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食品很安全?

来源 :饮食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ola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半个世纪是食品行业的大跃进年代,先是食物匮乏、物以稀为贵,然后是工业化生产的高大上,还记得那些年我们憧憬过的麦乳精吗?再到今天的物质极大丰富,精加工食物无处不在唾手可得,我们突然又怀念起传统的外婆家传的妈妈手作的。越来越多的烹饪达人热衷于自制食品,从传统的泡菜、豆腐、药酒,到西式的酸奶、糕点、饼干,再到时下流行的水果酵素、葡萄酒、土法榨油,一波又一波“DIY热”引领着自制食品爱好者们走在时尚的道路上,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下,自制食品,果真安全吗?
  冰冷的现实往往与美好的理想背道而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曾发布过一项研究数据,在食物中毒病因分析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摄入被致病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居首位,其中相当一部分案例,源自自制食品。
  


  水果酵素的梦幻神话
  减肥、养颜、排毒,是女人就无法抵挡。假如以上目标不必过分努力就能实现,只要喝点自制汤水,那么这梦幻的神话必定会招揽来大批拥趸。
  “水果酵素”的炮制非常简单:将水果洗净切成块,混合一定比例的糖和水,装进洗净的容器内,封好口,在阴凉地方放上一两个月,得到酸甜的液体。喝了它,包变仙女!
  对酵素的辟谣如下:日本和我国台湾传过来貌似非常高端时尚的“酵素”,我国内地一早就有,芳名“酶”。酶是大多数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各种酶的缺乏往往都会带来或大或小的毛病。酶是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其活性存在的基础是蛋白质的完整结构。然而,通常情况下蛋白质吃到肚子里,经过胃液的酸性环境,然后是胃肠消化酶的侵袭,早就粉身碎骨化成小残片,即便万幸能得以保全,想要发挥作用还得千辛万苦绕过肠屏障,并能碰巧被直接吸收进入血液,这个概率,以目前的科学发现,仍然无穷小近于零。
  就算上述小概率事件果然实现,某幸运酶真的进入血液,果真能发挥功效,它是该在哪条线上拼命工作,是该负责美容呢?瘦身呢?还是排毒?
  酵素起源于日本,始于上世纪,迄今已有八十余年,风靡台湾省也有些日子了,没听说有哪位“酵素制造”的“女神”啊。
  仅仅是一个平常简单的发酵:额外添加的糖和水果中原本含有的糖,共同喂养着自身携带的细菌,而水果中其他营养成分是这些细菌的养料,于是细菌长大、工作,回报就是糖被转化成酒、乳酸、醋酸等,并产生各种各样的酶。
  这种发酵随处可见,原料不同,细菌的菌种与工作方式不同,最终产物也就不一样:泡了黄瓜辣椒得到泡菜,泡了煮熟大豆得到酱油,泡了高粱大米得到白酒,这个泡了水果,美其名“水果酵素”。可见,指望这些寻常物质有什么神奇功能,几乎是臆想。
  那么,水果酵素总不会有害吧?
  首先,水果切开泡水,维生素C等营养素难免有损失,有研究指出,维生素C在发酵一周后含量可下降到初始值的1/10。制作时加入大量的糖,会破坏水果本来很好的低热量营养结构。酵母菌和乳酸菌对纤维素的植物组织分解能力有限,如果光喝“水果酵素”而放弃水果块,那么能对健康起到一定好处的纤维素类物质也无法被人体摄入。可见,“酵素”吃法是对水果优点最大的摧毁和浪费,当真不如直接吃新鲜水果。
  其次,谁来甄别发酵菌种?水果表面的微生物组成复杂多样,发酵需要的酵母菌或乳酸菌固然威猛,其他可致病微生物也蠢蠢欲动,一旦杂菌们造反起义“占山为王”,比如霉菌,多种青霉、曲霉菌会产生展青霉素,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神经毒性、胚胎毒性和一定致癌性,多么可怕。
  亚硝酸盐也是不容小觑的可疑副产品,在乳酸菌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浓度峰值在1周左右时达到顶峰,而一周左右正是网上一些“水果酵素”推荐的饮用时间。敢问,美女们是专门冲“亚硝酸盐”去的吗?
  水果含有大量果胶,而果胶经过微生物发酵的一大产物就是甲醇。甲醇是已确定必须严格控制的有毒成分。乳酸发酵过程中还会产生丁酸——标志性“腥臭味”的来源。所以,除非很欣赏那种酸甜爽味,完全没必要捏着鼻子冒着风险拼着命去喝泡水果水,大可对“水果酵素”说再也不见。
  自酿葡萄酒的美好梦话
  据说葡萄酒活血养颜软化血管,据说市面上便宜的葡萄酒大都是勾兑的,据说真正的好葡萄酒价格不菲,种种因由,促成了民间自制葡萄酒热潮。
  问题是,自己酿的酒安全可靠吗?事实胜于雄辩。重庆一男士在喝了媳妇自酿的葡萄酒后上吐下泻,被送到医院救治,全国各地零星可见喝自酿葡萄酒不适的报道。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雷胄熙、肖凤霞曾对自酿葡萄酒与市售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0个自酿葡萄酒中有2个甲醇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而市售3个葡萄酒甲醇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且含量远低于10个自酿葡萄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的秦义博士认为,自酿葡萄酒,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甲醇超标。甲醇有强毒性,一些“假白酒”之所以造成受害人失明、死亡,多是因为酒中掺杂了甲醇。葡萄中含有果胶,果胶在果胶酶的作用下就会产生甲醇,温度过高则会加剧甲醇的产生。国家标准要求红葡萄酒中甲醇含量不超过400mg/L,白葡萄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250mg/L。去甲醇在工业酿酒中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工艺,但私人酿酒普遍不具备这种工艺,也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和标准。
  有效成分含量不足。市面上出售的食用葡萄往往并不适宜用来酿酒,因为食用葡萄的单宁含量比较少,而单宁是葡萄酒中的重要物质。“七分种植,三分工艺”,葡萄的质量直接决定葡萄酒的质量,行业内普遍认为南北纬30°~50°最适合栽种酿酒葡萄。红葡萄酒是由红色品种的酿酒葡萄酿制,白葡萄酒主要是由白色的酿酒葡萄酿制。红葡萄酒是皮肉一起发酵,酒的颜色呈现葡萄皮的颜色,而白葡萄酒则是将果肉和果皮分离,只用果肉进行酿造。由于葡萄的营养价值在其果皮上,所以白葡萄酒的营养价值不及红葡萄酒。自酿的葡萄酒发酵不充分,还有二氧化碳产生,糖含量较高,喝起来有碳酸饮料的感觉,按专业要求,这样的酒只能称为甜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用它活血养颜,几乎是望梅止渴。   清洗不到位增加酿造风险。工业上酿造葡萄酒不洗,但后期会加入澄清剂进行处理。家庭酿造没有澄清技术,都是将葡萄略微冲洗晾干,很难做到完全杜绝残留水分,增加了酿造风险。按照葡萄酒国家标准的要求,即使只有一滴水进入到酒中,酿造出来的葡萄酒也不能称为葡萄酒。
  杂菌污染导致有害有毒物质积累。葡萄果实中大量的葡萄糖不仅为酵母提供营养,同时也是其他杂菌的乐土。工业化生产通过多种手段对杂菌进行抑制。自酿葡萄酒较少对容器或者葡萄汁本身进行消毒,杂菌容易残留。另外,相比工业生产中使用的酿酒酵母,家庭酿酒所使用的酵母品种不一定能耐受较高浓度的酒精,最终得到的葡萄酒酒精度也可能不够高,不足以抑制杂菌生长,这也增加了成品酒变质的风险。
  家庭自酿葡萄酒,目前最通行的预防杂菌污染的方法就是密封,然而葡萄酒在酿造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中途必须打开容器进行放气处理,这也会导致杂菌进入到葡萄汁里面,增加安全风险。
  而且,自酿葡萄酒喝到最后酒就会变酸,就是因为储存不当,产生醋酸菌这种微生物,污染了葡萄酒。对于这种已经变酸的葡萄酒,建议不要再饮用了。
  土法榨油的传统旧话
  自给自足,一直是传统农业的美好景象,《舌尖上的中国2》宣扬的地道美食,徽州古法榨油那节,更煽动起国人对土法榨油的追捧。土法榨油的营养与安全,是否真的像看上去那么美好?
  据国家食药监总局2014年食用油专项检查通报,总局抽检食用植物油8806批次,不合格样品201批次,不合格检出率为2.3%;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抽检食用植物油16271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362批次,不合格检出率为2.2%。问题主要是苯并芘、酸值、黄曲霉素B1、过氧化值、极性组分、溶剂残留量等。其中苯并芘是国际癌症研究组织评定的1级致癌物,黄曲霉素B1,被认为是诱发肝癌能力最强的物质之一。
  这些坏蛋,是怎么进入到食用油里来的呢?食用油中的苯并芘来源有二:一是原料在储藏、运输过程中被苯并芘污染。如一些地区榨油原料被放置于路边或干燥路面,汽车尾气以及路面沥青中的苯并芘就可转移到原料之上。另一个主要原因来源于榨油工艺配制不当。在烘炒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导致原料焦化,也会导致含量上升。黄曲霉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我国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易于滋生,还特别易于污染油料作物,如大豆、花生、菜籽等,食用油中黄曲霉素B1主要就是受污染原料带入。
  正规企业,原料选择、加工工艺和后期处理等环节有较为规范和成熟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所受到的多方面监管也保证了产品能最大限度符合国家标准。退一步来说,即使出现不合格产品,也能做到有效追溯和处理。
  土法榨油生产工艺落后,监管基本缺席。加工者往往选择价格较低的陈放原料,增加了污染和霉变风险,加工则根据经验进行,缺乏规范化操作流程。更为重要的是,土法榨油缺乏正规食用油生产中的过滤、除臭、脱酸等精炼程序,混有较多杂质。虽然这些杂质带来了土法榨油所谓“香”的感觉,代价却是增加了有害物摄入的风险。此外,土法榨油加工点常常是临时性的,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追责。
  2014年“315”前夕,媒体曾经曝光土法榨油市场黄曲霉素严重超标的乱象,将近一年后,广东省部分地市又一次随机抽检发现,小作坊土法压榨花生油黄曲霉素依然普遍超标,最严重的超标达28.8倍。
  当然,“土法榨油”也并非一无是处,植物油中有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成分,比如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等,在“土法榨油”中得以保留,而在精炼中会被去除一部分。从营养的角度说,“土法榨油”比起精炼油又有一定优势。但是,这些营养成分完全可以通过别的食物轻易得到,实在不必冒这么大的风险。毕竟,对于食物,我们要牢记应当追求的三层境界“保证安全,考虑营养,追求口感”。
  责任编辑/邹佳璇
其他文献
你会认“新”土豆吗?  每年五六月份,都是新鲜蔬菜上市的时候,其中就包括新土豆,新土豆与陈土豆应该如何区分呢?小编告诉你诀窍。  搓:新土豆表皮轻轻搓一下就会掉,“翻新”土豆表皮不容易搓掉。  看:新土豆会带有泥土和斑点,“翻新”土豆看起来很干净。新土豆芽孔较浅,陈土豆芽孔都比较深。  按:新土豆含水量比较大,指甲按进去的部分有明显的汁液渗出,肉质也很坚硬。陈土豆不仅水分不多,而且肉质有胶皮感。 
期刊
从水里摄入的“营养成分”  微乎其微  不管是超市里的瓶装纯净水,还是小区里的净水设备,大家对“纯净水”都不陌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指一种不含杂质的水(H2O);而从水处理工艺上来说,它是经过初滤、反渗透膜等深度处理后的水,纯度非常高,纯化得好的纯净水,已经相当于二级蒸馏水了。  不过,正因为它太“纯”了,所以也招来一些健康方面的争议。毕竟,相对于自来水,纯净水在处理过程中丢弃的“杂质”既有泥沙、
期刊
今年6月30日晚上,浙江温州乐清市大荆镇智仁社区大井头文化礼堂内十分热闹,村里正在为刚评选出的5名好媳妇颁发“杨奶奶道德风尚奖”。不仅台上拿到奖状的5名好媳妇十分开心,台下坐着的杨奶奶更是乐开了花。  说起杨奶奶,大井头村的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杨奶奶名叫杨三妹,今年100岁,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也是村里口碑最好的老人。    “杨奶奶本身就是村民的好榜样!”在村主任、大井头文化礼堂总干事牟同贵看
期刊
炒物极致口感秘诀  炒鸡蛋: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少量温水搅拌均匀,炒制时滴入少许酒,这样炒出的鸡蛋更加蓬松、鲜嫩、可口。  炒鲜虾:炒鲜虾之前,可用浸泡过桂皮的沸水冲烫一下,这样能够激发出虾的鲜味。  炒猪肝:可用点儿白醋将猪肝腌渍一下,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炒熟的猪肝口感格外好。  如何挑选大闸蟹  一看蟹壳:壳背呈黑绿色,带有亮光,则肉厚壮实;壳背呈黄色的,大多较瘦弱。  二看肚脐:肚脐凸出来的,
期刊
(3)调节血糖  粗粮或全谷物类食物餐后血糖变化小于精制的米面,血糖指数较低,可延缓糖的吸收,有助于改善糖耐量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许多国家糖尿病协会、营养师协会都推荐糖尿病患者采用高纤维低血糖指数的粗粮搭配控制血糖和体重。  (4)防治心血管疾病  粗粮中含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汁的排泄,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同时富含植物化学物如木酚素
期刊
白灼金针菇    金针菇是凉拌菜和火锅的上好食材,不仅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还是较好的保健食品。金针菇中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尤其丰富,其含有的朴菇素能够增强肌体对癌细胞的抗御能力,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  用料:  金针菇250克,小米椒3个,小葱1根,盐2克,生抽15克,白糖8克,食用油适量。  做法:  1.金针菇去根,用水浸泡冲洗净;小葱洗净,切末儿;小米椒洗净,去蒂,切成圈。  2.碗中倒入生抽
期刊
用料:  嫩豆腐1块,血豆腐1块,香菜1根,料酒1汤匙,高汤1碗,白胡椒1茶匙,水淀粉1汤匙,葱、姜、蒜末儿适量,盐适量。  做法:  1.嫩豆腐和血豆腐切块,嫩豆腐用开水焯烫后过冷水沥干;水中放入血豆腐和料酒烧开,血豆腐过冷水沥干。  2.锅中放油,小火将葱、姜、蒜末儿炒出香味。倒入两种豆腐,晃锅,使豆腐均匀沾上油。  3.倒入高汤没过豆腐2/3,放盐、胡椒粉,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烧3~5分钟。  
期刊
鳑鲏鱼,长不过寸半,体形扁平而小巧,活像一尾尾微缩版的鳊鱼,是早年江南水乡极为普通的一种野生小鱼。天气晴好的时候,在近岸处绿隐隐的水草丛中,常可看到成群的鳑鲏鱼追逐嬉戏。它们忽地游聚在明水处,嘈嘈切切;忽地又似小孩家躲猫猫,顷刻四散,只留一两条兀自在那里独语。  作为水中的草根阶层,鳑鲏鱼是很单纯的,尤其是它们对大米的喜爱,颇有点类似于无瑕少女遇到了心仪的爱人,往往不顾凶险,不计后果。因此,毫无心
期刊
甜味剂——致癌    阿斯巴甜会致癌吗?NO  人工甜味剂是否致癌是个老调重弹的问题。据报道,多个权威机构都曾为阿斯巴甜开出安全证书,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国际食品添加剂委员会等权威机构都认为,阿斯巴甜在推荐剂量内使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也没有发现对人体有危害或者致癌的案例。  手指血糖——糖尿病  能用手指血糖诊断糖尿病吗?NO  很多家庭有便携式血糖
期刊
光量子是世界最新六大先进技术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类临床医学就发现其对治疗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最初的方法是把血液抽出体外,用光量子作辐照(也叫光滤血),效果非常好。当时医疗界很兴奋,认为是找到了治疗高血脂症的最好方法。但经大量临床后发现,虽然血液净化了,但易造成血源性感染,后被淘汰。后来又相继发明血管内和血管外光量子照射,但都因内穿刺易造成血管局部灼伤和外照射量子光波过长,易伤害肌体而相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