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出了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从合理规划煤矿生产规模、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合理构建以煤炭为主业的产业链等方面阐述了推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从转变用人观念、改革用人机制、建立企业良好的用人环境和加强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与相关培训等方面分析了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对策。
[关键词]煤炭 产业结构调整 结构优化升级 人才对策
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经济浪潮兴起,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已成必然选择。煤炭是工业的粮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行行业重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为21世纪前50年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7%。一次商品能源中,煤炭占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已探明的化石能源中煤炭占94%以上,而石油和天然气所占的比重不到6%,中国“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只能选择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随着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略地位仍然十分重要。煤炭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长期以来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成为我国煤炭工业“十一五”和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规划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煤炭产业人才问题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而且日益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要求通过加强科技攻关和提高职工素质,以实现煤炭科技教育的优先发展。具体举措有:国家列专项支持煤炭工业科技基础研究,支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协作,开展技术创新,建立煤矿重大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国产化;国家制定煤矿特殊工种定员标准和培训标准;大中专院校要通过减免学费、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校企对口招生等措施,扩大生源并提高教学质量;企业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改变用工制度、提高技术人员待遇等措施,尽快提升煤矿职工队伍素质。
一、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
“十五”时期我国煤炭工业通过实施大集团、科教兴煤、洁净煤、综合经营四大战略,促进了煤炭工业健康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原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研究单位和大型煤炭企业编制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总结分析煤炭工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优化煤炭布局,调控煤炭总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隐患大的小煤矿,加快煤炭科技创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配套的政策措施包括:健全和完善煤炭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煤炭企业重组,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煤炭科技教育,加强煤矿安全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环境,提高矿工劳动保障和生活水平,解决煤矿历史遗留问题。
二、推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在第三届中国煤炭高层论坛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范维唐强调,在推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煤炭工业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和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大中小煤矿的关系;国有资本进与退的关系;煤炭主业与延长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的关系。
(一)合理规划煤矿生产规模
要正确处理大中小的关系。当前正是进行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要抓住机会对中小煤矿实施资源整合。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发布统计报告称,山西煤炭产能已经出现过剩情况,价格下跌的苗头正在显现。目前煤矿大多在扩产,煤炭产量逐步大于煤炭消费量,供过于求的状况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从价格上显现出来。面对可能出现的煤炭产能过剩的情况,当前应该以整合中小煤矿为主要措施,提升我国煤炭产业结构。通过鼓励国有大矿兼并重组、改造提高中小煤矿,以及实施关闭整顿来实现。
当前的煤矿骨干企业,应该以建设大煤矿,做强、做大煤炭主业,构建亿吨煤炭生产基地为目标。随着国际、国内煤炭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安全保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大集团战略已成为这些企业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的必需“利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煤矿盲目竞争的现象非常突出,市场疲软时,竞相压价、抢占市场;市场紧俏时,盲目提价,以次充好。这些小煤矿安全纪录差,肆意浪费煤炭资源,非法侵占国有大矿井田,扰乱煤炭市场价格。全国人大常委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中提出了“争取利用三年左右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的要求,实施煤炭资源整合,从根本上解决煤矿矿界重叠问题,切实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解决当前小煤矿规模小、效益差、开采技术落后等问题有三种模式:一是将一个区域内的小煤矿全部关闭,由地方政府牵头组建大煤矿;二是大型煤炭企业采取赎买的方式,将那些难以为继的小煤矿买过来,改造成大矿;三是由大型煤炭企业入股资金,改造小煤矿。
必须公正客观地分析小煤矿的负面影响,正视小煤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避免“一刀切”。在不可能较大规模开采的地区和边角煤、残煤、报废煤柱及局部可采的薄煤层,可以发挥小煤矿“小”的优势,可实现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互补。此外,乡镇煤矿在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煤炭的同时,吸纳了大量过剩农村劳力,部分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小煤矿在我国煤炭供给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我国煤炭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决定的。 总之,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机制,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减少煤矿数量,提高办矿质量,优先发展大中型煤矿,从严限制开办小煤矿,收购或联合兼并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小煤矿,全面推进煤气层、瓦斯、煤矸石、煤泥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坚持煤炭开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推进煤炭经济和矿区环境保护协调及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大煤矿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加快矿井现代化建设;鼓励中型煤矿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矿井,提高生产能力;通过制定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实施煤炭生产“准入证”制度,促使小煤矿逐步进入规范化生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煤炭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合理构建以煤炭为主业的产业链
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其发展基础和起点是煤炭产业。由于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的能源供应形势非常紧张,这就决定了煤炭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煤兴财旺、煤衰财弱”是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外部负效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是其突出特点,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演化规律主要体现在:煤炭资源消耗枯竭;矿区效益递减;矿区后期支柱产业转型;城市功能由单一向综合演变困难。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工业化初中期发展阶段的产物,产业结构单一、对煤炭资源依赖性更强,环境污染更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如果不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靠改变生产组织结构,不从生态环境的源头治理,不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寻求环境污染源头的治理范式,而这个范式就是循环经济。其技术经济特征就是通过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技术融合,降低资源消耗、回收和利用生产废弃物,减少污染排放(甚至要达到零排放),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它的实质就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实现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煤炭骨干企业,要正确处理煤炭主业与延长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的关系。具体地说,一是对要现有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新建矿井建设步伐,扩大原煤生产能力;二是要发挥企业自身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业,实现该入选的煤全部入选、该深加工的煤全部加工;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煤炭品种优势,根据煤的品种及其特殊用途延长相关产业链,将非煤产业及多种经营项目整合,形成一定规模;四是要发挥好融资条件优越的优势,通过上市公司融资平台、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等多渠道发展资金,为加快企业发展提供保证。
目前,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对煤炭企业比较有利,煤炭企业应正确认识市场形势,把握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上,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提升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市场一旦突变,企业仍将是包袱沉重、步履为艰,最终必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延伸“煤—电”、“煤—化”产业链,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发展洗中煤、煤矸石和煤层气发电项目。开发煤层气、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变油、煤制甲醇和焦化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对废弃煤矿、矿区生态环境和地表塌陷恢复的治理力度。矿井废水要处理利用,洗(选)煤厂必须做到洗煤水闭路循环、重复利用。坑口电厂必须使用脱硫和空冷发电机组。实现煤矸石等劣质燃料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产业的发展。
总之,推进煤炭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要以“七个一批”为调整方向,即壮大一批、培植一批、改造一批、提高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退出一批。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增加煤炭附加值。要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两个转变”,拉长“两条产业链”。“两个转变”是: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销售初级产品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两条产业链”是:煤、电、高能耗产品产业链,煤、焦、化工产品产业链。特别是第二条产业链,发展前景很开阔。
三、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对策
加快实施“科教兴煤”战略,把煤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煤炭工业的整体素质。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搞好矿井安全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和现代化矿井建设步伐。要瞄准煤矿安全的薄弱环节和煤炭发展的主攻方向,针对煤矿在瓦斯治理、高产高效、综合加工利用等方面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国家要采取特殊政策,大力发展煤炭高等教育,为煤矿培养急需的采矿工程和安全专业人才。煤矿企业要加强职工培训工作,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1)转变用人观念,改革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吸引力度,营造招贤纳士“高地”。
在用人观念上,要有所转变,建立“不为所有,但求我用”的新的用人观念。对于急需的专业人才,实行完全的聘任制,甚至可以一事一聘,解决好技术难题后就可以解聘。建立动态的企业人才信息库,这样既可以解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又可以拓宽人才使用的范围,充分利用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域的各种人才。要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既要用良好的待遇引进人才,同时要用适合人才发展的事业环境吸引人才,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
(2)开拓视野,打破引才的局限性,从根本上建立企业良好的用人环境。
由于历史传统以及煤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人才的招聘都局限在几所煤炭行业相关的大专院校。这对煤炭企业形成良好的内部企业文化及用人环境有着一定的阻碍。随着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所需人才涉及到的专业将十分宽阔,这对煤炭企业进行人才结构的增量调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除了必须的专业外,其他非煤专业人才的吸引要力争实现地域与院校的多样化,这样会从根本上解决煤炭企业内部用人环境复杂的局面。 (3)加强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与相关培训,从人员存量结构上进行调整。
煤炭企业在注重人才吸引的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养,从存量上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外部人才与内部人才两个战场的良好互动,使其互为补充。对于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对其加强业务培训,鼓励其继续深造,不断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对于非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井下的农民工,根据其文化程度及工作经验、成绩,有选择地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以此扩大专业人员队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支比较稳定的农民工队伍。对于非煤专业人员的需求,可以从现有的人员中选取工作经验丰富,进行培训及继续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4)扩大与煤矿安全紧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
实施国有煤矿人才战略应双管齐下。一方面,企业应采取待遇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多种方式,稳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国家应对煤矿主体专业招生采取扶持政策,扩大招生数量,从源头上增加人才供给。从2006年起教育部将选择高校中与煤炭企业联系紧密的专业点,建设成“国家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并将在煤炭职业院校中,选择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和矿井通风与安全等煤矿紧缺人才专业,实施“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对报考“国家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承担“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考生,在提前批次录取。明年起,部分高校的煤炭相关专业,将提前批录取。煤炭行业的本科院校,将适度扩大煤矿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煤炭职业院校也会扩大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等专业的招生规模。
(5)对口单独招生—国家给予煤炭行业的一项特殊政策。
从2003年起,教育部批准在煤炭行业实行对口单独招生,到今年教育部批准的中国矿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等16所原煤炭高校面向煤炭企业优秀青年和三校生进行对口单招,为煤炭行业培养急需人才,这一特殊政策,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煤炭行业的关心和支持,受到了全行业上下的极大欢迎和好评。对口单招范围已涉及到22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招生规模达4710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1760余人,毕业生在全国煤炭行业分配就业。中国矿业大学2007首届600名毕业生已基本全部按协议落实回煤炭企业就业。在这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协会、企业和院校积极努力,密切配合,整个工作的进展是健康顺利的。 2008年教育部扩大了煤炭行业对口单招的招生规模,在2007年基础上,试点院校达到16所,招生规模达到4710人,都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但现有的16所院校和招生人数仍不能满足煤炭行业的需求,今后还将继续扩大和增加。
(6)采取多种办学模式,人才多元化发展
根据煤炭企业人才需求的差异,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尽量覆盖较多的层次,一般应该包括研究生、本专科生等。其中,研究生层次主要面向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的高层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可以采取以单独招生为主的学历教育和与工程硕士为主的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专科层次则可细化为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应用型本专科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其他层次主要包括各种非学历教育、“订单式”长短期专业培训等等,这些也都将成为构建煤炭专业技术人才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论文为华北科技学院院级教研课题《安全特色的“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由华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院研究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王立杰,刘志东.完善煤炭工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01)
[2]张其仔.我国煤炭工业布局和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14)
[3]乔旭辰.基于产业素质提升的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07
[4]孟祥华.煤炭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和根本动力机制[J].煤炭经济研究,2006,(12)
[5]周震虹,王晓国,谌立平. 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4).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 北京东燕郊)
[关键词]煤炭 产业结构调整 结构优化升级 人才对策
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经济浪潮兴起,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已成必然选择。煤炭是工业的粮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行行业重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为21世纪前50年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7%。一次商品能源中,煤炭占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已探明的化石能源中煤炭占94%以上,而石油和天然气所占的比重不到6%,中国“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只能选择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随着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略地位仍然十分重要。煤炭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长期以来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成为我国煤炭工业“十一五”和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规划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煤炭产业人才问题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而且日益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要求通过加强科技攻关和提高职工素质,以实现煤炭科技教育的优先发展。具体举措有:国家列专项支持煤炭工业科技基础研究,支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协作,开展技术创新,建立煤矿重大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国产化;国家制定煤矿特殊工种定员标准和培训标准;大中专院校要通过减免学费、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校企对口招生等措施,扩大生源并提高教学质量;企业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改变用工制度、提高技术人员待遇等措施,尽快提升煤矿职工队伍素质。
一、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
“十五”时期我国煤炭工业通过实施大集团、科教兴煤、洁净煤、综合经营四大战略,促进了煤炭工业健康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原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研究单位和大型煤炭企业编制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总结分析煤炭工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优化煤炭布局,调控煤炭总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隐患大的小煤矿,加快煤炭科技创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配套的政策措施包括:健全和完善煤炭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煤炭企业重组,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煤炭科技教育,加强煤矿安全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环境,提高矿工劳动保障和生活水平,解决煤矿历史遗留问题。
二、推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在第三届中国煤炭高层论坛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范维唐强调,在推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煤炭工业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和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大中小煤矿的关系;国有资本进与退的关系;煤炭主业与延长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的关系。
(一)合理规划煤矿生产规模
要正确处理大中小的关系。当前正是进行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要抓住机会对中小煤矿实施资源整合。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发布统计报告称,山西煤炭产能已经出现过剩情况,价格下跌的苗头正在显现。目前煤矿大多在扩产,煤炭产量逐步大于煤炭消费量,供过于求的状况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从价格上显现出来。面对可能出现的煤炭产能过剩的情况,当前应该以整合中小煤矿为主要措施,提升我国煤炭产业结构。通过鼓励国有大矿兼并重组、改造提高中小煤矿,以及实施关闭整顿来实现。
当前的煤矿骨干企业,应该以建设大煤矿,做强、做大煤炭主业,构建亿吨煤炭生产基地为目标。随着国际、国内煤炭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安全保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大集团战略已成为这些企业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的必需“利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煤矿盲目竞争的现象非常突出,市场疲软时,竞相压价、抢占市场;市场紧俏时,盲目提价,以次充好。这些小煤矿安全纪录差,肆意浪费煤炭资源,非法侵占国有大矿井田,扰乱煤炭市场价格。全国人大常委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中提出了“争取利用三年左右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的要求,实施煤炭资源整合,从根本上解决煤矿矿界重叠问题,切实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解决当前小煤矿规模小、效益差、开采技术落后等问题有三种模式:一是将一个区域内的小煤矿全部关闭,由地方政府牵头组建大煤矿;二是大型煤炭企业采取赎买的方式,将那些难以为继的小煤矿买过来,改造成大矿;三是由大型煤炭企业入股资金,改造小煤矿。
必须公正客观地分析小煤矿的负面影响,正视小煤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避免“一刀切”。在不可能较大规模开采的地区和边角煤、残煤、报废煤柱及局部可采的薄煤层,可以发挥小煤矿“小”的优势,可实现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互补。此外,乡镇煤矿在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煤炭的同时,吸纳了大量过剩农村劳力,部分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小煤矿在我国煤炭供给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我国煤炭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决定的。 总之,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机制,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减少煤矿数量,提高办矿质量,优先发展大中型煤矿,从严限制开办小煤矿,收购或联合兼并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小煤矿,全面推进煤气层、瓦斯、煤矸石、煤泥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坚持煤炭开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推进煤炭经济和矿区环境保护协调及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大煤矿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加快矿井现代化建设;鼓励中型煤矿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矿井,提高生产能力;通过制定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实施煤炭生产“准入证”制度,促使小煤矿逐步进入规范化生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煤炭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合理构建以煤炭为主业的产业链
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其发展基础和起点是煤炭产业。由于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的能源供应形势非常紧张,这就决定了煤炭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煤兴财旺、煤衰财弱”是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外部负效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是其突出特点,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演化规律主要体现在:煤炭资源消耗枯竭;矿区效益递减;矿区后期支柱产业转型;城市功能由单一向综合演变困难。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工业化初中期发展阶段的产物,产业结构单一、对煤炭资源依赖性更强,环境污染更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如果不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靠改变生产组织结构,不从生态环境的源头治理,不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寻求环境污染源头的治理范式,而这个范式就是循环经济。其技术经济特征就是通过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技术融合,降低资源消耗、回收和利用生产废弃物,减少污染排放(甚至要达到零排放),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它的实质就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实现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煤炭骨干企业,要正确处理煤炭主业与延长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的关系。具体地说,一是对要现有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新建矿井建设步伐,扩大原煤生产能力;二是要发挥企业自身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业,实现该入选的煤全部入选、该深加工的煤全部加工;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煤炭品种优势,根据煤的品种及其特殊用途延长相关产业链,将非煤产业及多种经营项目整合,形成一定规模;四是要发挥好融资条件优越的优势,通过上市公司融资平台、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等多渠道发展资金,为加快企业发展提供保证。
目前,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对煤炭企业比较有利,煤炭企业应正确认识市场形势,把握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上,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提升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市场一旦突变,企业仍将是包袱沉重、步履为艰,最终必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延伸“煤—电”、“煤—化”产业链,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发展洗中煤、煤矸石和煤层气发电项目。开发煤层气、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变油、煤制甲醇和焦化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对废弃煤矿、矿区生态环境和地表塌陷恢复的治理力度。矿井废水要处理利用,洗(选)煤厂必须做到洗煤水闭路循环、重复利用。坑口电厂必须使用脱硫和空冷发电机组。实现煤矸石等劣质燃料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产业的发展。
总之,推进煤炭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要以“七个一批”为调整方向,即壮大一批、培植一批、改造一批、提高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退出一批。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增加煤炭附加值。要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两个转变”,拉长“两条产业链”。“两个转变”是: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销售初级产品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两条产业链”是:煤、电、高能耗产品产业链,煤、焦、化工产品产业链。特别是第二条产业链,发展前景很开阔。
三、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对策
加快实施“科教兴煤”战略,把煤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煤炭工业的整体素质。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搞好矿井安全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和现代化矿井建设步伐。要瞄准煤矿安全的薄弱环节和煤炭发展的主攻方向,针对煤矿在瓦斯治理、高产高效、综合加工利用等方面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国家要采取特殊政策,大力发展煤炭高等教育,为煤矿培养急需的采矿工程和安全专业人才。煤矿企业要加强职工培训工作,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1)转变用人观念,改革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吸引力度,营造招贤纳士“高地”。
在用人观念上,要有所转变,建立“不为所有,但求我用”的新的用人观念。对于急需的专业人才,实行完全的聘任制,甚至可以一事一聘,解决好技术难题后就可以解聘。建立动态的企业人才信息库,这样既可以解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又可以拓宽人才使用的范围,充分利用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域的各种人才。要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既要用良好的待遇引进人才,同时要用适合人才发展的事业环境吸引人才,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
(2)开拓视野,打破引才的局限性,从根本上建立企业良好的用人环境。
由于历史传统以及煤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人才的招聘都局限在几所煤炭行业相关的大专院校。这对煤炭企业形成良好的内部企业文化及用人环境有着一定的阻碍。随着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所需人才涉及到的专业将十分宽阔,这对煤炭企业进行人才结构的增量调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除了必须的专业外,其他非煤专业人才的吸引要力争实现地域与院校的多样化,这样会从根本上解决煤炭企业内部用人环境复杂的局面。 (3)加强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与相关培训,从人员存量结构上进行调整。
煤炭企业在注重人才吸引的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养,从存量上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外部人才与内部人才两个战场的良好互动,使其互为补充。对于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对其加强业务培训,鼓励其继续深造,不断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对于非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井下的农民工,根据其文化程度及工作经验、成绩,有选择地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以此扩大专业人员队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支比较稳定的农民工队伍。对于非煤专业人员的需求,可以从现有的人员中选取工作经验丰富,进行培训及继续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4)扩大与煤矿安全紧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
实施国有煤矿人才战略应双管齐下。一方面,企业应采取待遇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多种方式,稳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国家应对煤矿主体专业招生采取扶持政策,扩大招生数量,从源头上增加人才供给。从2006年起教育部将选择高校中与煤炭企业联系紧密的专业点,建设成“国家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并将在煤炭职业院校中,选择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和矿井通风与安全等煤矿紧缺人才专业,实施“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对报考“国家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承担“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考生,在提前批次录取。明年起,部分高校的煤炭相关专业,将提前批录取。煤炭行业的本科院校,将适度扩大煤矿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煤炭职业院校也会扩大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等专业的招生规模。
(5)对口单独招生—国家给予煤炭行业的一项特殊政策。
从2003年起,教育部批准在煤炭行业实行对口单独招生,到今年教育部批准的中国矿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等16所原煤炭高校面向煤炭企业优秀青年和三校生进行对口单招,为煤炭行业培养急需人才,这一特殊政策,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煤炭行业的关心和支持,受到了全行业上下的极大欢迎和好评。对口单招范围已涉及到22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招生规模达4710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1760余人,毕业生在全国煤炭行业分配就业。中国矿业大学2007首届600名毕业生已基本全部按协议落实回煤炭企业就业。在这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协会、企业和院校积极努力,密切配合,整个工作的进展是健康顺利的。 2008年教育部扩大了煤炭行业对口单招的招生规模,在2007年基础上,试点院校达到16所,招生规模达到4710人,都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但现有的16所院校和招生人数仍不能满足煤炭行业的需求,今后还将继续扩大和增加。
(6)采取多种办学模式,人才多元化发展
根据煤炭企业人才需求的差异,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尽量覆盖较多的层次,一般应该包括研究生、本专科生等。其中,研究生层次主要面向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的高层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可以采取以单独招生为主的学历教育和与工程硕士为主的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专科层次则可细化为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应用型本专科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其他层次主要包括各种非学历教育、“订单式”长短期专业培训等等,这些也都将成为构建煤炭专业技术人才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论文为华北科技学院院级教研课题《安全特色的“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由华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院研究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王立杰,刘志东.完善煤炭工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01)
[2]张其仔.我国煤炭工业布局和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14)
[3]乔旭辰.基于产业素质提升的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07
[4]孟祥华.煤炭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和根本动力机制[J].煤炭经济研究,2006,(12)
[5]周震虹,王晓国,谌立平. 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4).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 北京东燕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