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协同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继"211"、"985"工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充分利用高校、企业、政府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科人才,是材料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协同创新,材料工程,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191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慶大会上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对于材料工程类学生来说,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强调"2011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协同创新体制来完善和强化对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1]。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针对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更具体的表达就是加强校企合作,这种合作包含科研、就业等多方面。
郑州大学牵头的河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材料加工协同创新中心,是河南省唯一的以材料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其协同单位包括: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河南能化工集团、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企业均为矿产、冶金、材料加工领域的国内知名企业,代表了所处领域的国内先进水平。协同创新不应单单只有科研上的联合,在其他领域也要有所体现。针对材料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现状,应当考虑在协同创新的机制下来进行新教学实践。
1.延伸课堂教学
加强教学环节与科研环节的关联性,鼓励高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工作,或者依托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申请课题,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研究,这样既能增加教师对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认识,也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介绍,同时也能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政府科研主管部门加强调研,强化立项引导,起好桥梁纽带作用。
目前有些本科教材更新速度过慢,跟不上科技的发展。在开设的课程之外,可以邀请企业工厂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参与教材论证、撰写,帮助同学们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发展,为今后在企业的工作增加感性认识。这样使学生能对实际生产技术的革新产生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认同。
2.强化实践教学
在实践生产环节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实施差异化的实践教学,本科毕业之后的道路无非升学、就业两类。据此,将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分门别类,有志于继续充实研究,尤其基础研究的学生可以安排在协同单位中的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共同研发,了解不同科研单位的科研组织模式,为其将来的深造之路打好基础;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我们可以根据其就业兴趣相互结合,安排不同的实习单位、不同的实习岗位,比如一些同学准备从事有色金属加工,我们可以安排其进入协同单位中的中铝河南分公司从事有色金属加工;对于准备从事装备制造的同学,我们可以安排其进入郑州机械研究所实习。这样将学生兴趣、职业规划与实践内容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热情。
与之配套要建立相应的安全教育、薪酬计算、学分认可等一系列的机制、制度创新。通过协同创新的各单位签订协议,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改革是企业、研究院所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储备未来的技术骨干;高校承担一定的企业研发任务,增强社会贡献度和服务能力。实现协同创新体的可持续发展[2].
3.建立校企合作的科研导向机制
笔者认为,毕业设计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适度增加毕业设计的时间,实行毕业设计校企联合指导、考核,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样既改善了学院专业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而无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现象,也解决了毕业设计课题缺少实践平台,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指导教师深入企业,也提高了教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避免了对学生毕业设计指导"空对空"的情况。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有利条件[3]。
学生提前介入企业生产,使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接轨。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3]。
4.探索协同创新的教育改革机制
"2011计划"是按"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点,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的拔尖人才,同时也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建设[4]。从对学生的教育改革上来讲,本质就是推动校企联合,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素质。
1)学生为主导的课程机制。高校开设课程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余地,可以赋予学生对课程的评判机会,让学生可以挑选任课教师,挑选课程内容。课程结束之后,应落实学生的评教机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这样的做法使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单一方向的传授关系,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关系。2)校企协同的课程机制。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实践实习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长时间的接触中与技术人员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中能直面生产第一线存在的问题,能促使他们将课堂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协同体内部企业,可以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提出合理化建议。3)企业和高校教师之间研究协同。现今高校教师的科研目光主要聚焦在世界科研热点上,出现了一些跟风现象,同质化的研究较多。应鼓励高校教师将一部分科研重心放到与企业的合作中来,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还能使教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有明确了解,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益处。真正一流的高校要解决当地或者国家迫切需要的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1.协同创新的教育改革机制图
5、总结
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现代工业的发展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企业、行业已经走到了大学教育前面。大学的教学体系也必须随之更新,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在协同创新的体制之下,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2] 王树国。乘势聚力协同创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3] 张旺玺, 彭竹琴, 卢金斌,范积伟.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协同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效果[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4]王海,王林江。协同创新视角下广西区域特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剖析[J], 广东化工,2013(24)。
关键词:协同创新,材料工程,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191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慶大会上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对于材料工程类学生来说,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强调"2011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协同创新体制来完善和强化对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1]。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针对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更具体的表达就是加强校企合作,这种合作包含科研、就业等多方面。
郑州大学牵头的河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材料加工协同创新中心,是河南省唯一的以材料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其协同单位包括: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河南能化工集团、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企业均为矿产、冶金、材料加工领域的国内知名企业,代表了所处领域的国内先进水平。协同创新不应单单只有科研上的联合,在其他领域也要有所体现。针对材料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现状,应当考虑在协同创新的机制下来进行新教学实践。
1.延伸课堂教学
加强教学环节与科研环节的关联性,鼓励高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工作,或者依托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申请课题,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研究,这样既能增加教师对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认识,也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介绍,同时也能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政府科研主管部门加强调研,强化立项引导,起好桥梁纽带作用。
目前有些本科教材更新速度过慢,跟不上科技的发展。在开设的课程之外,可以邀请企业工厂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参与教材论证、撰写,帮助同学们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发展,为今后在企业的工作增加感性认识。这样使学生能对实际生产技术的革新产生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认同。
2.强化实践教学
在实践生产环节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实施差异化的实践教学,本科毕业之后的道路无非升学、就业两类。据此,将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分门别类,有志于继续充实研究,尤其基础研究的学生可以安排在协同单位中的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共同研发,了解不同科研单位的科研组织模式,为其将来的深造之路打好基础;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我们可以根据其就业兴趣相互结合,安排不同的实习单位、不同的实习岗位,比如一些同学准备从事有色金属加工,我们可以安排其进入协同单位中的中铝河南分公司从事有色金属加工;对于准备从事装备制造的同学,我们可以安排其进入郑州机械研究所实习。这样将学生兴趣、职业规划与实践内容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热情。
与之配套要建立相应的安全教育、薪酬计算、学分认可等一系列的机制、制度创新。通过协同创新的各单位签订协议,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改革是企业、研究院所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储备未来的技术骨干;高校承担一定的企业研发任务,增强社会贡献度和服务能力。实现协同创新体的可持续发展[2].
3.建立校企合作的科研导向机制
笔者认为,毕业设计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适度增加毕业设计的时间,实行毕业设计校企联合指导、考核,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样既改善了学院专业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而无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现象,也解决了毕业设计课题缺少实践平台,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指导教师深入企业,也提高了教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避免了对学生毕业设计指导"空对空"的情况。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有利条件[3]。
学生提前介入企业生产,使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接轨。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3]。
4.探索协同创新的教育改革机制
"2011计划"是按"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点,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的拔尖人才,同时也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建设[4]。从对学生的教育改革上来讲,本质就是推动校企联合,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素质。
1)学生为主导的课程机制。高校开设课程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余地,可以赋予学生对课程的评判机会,让学生可以挑选任课教师,挑选课程内容。课程结束之后,应落实学生的评教机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这样的做法使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单一方向的传授关系,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关系。2)校企协同的课程机制。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实践实习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长时间的接触中与技术人员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中能直面生产第一线存在的问题,能促使他们将课堂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协同体内部企业,可以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提出合理化建议。3)企业和高校教师之间研究协同。现今高校教师的科研目光主要聚焦在世界科研热点上,出现了一些跟风现象,同质化的研究较多。应鼓励高校教师将一部分科研重心放到与企业的合作中来,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还能使教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有明确了解,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益处。真正一流的高校要解决当地或者国家迫切需要的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1.协同创新的教育改革机制图
5、总结
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现代工业的发展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企业、行业已经走到了大学教育前面。大学的教学体系也必须随之更新,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在协同创新的体制之下,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2] 王树国。乘势聚力协同创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3] 张旺玺, 彭竹琴, 卢金斌,范积伟.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协同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效果[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4]王海,王林江。协同创新视角下广西区域特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剖析[J], 广东化工,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