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g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主要指借助通识课、专业课等课程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挖掘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来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教育态势。然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却存在思政能力、德育意识及资源挖掘等层面的问题,难以切合时代发展对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及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对此,本文以税法课程为例,探究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税法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D91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5-00-02
  强化和改善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的基本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的重要举措。2016年,党中央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各类课程应与思政理论课协同发展,明确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基本内涵,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高校办学、学生培养及校园建设的全过程中,使思政教育工作在紧密联系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上,获得理论与实践上的优化和升华。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可将思政教育的具体要求、育人规律、教育原则与各课程相对接、相匹配、相融合,探究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向与新道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首先,課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拥有较为复杂的理论内涵,是较为凝练、高度概括的教学理念,由“课程”与“思政”两部分组成。其含义是借助高校所有的通识课、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重构思政教育网络,挖掘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拓宽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然而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将其他课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媒介或载体,而是通过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资源,使其与思政教育成为相互映衬而又相互独立的整体。简而言之,课程思政就是赋予外围课程“思想政治意味”,使思政课程延伸到各类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育人理念[1]。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思政能够使各类课程的内涵及机理渗透到思政教育的不同环节中,因而在学生教育、学科建设上,思政课与通识课、专业课可共享、共用、共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体系,使思政教育与各类课程成为系统的整体。并且在功能明确与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的教育渠道、优化教育环境,发挥各教育工作的资源整合、共享及互助的作用。其次,课程思政的特征。课程思政拥有鲜明的潜隐性和融合性特征。其一潜隐性。课程思政的潜隐性主要体现在实践课程、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与思政元素中,能够通过通识修养和专业技能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呈现思政知识、理念及思想。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专业教师、通识教师及实践教师应积极、自主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思政元素,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思政教育。其二是融合性。课程思政要求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中的各主体、各要素、各知识相融合,并使思政资源、思政元素与各类课程的内容、知识切实地融合起来,实现集约化、一体化的融合效果。并且,各课程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应明确本课程所潜藏的价值引领,并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内容相融合[2]。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缺乏较高的德育意识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各类课程既包含了哲学、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又涵盖工程技术、医学、数理化等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倾向于传授、挖掘世界发展、社会发展及人类价值等思政教育内容。自然社会学科则倾向于传授操作技能、实验方法及处事作风等,然而该内容却缺乏较为明确的价值判断,难以与思政教育相联系。而且,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难以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国家、社会、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难以替代的意义,无法领悟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进而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把握,出现了解不够,认识片面等认知问题。个别教师由于受西方意识形态与社会多元思潮的影响,频繁出现政治方向错误、理想信念薄弱、政治意识不牢固等问题,进而无法通过立德树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政治立场,并且这种问题在理工教师中较为明显。
  (二)任课教师思政能力薄弱
  各课程教师应拥有较高的思政能力,应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及能力,应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自主地、积极地将思政知识呈现给学生。然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任课教师却存在思政能力薄弱的问题,导致课程思政建设乏力、效果不够明显。这里的思政能力主要指科任教师挖掘及利用思政资源的能力。如果教师缺乏思政能力,将导致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受到影响,难以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3]。甚至出现课程思政的显性教育迁移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的问题,严重影响思政教育的均衡性与稳定性,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思政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质,甚至导致学生出现“厌恶”“反感”思政知识等不良情绪。
  (三)思政资源挖掘不够充分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任教师由于缺乏对思政理论或思想的深入理解,只能浅显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理论及道德理论等内容,难以深入挖掘本课程中所蕴含的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及理想信念等思政资源。进而无法结合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及文化,提供适合我国国策、国情的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此外,部分科任教师由于存在因循守旧的思想,过度关注抽象的理论知识,忽视人文情感的价值,导致思政资源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影响,从而使其所挖掘的思政资源难以切合课程思政的建设诉求,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诉求。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加大师资建设力度
  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中至关重要的专业课程,是构建在审计学、经济学、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及会计基础上的专业课程,能够结合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法律素养、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掌握并理解各类税法制度及各税种的计算方法、计税依据。然而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税法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与个人素质,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学生的精神指引与道德引导。应在理解课程思政的基础上,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组织税法教师开展有关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学习活动,加强政治素养培养力度,明确教师评价标准,突出教师政治素养、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及政治方向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其次,纠正个别教师的错误倾向及思想问题,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教师掌握抵御西方错误思想、不良言论的能力,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二)构建协同沟通机制
  税法课程涉及经济学、财务会计、审计学等理论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与思政元素。然而税法教师缺乏对思政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入认识,导致思政资源、元素挖掘的质量受到影响。对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协同沟通机制,通过思政教师的指引与引导,帮助税法教师更好地挖掘和应用思政资源和思政元素。首先,构建以思政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工作小组,评价并考核税法教师挖掘及利用思政资源的质量。其次,构建网络沟通平台,帮助税法教师将思政资源挖掘中所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更及时地反馈给思政教师。最后,构建教学交流或沟通机制,定期开展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交流会议,明确税法教师在课程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应对方法。
  (三)提高资源挖掘质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教师挖掘思政资源的能力有限,与其薄弱的思政能力存在紧密联系,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构建协同沟通机制,能够有效提升税法教师挖掘和利用思政资源的质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然而在宏观层面上,还存在诸多影响因素[4]。譬如课程性质、教育体系、保障机制等。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先应构建“挖掘思政资源的标准体系”,從学科性质、人文意蕴及专业发展等层面出发,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理想信念等思政资源。譬如税法课程的挖掘标准应包括职业发展所面临的思想问题、税法课程所蕴含的道德因素、伦理因素及政治因素等。其次,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譬如税法课程中的道德因素和法律因素,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对此,高校应根据不同资源的紧密程度、关联程度,筛选出优质的思政元素与思政资源。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我国优化并改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抓手和举措,能够实现思政教育的全人、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时,却面临育人意识、思政能力及课程资源等层面的问题。对此,高校应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构建师资队伍、协同机制及资源挖掘标准等方式,可更好地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与有效性,推动我国思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妍,等.借鉴工程认证OBE理论,构建“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J].科技与创新,2019(23):138-139.
  [2]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3]刘英琦.校本课程开发“五环双锥模式”的构建——以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8(16):46-49.
  [4]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责任编辑:张咏梅)
其他文献
摘 要: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写实与写意的充分结合。一方面借鉴并吸取史传等的创作经验,叙事方式上强调写实,注重对客观历史事件以及社会实际生活的反映,补充史实。另一方面在创作之中表现出主观化倾向,突出写意,反映作者对清末时期社会各方面的爱憎。为达到写意的目的,作品中插入笑话等成分,部分内容体现说书人特色,或者多运用夸张、滑稽、讽刺等修辞手法,继承《儒林外史》的讽刺性特征,并体现出强烈的谴责性。本文从写实
期刊
摘 要:国内关于旅游资源翻译的研究,大多数围绕中英旅游资料展开,缺少有关韩语等非通用语种的相关研究。本文着眼于西安市景区旅游资源的韩译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探究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旅游资源韩文翻译方面存在的韩文公示语缺失、语言错误等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建设旅游资源文本语料库、动员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旅游资源翻译工作的解决对策,力争为西安市旅游资源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摘 要:荷兰语和法语之争是比利时历史上的敏感话题。通过近一个世纪的语言立法,比利时确定了荷、法、德三种语言的平等地位和文化自主权,使多元一体的理念深入人心。语言政策强调语言文化的独立和公平,是联邦制的基础和国内合作的前提,为解决比利时的语言矛盾、合理利用资源、提升综合国力和增强凝聚力做出重要贡献。基于对比利时语言政策的评析,本文分别从保护语言的独立和平等、作为联邦制的支撑、强调多方合作三方面分析了
期刊
摘 要:亲属称谓语广泛存在于世界语言体系中,是确立家庭成员身份、疏通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依据。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孕育出的亲属称谓语却不尽相同。日本亲属称谓语折射出集体主义至上、亲疏关系分明的东方文化;英亲属称谓语体现出欧美文化里强调个人意识的面子观念。本文从语言特性、礼貌现象和面子观念入手,选取日语、英语两种亲属称谓语为研究对象,针对两者中亲属称谓语在父系和母系、血亲与姻亲方面的相似之处及其原因进行
期刊
摘 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以书籍、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由此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新媒体是把“双刃剑”,需理性看待及合理运用。本文以实证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以XX音乐学院在校学生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艺术院校大学生阅读习惯及对阅读的认知现状,并对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善艺术院校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时;大学生;阅读习惯;调查研究;艺术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 要: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模式,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艺术院校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文章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为例,结合当前新时期社会的发展以及美术类大学生的特点,依托“三全育人”教学理念,探索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期刊
摘 要:2021年是高考新政策落地元年,新政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旧例,将高考成绩拆分为“3+1+2”。其中选择性考试的报名资格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通过”,这就意味着2021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必须参加从2020年1月开始的学业水平考试并获得合格证。2020年1月,辽宁省中专舞蹈生受政策影响开始参加学考。现阶段中专舞蹈生学考成绩普遍偏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文化课课程结构不合理与课时安排缺乏统
期刊
摘 要: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巨大影响,校园霸凌一直是困扰学生健康学习生活的严重障碍。本文以陕西民办高校在中小学时期遭受霸凌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入大学生活之后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初中阶段遭受校园霸凌对学生的认知、行为和学习影响最大,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为社会安定有序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活事件;校园霸凌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
期刊
摘 要:美术院校艺术生和理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用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应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本文以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围绕艺术生和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性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人员构成、家校联系等方面进行摸索,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美术院校;艺术生;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 要:《大学英语》作为高职高专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是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阵地。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思政设计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三方面提出了课程实施的路径,并从课前、课中、课后具体阐述了教学组织内容的实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案例  中图分类号:H319.3;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