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三角洲处于中国“黄金水道”长江与“黄金海岸”太平洋西岸的交汇处,包括上海、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宁波、绍兴、湖州、舟山、台州等16个大中城市,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人口7000万。从公元4世纪以来,“长三角”一直是中国的发达地带之一。古都、名胜、海港、园林、商埠、大江、险峰、丽湖、名校、大厂、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如此丰富多彩,形成了一个世所罕见的经济文化资源圈。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繁荣能够延续 1600余年仍然保持生机勃勃的奇迹,不仅鲜明地展现了“长三角”地区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文化底蕴,而且充分显示了长江三角洲沿长江、环太湖、邻运河、濒东海、宜工、宜农、宜商的自然禀赋,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长江三角洲加强协作,初步形成全方位合作格局和多层次对话交流机制,区域间经贸合作领域全面拓展,多领域社会事业合作局面正在形成,网络型大交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综合型服务平台框架开始构建,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这个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和 6%人口的地区,2002年创造了占全国18.8%的GDP,21. 4%的财政收入,28.4%的外贸出口,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潜力发展速度最快、竞争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在经济领域深入构筑“互补”和“多赢”的格局?日前由宁波市政府主办的“沪甬合作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高层研讨会上,政府官员、学者、专家们发表的真知灼见、立意新颖,颇有实际价值。 构筑“长三角”经济互动的
现代理念平台
朱荣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长三角”发展应重在更新理念,努力构筑现代经济理念平台。“成亦理念,败亦理念”。第一、“双赢”或“多赢”理念。“长三角”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集聚大小港口12个,彼此资源至今尚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其原因很多,但 归结一点是各港口所在地的政府都只求“单赢”。只要把竞争的标的从“单赢”转移到“双赢”或“多赢”上来,一字之差,就会给双方和整体带来令人振奋的理念性效益。第二、“互补”理念。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一种互补性的资源配置过程,离开互补,现代国际经济体系便不复存在。“长三角”经济互动的重点在于产业整合,包括以产品、资产为纽带,通过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产业整合。现代物流业是“长三角”城市的前瞻性主导产业,应早日携手,共图物流一体化大计。第三,“竞争”理念,人口稠密导致“长三角”交易成本空间均质化倾向极其明显,空间距离已经不再成为制造业企业投资的首选因素。改革开放初期依靠政策优惠和要素价格等短期行为手段来引资的时代已经过去,应把地区引资的竞争重点放到改善地区总的经济环境上来。 促进“长三角”形成更加
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诸大建(同济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把“长三角”建成世界级都市带,关键是要促进“长三角”形成更加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格局。未来“长三角”的发展,应该形成“一核两翼”的空间布局。“一核”是指由上海都市圈形成的长三角都市带核心区。上海都市圈构成,除上海市外,还应该包括江苏的苏州地区和浙江的嘉兴地区。“两翼”是指以南京为核心的北翼都市带和以杭州为核心的南翼都市带。北翼都市带除由南京、镇江、扬州等城市组成的南京都市圈外,还包括由无锡、常州等城市组成的南通都市圈。南翼都市带除杭州、湖州、绍兴等城市组成的杭绍都市圈外,还包括由宁波、舟山、台州等城市组成的宁波都市圈。
关于“长三角”各都市圈功能特色利产业发展的格局是:上海都市圈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北上建宝钢、90年代东进开发浦东之后,21世纪前期将进入南下开发杭州湾的新的经济增长期。苏州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已经融人上海都市圈,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之间的交通联系和资金、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流动环境的协调和统一。嘉兴要把乍浦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配套港,发展港口运输业和临港型产业,同时要成为上海支柱产业的合作、延伸基地。南京要发挥北翼中心城市的作上海都市圈产业链的一环。南通都市圈的发展,可以承担“北上海”的一些城市功能,着力推进上海都市圈向长江以北地区的生产力拓展。杭州都市圈对“长三角”都市带的西南纵深地区起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又因旅游资源丰富,可建成以旅游和科教文化为特色的都市圈。宁波与月‘山都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港资源,可建设大型深水岛一岸式多功能国际枢纽港和发展临港型的重工业。杭州湾大桥建设使“长三角”
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徐长乐(华东师大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对“长三角”区域交通格局、港口资源整合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城镇空间重塑等都带来重大影响。未来的“长三角”,尤其是杭州湾两岸地区,将由此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和拓展空间。从促进陆上交通网络完善来看,大桥正处于由黑龙江到海南三亚的沿海大通道的中段关键部位,关系到我国南北路网统筹发展与整体平衡。在“长三角”现有陆路交通中,宁波市基本上处于宁、沪、杭、甬“z”型主轴线的末端。大桥建成通车后,末端将变成枢纽,上海与宁波两市的陆路交通距离将大大缩短。港口业务方面,江苏、安徽、山东等地都有可能延伸成为宁波港的腹地,而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受上海港的吸引,业务也将大为增加。放眼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沪、甬、舟三地就有可能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共赢共荣,以整体利益原则来整合港口资源,调整港口业务,提高“长三角”沿海港口在国际航运市场中的综合能力。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余红艺(宁波市副市长):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上海龙头地位的不断增强,必将对包括宁波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是“长三角”南翼重要化工基地和重要贸易口岸,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00.3亿元,人均GDP3331美元。2003年以来,宁波市经济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宁波与上海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相互间合作源远流长。目前,宁波市在沪投资企业已有2000余家,投资额超过180亿元。电子、汽配、模具、塑料等行业已成为上海大工业、大企业的加工基地。对于宁波来说,最重要、最迫切的就是全面主动推进接轨上海,积极参与与“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进一步提高宁波市政府开放水平。上海和宁波处在不同的发展层次,互补性很强,在港口、经贸、金融、农业开发、科教人才、文化旅游等领域有着相当广阔的合作前景。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长江三角洲加强协作,初步形成全方位合作格局和多层次对话交流机制,区域间经贸合作领域全面拓展,多领域社会事业合作局面正在形成,网络型大交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综合型服务平台框架开始构建,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这个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和 6%人口的地区,2002年创造了占全国18.8%的GDP,21. 4%的财政收入,28.4%的外贸出口,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潜力发展速度最快、竞争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在经济领域深入构筑“互补”和“多赢”的格局?日前由宁波市政府主办的“沪甬合作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高层研讨会上,政府官员、学者、专家们发表的真知灼见、立意新颖,颇有实际价值。 构筑“长三角”经济互动的
现代理念平台
朱荣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长三角”发展应重在更新理念,努力构筑现代经济理念平台。“成亦理念,败亦理念”。第一、“双赢”或“多赢”理念。“长三角”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集聚大小港口12个,彼此资源至今尚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其原因很多,但 归结一点是各港口所在地的政府都只求“单赢”。只要把竞争的标的从“单赢”转移到“双赢”或“多赢”上来,一字之差,就会给双方和整体带来令人振奋的理念性效益。第二、“互补”理念。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一种互补性的资源配置过程,离开互补,现代国际经济体系便不复存在。“长三角”经济互动的重点在于产业整合,包括以产品、资产为纽带,通过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产业整合。现代物流业是“长三角”城市的前瞻性主导产业,应早日携手,共图物流一体化大计。第三,“竞争”理念,人口稠密导致“长三角”交易成本空间均质化倾向极其明显,空间距离已经不再成为制造业企业投资的首选因素。改革开放初期依靠政策优惠和要素价格等短期行为手段来引资的时代已经过去,应把地区引资的竞争重点放到改善地区总的经济环境上来。 促进“长三角”形成更加
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诸大建(同济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把“长三角”建成世界级都市带,关键是要促进“长三角”形成更加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格局。未来“长三角”的发展,应该形成“一核两翼”的空间布局。“一核”是指由上海都市圈形成的长三角都市带核心区。上海都市圈构成,除上海市外,还应该包括江苏的苏州地区和浙江的嘉兴地区。“两翼”是指以南京为核心的北翼都市带和以杭州为核心的南翼都市带。北翼都市带除由南京、镇江、扬州等城市组成的南京都市圈外,还包括由无锡、常州等城市组成的南通都市圈。南翼都市带除杭州、湖州、绍兴等城市组成的杭绍都市圈外,还包括由宁波、舟山、台州等城市组成的宁波都市圈。
关于“长三角”各都市圈功能特色利产业发展的格局是:上海都市圈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北上建宝钢、90年代东进开发浦东之后,21世纪前期将进入南下开发杭州湾的新的经济增长期。苏州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已经融人上海都市圈,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之间的交通联系和资金、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流动环境的协调和统一。嘉兴要把乍浦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配套港,发展港口运输业和临港型产业,同时要成为上海支柱产业的合作、延伸基地。南京要发挥北翼中心城市的作上海都市圈产业链的一环。南通都市圈的发展,可以承担“北上海”的一些城市功能,着力推进上海都市圈向长江以北地区的生产力拓展。杭州都市圈对“长三角”都市带的西南纵深地区起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又因旅游资源丰富,可建成以旅游和科教文化为特色的都市圈。宁波与月‘山都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港资源,可建设大型深水岛一岸式多功能国际枢纽港和发展临港型的重工业。杭州湾大桥建设使“长三角”
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徐长乐(华东师大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对“长三角”区域交通格局、港口资源整合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城镇空间重塑等都带来重大影响。未来的“长三角”,尤其是杭州湾两岸地区,将由此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和拓展空间。从促进陆上交通网络完善来看,大桥正处于由黑龙江到海南三亚的沿海大通道的中段关键部位,关系到我国南北路网统筹发展与整体平衡。在“长三角”现有陆路交通中,宁波市基本上处于宁、沪、杭、甬“z”型主轴线的末端。大桥建成通车后,末端将变成枢纽,上海与宁波两市的陆路交通距离将大大缩短。港口业务方面,江苏、安徽、山东等地都有可能延伸成为宁波港的腹地,而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受上海港的吸引,业务也将大为增加。放眼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沪、甬、舟三地就有可能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共赢共荣,以整体利益原则来整合港口资源,调整港口业务,提高“长三角”沿海港口在国际航运市场中的综合能力。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余红艺(宁波市副市长):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上海龙头地位的不断增强,必将对包括宁波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是“长三角”南翼重要化工基地和重要贸易口岸,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00.3亿元,人均GDP3331美元。2003年以来,宁波市经济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宁波与上海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相互间合作源远流长。目前,宁波市在沪投资企业已有2000余家,投资额超过180亿元。电子、汽配、模具、塑料等行业已成为上海大工业、大企业的加工基地。对于宁波来说,最重要、最迫切的就是全面主动推进接轨上海,积极参与与“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进一步提高宁波市政府开放水平。上海和宁波处在不同的发展层次,互补性很强,在港口、经贸、金融、农业开发、科教人才、文化旅游等领域有着相当广阔的合作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