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所以应转变观念,重视指导预习,以便形成习惯;抓好交流,促进预习;提供机会,展示成果,从而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
关键词 课前预习 形成习惯 促进落实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而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因此,在现代化的今天,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前预习,不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内容。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在语文学习中,师生大多数了解预习的作用,但常常只注重课堂的学习,导致预习落实不到位,因此要提高认识。叶圣陶老先生说“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师是办不到的,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去了,决不能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教师给讲讲,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 叶老的话给我们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会学生学习,而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更新。为此,在实际引导中,我给学生讲《点石成金》的故事,让他们自己衡量要现成的金子,还是要点金术。学生在故事的启发下,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二、指导预习,形成习惯
成功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而预习的效果如何又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谋求一条思考探索的道路,也就是共同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预习提纲学习相关知识,发现疑难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有准备走进课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能培养自学能力。
(一)共同讨论,确定好的预习方法
如果预习内容单调、简单,模式固定化,时间长了,学生觉得没啥新鲜感了,便忽略不做了,或者流于形式了。虽说孩子们的预习习惯没养成,但他们很机灵,特别是有些学生有较好的预习方法,稍加引导,他们就会想出许多好的预习措施。在讨论中,他们献计献策:有的说语文预习应该首先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大概内容;有的说可以抓住较难的或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去理解;有的说画出好词好句;还有的同学说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内容;甚至有同学说结合课后思考题深入思考,还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在讨论、比较中,确定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二)加强督促,推动预习落到实处
掌握了预习方法,但还要扎扎实实进行才会有效,应将学生口头总结的内容留下痕迹,也便于学生有目的地预习、交流、分享。为此,我们采用课前预习本记录预习内容,学生的预习计划、预习内容一目了然,更方便督促。如果学生预习不能得到有效指导,那学习起来可费劲了。可能大多数老师的预习要求也停留在读文、字词等方面,而且在课堂上检查也是这些内容,不能给学生新鲜之感,让他们觉得眼前一亮。常常是急于授课,而将预习检查一带而过。这样的检查,不能调动学生下次预习的积极性,而且同学之间有好的预习方法,更多的发现等等都不能及时交流、分享。采用预习记录本后,小组推选组长或轮流担任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评出预习有方、预习有效的同学,既是监督,又起到激励作用,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前预习中去。同时,预习本也能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便于有效地教学。
三、抓好交流,促进预习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发进一步行动的热情。如果学生预习后,教师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就无法激发学生持续自学的热情。常常出现忽视学生预习情况的现象即无论学生预习与否,课堂上教师一样从字词入手,甚至重复教学,让预习的学生觉得没有成就感,导致学生不能持续进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落在空处。分析了预习不能落到实处的原因,我也在积极寻找对策。为了让学生将预习落到实处,一定要抓好课堂预习交流。为此,可以充分利用课前预习本记录预习情况:按照讨论的方法进行——抄写字词、积累优美的句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记录搜集的相关资料等等,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给每个同学发言的机会。魏书生老师说得好,“每一个人都是广阔的世界。”在小组内,既可以互相学习,又可以互相激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一来,改变以往的统一教、统一学的模式,也避免少数同学说,其他同学看的低效局面,形成互学互动的自主学习气氛。抓好交流,让学生互学,真正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理解的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避免语文学习的高耗低效,促进学生不断地自学、提前学。
四、提供机会,展示成果
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每个人都期望得到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后,可以推荐有创意、有方法、有趣的预习方案,说说让人难忘的经历与收获,介绍他们喜欢的内容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登台介绍。方式方法也要多变,可以读,可以表演,可以谈收获……让学生在展示中分享成果,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胆量,磨炼自己的意志。假如预习同学没有展示的机会,不但预习积极性降低,效果也不会越来越好。只有学生亲身感受到预习带来的好处,才能做得一次比一次好。
圣陶先生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让预习落到实处,可以较好地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学最终目标: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把课前预习落到实处,不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可以节省更多时间拓展学习,更重要的是让知识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静气,以便达到低耗高效,自主乐学的学习语文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课前预习 形成习惯 促进落实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而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因此,在现代化的今天,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前预习,不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内容。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在语文学习中,师生大多数了解预习的作用,但常常只注重课堂的学习,导致预习落实不到位,因此要提高认识。叶圣陶老先生说“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师是办不到的,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去了,决不能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教师给讲讲,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 叶老的话给我们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会学生学习,而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更新。为此,在实际引导中,我给学生讲《点石成金》的故事,让他们自己衡量要现成的金子,还是要点金术。学生在故事的启发下,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二、指导预习,形成习惯
成功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而预习的效果如何又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谋求一条思考探索的道路,也就是共同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预习提纲学习相关知识,发现疑难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有准备走进课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能培养自学能力。
(一)共同讨论,确定好的预习方法
如果预习内容单调、简单,模式固定化,时间长了,学生觉得没啥新鲜感了,便忽略不做了,或者流于形式了。虽说孩子们的预习习惯没养成,但他们很机灵,特别是有些学生有较好的预习方法,稍加引导,他们就会想出许多好的预习措施。在讨论中,他们献计献策:有的说语文预习应该首先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大概内容;有的说可以抓住较难的或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去理解;有的说画出好词好句;还有的同学说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内容;甚至有同学说结合课后思考题深入思考,还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在讨论、比较中,确定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二)加强督促,推动预习落到实处
掌握了预习方法,但还要扎扎实实进行才会有效,应将学生口头总结的内容留下痕迹,也便于学生有目的地预习、交流、分享。为此,我们采用课前预习本记录预习内容,学生的预习计划、预习内容一目了然,更方便督促。如果学生预习不能得到有效指导,那学习起来可费劲了。可能大多数老师的预习要求也停留在读文、字词等方面,而且在课堂上检查也是这些内容,不能给学生新鲜之感,让他们觉得眼前一亮。常常是急于授课,而将预习检查一带而过。这样的检查,不能调动学生下次预习的积极性,而且同学之间有好的预习方法,更多的发现等等都不能及时交流、分享。采用预习记录本后,小组推选组长或轮流担任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评出预习有方、预习有效的同学,既是监督,又起到激励作用,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前预习中去。同时,预习本也能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便于有效地教学。
三、抓好交流,促进预习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发进一步行动的热情。如果学生预习后,教师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就无法激发学生持续自学的热情。常常出现忽视学生预习情况的现象即无论学生预习与否,课堂上教师一样从字词入手,甚至重复教学,让预习的学生觉得没有成就感,导致学生不能持续进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落在空处。分析了预习不能落到实处的原因,我也在积极寻找对策。为了让学生将预习落到实处,一定要抓好课堂预习交流。为此,可以充分利用课前预习本记录预习情况:按照讨论的方法进行——抄写字词、积累优美的句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记录搜集的相关资料等等,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给每个同学发言的机会。魏书生老师说得好,“每一个人都是广阔的世界。”在小组内,既可以互相学习,又可以互相激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一来,改变以往的统一教、统一学的模式,也避免少数同学说,其他同学看的低效局面,形成互学互动的自主学习气氛。抓好交流,让学生互学,真正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理解的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避免语文学习的高耗低效,促进学生不断地自学、提前学。
四、提供机会,展示成果
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每个人都期望得到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后,可以推荐有创意、有方法、有趣的预习方案,说说让人难忘的经历与收获,介绍他们喜欢的内容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登台介绍。方式方法也要多变,可以读,可以表演,可以谈收获……让学生在展示中分享成果,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胆量,磨炼自己的意志。假如预习同学没有展示的机会,不但预习积极性降低,效果也不会越来越好。只有学生亲身感受到预习带来的好处,才能做得一次比一次好。
圣陶先生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让预习落到实处,可以较好地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学最终目标: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把课前预习落到实处,不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可以节省更多时间拓展学习,更重要的是让知识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静气,以便达到低耗高效,自主乐学的学习语文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