堡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