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叶道:让将军喝彩的“军中虎王”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缘:由战士到“军中虎王”
  
  1981年,19岁的邵叶道带着热情与梦想,背着画夹走进了军营,成为一名驻守在钟山脚下的南京军区某部战士。南京的冬天特别的冷,河里结了很厚的冰。部队没办法开展正常工作,就在每年冬天举办一些书画展,鼓励在这方面有兴趣的士兵发挥特长。
  多年以后,邵叶道仍对当时部队的活动抱以深深的感激,“因为我有一定基础,又对画画很有兴趣,所以白天干完了活,一到晚上就去画画了,第二天一早起来也要画,前提是不影响工作”。从此,在紧张的训练值勤之余,邵叶道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绘画,遍临古今绘画大师书画手迹,认真揣摩历代虎画的经典之作。
  出生于1962年、生肖属虎的邵叶道似乎天生与虎有缘。没当兵前,他从小受母亲的熏陶和红山文化的影响酷爱绘画,对虎情有独钟。当兵后,南京军区开展“大比武”式的“小老虎”练兵竞赛,他的战友胡银生、张德富、陈利军、章炳土、汪有成在练兵竞赛场上就像一只只“小老虎”,给有绘画天赋的邵叶道拓展了思维空间,更坚定了他画虎的激情和信心。
  正是在部队每年冬天举办的书画展上,邵叶道激情难遏地挥笔创作了几只小老虎。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向守志上将看到了他画的猛虎图。赞许之余,提出“建议”:军营需要猛虎,不仅要画虎兵,更要画虎将。上将和士兵的偶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在首长和战友的鼓励下,为寻求画虎的突破,他将饥渴的眼光投向了地方高等美术学院。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首长提出想自费到地方美术学院深造。令他感动的是,各级首长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特批专款,给他筹足了学费。
  部队的支持给他了极大的鼓舞,带着首长和战友们的殷切希望,他先拜师求艺,后跋山涉水宿营东北深山观看老虎的活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肖峰,中国书法、绘画界泰斗启功、陈大羽、李铎、邓白等60位教授、名家,相继与他结缘,向他传授画法,邵叶道在师承多门中,兼蓄并存、融会贯通又独树一帜,他画的工笔画“虎”,线条细腻、色彩层次分明,体格健壮、皮毛蓬松,他运用透视技法把虎描绘得生动传神,让人仿佛看到一只只栩栩如生、目光炯炯有神的东北虎从冰天雪地的山林、溪流和松柏中走来。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年初,邵叶道在南京参观一次画展时,见到了中国水彩画艺术的祖师李剑晨(吴冠中、赵无极的老师)。于是,邵叶道带着自己的十几幅作品,登门向李老拜师求教,李老一幅一幅地认真点评,对这个“小兵”可谓情有独钟。自那以后,邵叶道不时前去请教,李老都倾心指点。有时李老点评兴起,亲自泼墨给邵叶道的虎画补白。看到邵叶道画虎有长进,李老分外高兴,在年近百岁的那年3月,为弟子挥笔写下“军中虎王”四字。
  邵叶道还对五代时期的走兽禽鸟画家厉归真的“不入虎穴焉能画虎”的经历非常感兴趣。2004年,他专门去了黑龙江横道河子全球最大的东北虎散养基地,为了仔细观察几只幼虎扑食黄牛,他差点也被一只成年雄虎给伤到。
  数年如一日的潜心修炼,成百上千幅“虎”画的精心创作,使这位“虎兵”笔下的老虎,形神兼备,气势不凡。除了老艺术家们的钟爱,邵叶道的虎画也得到越来越多将军的鼓励与喝彩。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徐怀中将军也挥笔为他题下“军人精神”。连轻易不题字的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上将,也欣然挥笔题下“军中虎王”。至今,包括梁光烈、李继耐等上将在内,共有700多名共和国将军在他的虎画上题词。
  从此,战士邵叶道在画坛,除了天啸寅麓主的字号外,还有了一个独有的响亮的别号:伏虎将军。
  
  虎画:“得虎之神,至为难得”
  
  一只斑斓猛虎缓缓信步,步履沉稳,自信:在危机弥漫的沟壑冰天雪地覆盖的悬崖抑或充满静谧与生机的初春的草地上逡巡往返,淡绿色的目光从不斜视。大气,镇定,深沉,从容,反射出稀有金属的质感;即使面对危险或强敌压境,也不会有丝毫的弯曲与悸动。岩石般的沉默里蜇伏着群山的回声与千涧万壑的能量积聚,在缓慢的徐徐移动的节奏里透出沉着的威武;它的看似有些笨拙的不动声色与伟岸的静态里暗藏着凌空一跃的搏击与灵活。
  这不是动物世界中的老虎,而是军旅画家邵叶道虎画中的老虎。
  邵叶道笔下的虎独具个性、神态各异。它穿芦荡而轻捷机敏,汲清泉而憨态怡然它行夜色,住苍凉,出涧谷,闻啸声,它卧荆棘,藏深沉,显儒将风范;它动山林,抖雄风,威震田野……在突出虎的主题表现的同时,邵叶道创造性地将冰雪山水融入到虎画作品中,不仅营造出了虎的生存环境,还给人一种奇异之美;既保留了中国画的留白传统,又使画面显得丰满滋润,鲜明地表达出画家圣洁崇高的艺术追求,白色的雪景与虎的皮毛的橙色景物点缀其间使画意变暖,刚中含柔、清中见奇、朴中蕴美。
  精研画理、锲而不舍的邵叶道,知虎爱虎画虎而赋于“虎”以人文精神和“人格化”的底蕴与象征。在对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激发人们审美主题与客观的某种感应和想象,开创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虎画创作中,他经常采用生宣纸,在刻画形象,表现装饰或背景衬托时常采用意笔渲染的手法。在致力于写实的同时,富于对意境的烘托,强调对象的神韵,风致的把握与捕捉。在线与色的运用方面突破了传统工笔画勾勒填彩的表现方式,有时以色彩强调粗颗粒的质地感、斑驳感,追求色的生动与粗犷,在色彩冷暖对比中营造和谐的气氛。在工笔画创作的道路上,邵叶道博览群书,广结贤才,取长补短,在笔墨,技法和构图审美上大下工夫,在大量的写生素材上加以精心创作,一幅幅充满情趣的绘画作品从他的笔下脱颖而出。背景中的山石、花鸟,树木,山泉在他的画中皆具有灵气,其中众多的作品展现了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诚如中国著名古字画鉴定专家杨仁恺教授所言:“叶道作画别具风格,善能传神独开生面。”他善于在旧法上摄取新法,体现自然,著名美术评论家博士生导师王伯敏教授认为,“叶道画虎,得虎之神至为难得”。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陈大羽先生称邵叶道的虎画是:“笔墨传神,气概豪迈。”已故的著名书画界泰斗启功先生评价说:“叶道画虎,师虎入神韵。”
  
  虎威:虎将辉映出的壮丽军魂
  
  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举行过多次大型虎画展的邵叶道萌生了画百虎图的想法,他开始了潜心的创作,偶然的机会,他见到著名古字画鉴定家、辽宁省博物馆馆长杨仁恺,杨仁恺看过他画的虎非常有神韵,建议他将虎画与将军题字结合在一起。
  于是,便有了《千将百虎世纪行》巨幅画的恢宏创意:一幅长二百三十六米的《世纪将虎图》;一百零八只老虎和一千位将军的题词。目前,李德生、杨得志、杨成武、张爱萍、洪学智,王平等老将军和军委、总部领导刘华清、张震、迟浩田、傅全有、于永波、王克、梁光烈、李继耐等七百多位将军在《千将百虎世纪行》巨幅画上题了字。
  “虎”,百兽之骄。将,军队之骄。“虎”以它的勇猛强悍君临山野;“将”以横刀立马之威猛,安邦定国。“虎”是“将”的灵魂,是“将”在艺术上的体现。邵叶道将“虎”与“将”熔为一炉,画出一种不凡的意境。他用这种独特的艺术结合方式,来赞扬我军的丰功伟绩,通过“虎”画凝炼我军的军魂。他的虎与其说跃然于纸上,不如说长啸于军营。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所言:将军的风采与“虎”的精神有机的结合,构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之作,体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意境美。
  在邵叶道画里:虎威是虎将辉映出的壮丽军魂,是大国崛起的国威,也是一种刚健强劲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对于善良的生命个体来说,这是一种遭遇邪恶与暴力时所激发勇气与斗志时所产生的源源不绝的力量,也是遏止犯罪伸张正义的有力武器。对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之林,更是实现与捍卫统一、和谐、和平的一个深远意义上的诠释、前提与保证。
  虎威在我们的饱经磨难的血性里奔涌,在我们通过实践反复验证的理性与智性里凝聚,在我们民族梦想的太空之上添翼腾飞,清新而雄厚的啸声经久不息地传递到我们的灵魂深处——以至使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保持清醒并自觉升华与超越。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越来越多的将军愿意为这个士兵出身的“伏虎将军”喝彩!
其他文献
摄影42℃展版
期刊
扎根树  崔杰华    2006年,我军校毕业被分配到边防团。到团里报到后,被分往海拔3000米的“西陲第一哨”——斯姆哈纳边防站。  听人说,边防很苦。虽说早已有了思想准备,但坐在车里,眼前还是不时浮现出一幅幅想象中的画面:高寒缺氧的环境,破旧隐蔽的营区。低矮昏暗的平房,饭菜难咽、彻夜难眠的生活,可能除了警惕的哨兵,剩下的就只有满目的萧瑟与荒凉。果然,车子越走越荒凉,驶离团部15分钟后,车窗外便
期刊
“仨老乡,仨老铁!”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老A选拔的最后阶段,成才拼出最后一丝力气呼喊出的这句话,不仅让许三多和伍六一为之一振,也让电视屏幕前的我们为之一叹。  在军队这个特殊群体中,饮同一方水,操同一口音,拥有着同样的生活体验,不需要认识,便已经亲近了七分。所以,无论是平时外出改善伙食,还是手头紧的时候找人帮忙,亦或是帮人保媒牵线,老乡总是最佳人选。  然而,现实似乎总是不完美的。不可能所有的
期刊
刘华国说话语速特别快,满口陕西方言。从衣着上看,与他的身份有很大的距离,土,可以说是很土。面对着军装的记者,他一口一个“首长”,并说:“我们当兵那会儿,从没有见到过总政下来的首长。在你们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兵。”刘华国实实在在地当了五年兵,也修了五年的铁路。入伍前两年,大队书记王振武就发现了刘华国是个好苗予,介绍他加入了党组织。入伍前就是党员的刘华国成为全师唯一的新兵党员,每次召开誓师大会都由这名党
期刊
不久前,政委在一份文件上写了长长的批示,大意是政治部的同志要重学习,勤练笔,多发文章。于是废寝忘食日以继夜,两篇小文基本成形。拿着稿子,却发起了愁。联系两家刊物,都说手头的稿件已经够发到明年,还有特稿、领导交办的,你拿别处想想办法吧!于是,我一边继续润色我的小稿一边满脑袋跑GPS!一个久违的名字从GPS里蹦出——林大鹏,俺的马列教员,转业进了人民日报,找他!  拿出电话,通了半天,没人接。放下电话
期刊
内务与体能(2009年7月13日晴)    今天是到部队的第一天。早上的动员大会正式拉开了本次暑期集训的帷幕,听了领导和学生代表的发言,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月对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将从中学到什么,改变什么?  来到厦门郊区的这支部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营房很有精神地挺立着。最先接触到的是平易近人的班长,让我感觉到部队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摆放整齐的内务、叠得方方正正的毛巾被。按理说,女
期刊
“神仙居”是最老的房    小桥,流水,古树,明月。  这些都是一号哨所战士的钟爱。可是还不属于他们的最爱。最爱是什么?是和他们相伴了40年,为他们遮风避雨,给他们甜美温馨的二层小楼。战士们称这里是“神仙居”,而小楼是“神仙居”的中心。  这座小楼原是9间平房。自从有了哨所,就有了这几间平房。或者说,自从有了这几间平房,才有了哨所。十几代官兵就住在这里,每天从这里出发,每天要回到这里,一年下来,要
期刊
“我们是兄弟兄弟,兄弟情深,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这一句誓言你是否记在心里,这一辈子,我永远永远不会忘记。”军营歌手小曾的这一曲《兄弟情深》唱出了来自四面八方结缘在一起的战友们的心声。  凡是当过兵的人都不会忘记和战友在一起的那些同甘共苦的日子;不会忘记那熟悉的军歌,那战友的微笑;还有那共同用子弹壳结成的“兄弟情深”。这分兄弟情谊尽管不像在战场上那样来得壮烈,但同样能让人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本期
期刊
青藏公路起自青海省会西宁,终至西藏首府拉萨,全长2000公里,号称四千里青藏线,沿途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年均气温-6度、年8级以上大风120多天,被世人称为“天路”。  半个多世纪以来,长年驻守、执勤。在这条风雪线上的总后青藏兵站部的官兵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一的革命精神,生动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谱写了一曲曲荡
期刊
和平的力量与意志  王通化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大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新中国第一场盛大阅兵仪式,2009年国庆首都大阅兵注定会成为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四次国庆大阅兵,刻下解放军发展壮大和共和国成长的每一步足迹: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上?受阅部队以步兵、骑兵为主,海军仅占方阵两排,空军只有十七架飞机。1984年国庆阅兵式上,三十五年前的“万国牌”已全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