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本文分析了计算机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讨论了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体系,并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体会,阐述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应着眼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层次教育意义,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一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激发的,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中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兴趣是求知的起点,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计算机程序设计学习时,尤其是编写调试程序的过程是非常繁琐枯燥的。这种繁琐枯燥又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在学习的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习进入较深阶段时,对于较复杂的程序,可以将原问题化解为若干新的子问题或辅助问题,为思维的探索确定一个恰当的中间目标,一步步地直至最终的完整的程序。这样可以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并促进学生去积极的思考。每当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编写出程序并调试成功时他们会表现出由衷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不断地激发着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自我鼓励、自我满足是创新的一个推动力,我们应当通过教学的引导,使学生的推动力持久下去。
二、通过解题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解题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及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要正确解题,必须有一个观察、思考、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改变着他们的思维习惯,真正学会怎样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思路、有进展,教师就不要去打扰,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管能动性,独立思考下去,当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或停滞不前时,教师应选择恰当的过渡问题去帮助他们,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但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教给学生一个现成的框图、思路或算法,学生虽然能较顺利的解决问题,但失去了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例如,在让学生联系程序设计方面的题目时,当一个问题解决以后,不应就此止步,还应启发他们对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考虑能否找到其他方法。若能找到,则进一步提问,这些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能否在更高层次上对这些方法加以概括。要回顾一下解题思路,问一问为什么能这样做,应用了那些知识,是怎样将问题转化为已有知识的,这些方法是否具有一般性,能否推广到更广的应用领域?此外,还要考虑问题的条件发生变化,解法又应做怎样的调整。通过对问题的多角度考察、多途径探讨,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根据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训练
就思维的特点而言,一般来说,学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记忆性,他们主要通过记忆来学习,听、读、看、记为其学习的主要手段。记忆型学生的学习成绩,大体上随着年级的上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教师应对记忆型学生特别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尤其是扩散性思维的训练。另一种是创造性,他们主要是通过思考进行学习,有较强的学习效率意识。创造性学生的成绩大体上随着年级的上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类学生思路开阔,考虑问题也比较细致,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多,但在需要做出决定时,又感到举棋不定。因此,教师要对擅长集中思维的学生加强扩散思维的训练。
四、通过加强实验环节奠定创新基础
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性很强,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探究环境。教师应针对每堂课的重点内容,给出具体的上机实践题目,以减少学生上机操作的盲目性;同时应尽量多安排一些具有可操作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题目,减少只具有验证性和演示性的题目,以提高上机实践课的质量;加大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时数,做到精讲多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探究式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测试和考核,在给出上机实践课成绩时,除了应检查学生是否较好地完成了测试题目外,还应考查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独立探索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教学内容中的一切都讲解的详尽无疑,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能弄懂的地方,坚决不讲;经过讨论仍不能完全解决的,则由教师进行指导。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最奔放,学生的思维最活跃,进而,也容易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指导思想,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新知识。相信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会不断发展;要有辩证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思想来分析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要将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自行探索相结合,教师的示范与学生本身的实践相结合,教学上的循序渐进与创新相结合,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保华.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信息技术,2006(2):151-152.
[2]张效铭.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资讯,2006(6):131.
[3]刘晖.改革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书育人,2005(7):51.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应着眼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层次教育意义,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一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激发的,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中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兴趣是求知的起点,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计算机程序设计学习时,尤其是编写调试程序的过程是非常繁琐枯燥的。这种繁琐枯燥又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在学习的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习进入较深阶段时,对于较复杂的程序,可以将原问题化解为若干新的子问题或辅助问题,为思维的探索确定一个恰当的中间目标,一步步地直至最终的完整的程序。这样可以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并促进学生去积极的思考。每当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编写出程序并调试成功时他们会表现出由衷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不断地激发着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自我鼓励、自我满足是创新的一个推动力,我们应当通过教学的引导,使学生的推动力持久下去。
二、通过解题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解题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及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要正确解题,必须有一个观察、思考、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改变着他们的思维习惯,真正学会怎样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思路、有进展,教师就不要去打扰,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管能动性,独立思考下去,当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或停滞不前时,教师应选择恰当的过渡问题去帮助他们,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但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教给学生一个现成的框图、思路或算法,学生虽然能较顺利的解决问题,但失去了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例如,在让学生联系程序设计方面的题目时,当一个问题解决以后,不应就此止步,还应启发他们对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考虑能否找到其他方法。若能找到,则进一步提问,这些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能否在更高层次上对这些方法加以概括。要回顾一下解题思路,问一问为什么能这样做,应用了那些知识,是怎样将问题转化为已有知识的,这些方法是否具有一般性,能否推广到更广的应用领域?此外,还要考虑问题的条件发生变化,解法又应做怎样的调整。通过对问题的多角度考察、多途径探讨,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根据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训练
就思维的特点而言,一般来说,学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记忆性,他们主要通过记忆来学习,听、读、看、记为其学习的主要手段。记忆型学生的学习成绩,大体上随着年级的上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教师应对记忆型学生特别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尤其是扩散性思维的训练。另一种是创造性,他们主要是通过思考进行学习,有较强的学习效率意识。创造性学生的成绩大体上随着年级的上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类学生思路开阔,考虑问题也比较细致,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多,但在需要做出决定时,又感到举棋不定。因此,教师要对擅长集中思维的学生加强扩散思维的训练。
四、通过加强实验环节奠定创新基础
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性很强,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探究环境。教师应针对每堂课的重点内容,给出具体的上机实践题目,以减少学生上机操作的盲目性;同时应尽量多安排一些具有可操作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题目,减少只具有验证性和演示性的题目,以提高上机实践课的质量;加大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时数,做到精讲多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探究式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测试和考核,在给出上机实践课成绩时,除了应检查学生是否较好地完成了测试题目外,还应考查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独立探索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教学内容中的一切都讲解的详尽无疑,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能弄懂的地方,坚决不讲;经过讨论仍不能完全解决的,则由教师进行指导。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最奔放,学生的思维最活跃,进而,也容易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指导思想,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新知识。相信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会不断发展;要有辩证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思想来分析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要将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自行探索相结合,教师的示范与学生本身的实践相结合,教学上的循序渐进与创新相结合,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保华.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信息技术,2006(2):151-152.
[2]张效铭.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资讯,2006(6):131.
[3]刘晖.改革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书育人,200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