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温存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自一人,我踏入了这个陌生的城市,陪在我身边的,只有灰灰的天空。寂寞,油然而生,寒冷,随之而来。看着空空的四壁,孤独感,不由自主的侵占了我的心,忽然觉得自己的世界,只剩下了灰白与黑暗。
  我决定还是出去走走,伴着细细的雨丝,我穿行于一条又一条街巷,身边偶尔走过神色匆匆的行人,脚下偶尔踩到几片枯黄的落叶。路过一家糖果屋,橱窗里一颗颗穿着美丽外衣的糖果吸引了我的视线。我推门入内,顿时觉得一股香气包围了我的全身,我低头凝视着这些小家伙们,有的身穿小红袄在甜甜的微笑着,有的如白雪公主般纯洁安宁,有的则像睡美人一般冷艳不可触碰,她们热热闹闹的挤在一起,开心的等待着自己的主人。
  我想起自己家中抽屉里永远不缺的糖果,那平时最不以为然的东西,是亲人对自己满满的关怀与问候啊!而现在呢?只有孤身一人,想着在家时的种种温暖,眼睛开始慢慢的湿润了。突然耳边传来一声轻语:“您好,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抬眼一看,是服务员那热情的笑脸,再看看那些糖果,仿佛也都在向我笑着,我的心头一热,决定把她们带回我的小窝,让她们和我作伴。
  把她们捧在手心里,我慢慢地往回走着,看着热热闹闹的糖果一家人,嘴边似乎涌出一阵阵甘甜,心突然不再寒冷,脚步也慢慢变得轻快起来,街灯,似乎也比之前明亮了许多。回到住处,拆开那一颗颗糖果,放进嘴里细细品味,顿时觉得浓浓的香甜沁入了我的心田,从来没有觉得糖果的滋味竟如此的美好,那颗颗糖果似乎都有了生命,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小精灵,她们带我来到了属于她们的世界,闻着甜甜的香气,跟随着她们舞着、笑着、闹着,心情,一下子变得舒畅起来。我拿起桌上的糖纸,把它们变成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原本灰暗的墙上有了它们,顿时变得如同花园一般生机勃勃,墙上那盏灯,如同太阳一样照亮了这花园,也照亮了我的心。
  我开心地笑了,女孩子好像都喜欢在伤心难过的时候,吃上一点甜食,这甘甜,这香气,如同魔咒般好像可以让我们恢复好心情。其实在生活让你感到苦闷的时候,用心地去看一看,寻一寻,你就会发现,原来友好总在我们身边,原来希望永远在向我们招手,原来幸福,需要自己去找寻!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颗颗糖果带给我的温存,我将铭记于心。
其他文献
“心情”是什么?词典上的解释是:内心的感情状态。我们成天把心情挂在嘴边,却似乎又不知道何为心情。身为现代人,我们的心情就像高速公路上来往的车辆一样瞬息万变:领导的一次表扬、同事的一句赞美、朋友的一声祝福都可以把心情熨贴得如同阳春。而意外失误、偶尔受挫、突发小疾、塞车阻路、等人盼信以及无辜的委屈甚至擦肩而过的一句戏言,都可以使心情像船桨打水,一下子坏到底。  不管你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不管你是腰
期刊
排队,在中国是最常见的现象了。在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买块豆腐、肥皂也要排队的。甚至有做父亲的为待出嫁的女儿排队买高脚痰盂,因为排了太长时间,而且那队可不是太太平平排到跟前的,而是要拿出点力气推搡的,所以父亲便不甘心只买一个痰盂,就一气买了5 个,一个个摞成塔一样端回来再东家西家的问谁要一个。可邻家的女儿要么早就当妈了,要么还在门口跳橡皮筋。那一口气买了5个痰盂的父亲就只好听老婆数落来数落去。 
期刊
大凡读书人,都想读好书、长见识、增才干、添智慧。可不同的人读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读书像豆腐包,漏了精华,留下的是豆腐渣;也有的人读书像漏斗,进去了又漏出去,学习只是一个过程,没有结果;有的人读书像储存,记在了大脑里,可不知怎么用;还有一种人可谓用心良苦,求知如沙里淘金,苦苦读书寻找知识,可得到后却束之高阁不知运用……凡此种种,都是读死书,最终,读书死。  下厨做菜,将肉、蛋、菜适当组合,经过
期刊
不是所有的酒,你都能品出它的滋味来的。  官场的公宴,商家的应酬,冠盖如云,高朋满座。纵是仙醪之饮,却因与宴者心存功利,意在逢迎,美味佳肴大多白白填了酒囊饭袋。  能喝出滋味的,只有闲酒。  闲酒通常需闲人来喝。“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都是闲着没事,才向酒中讨醉,既免生闲气,又有良多趣味。  忙人只要有份闲心,也不妨喝点闲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期刊
说到汉语的“女红”,是英语一个sew(缝纫)所无法表达的。sew只是一个动词,而女红要从一个十分感性的层面来体会。  女红的红,没有玫瑰浪漫,也不及牡丹华丽,却如子规啼血,是针尖刺破指尖的殷红的血,一点一滴,潋艳而成。这样的红,非但不是超世脱俗,而且十分世俗,更需人间烟火的供奉。  千年百年,女红是开不败的花朵。在时光隧道捡起一只前世遗落的绣花荷包,拨开那岁月的尘埃,你会听得到隐藏其内很深很深的一
期刊
普洱,地名、茶名,或者说是名茶。因为普洱火了,所以很多人就跟着火了,原本不太景气的茶叶产业突然鸭子变天鹅,一些没有核实的传说也出来了:一说是有一个茶叶企业破产时没有钱安置职工,只有一仓库普洱,就给职工分茶叶。很多人不要,就把茶叶扔垃圾堆了。后来有港台人士前来收购,所有存茶的职工就都成了50万富翁,原来扔茶的那些人肠子都悔青了。有人要追究事情的真实性,没人能说出来。一般道听途说的东西都这样,没名没姓
期刊
初秋的一天,我驱车来到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在市中心一座仿古式建筑的大门上方,由中国前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所题“郑板桥纪念馆”几个大字,历历在目。纪念馆不大的天井内有郑板桥塑像(见图),还有水池、喷泉、花卉等,显得特别雅观。  郑板桥生平事迹展览分为:读书教馆、卖画仕游、作吏山东、罢官归里、艺术成就等几大部分,每个大部分内又分几个小部分,介绍得十分详细。以前我只知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以画
期刊
我喜欢过冬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老公在家里做了一大钵子猪肉虾米酱。每当老公要做酱时,他就起得很早,到菜场上去买上半斤海虾米,再称上一斤绞肉,配上红尖椒、黑芝麻和大蒜。别小看这普通的酱,其实成本不低,最主要是花功夫。老公熬酱心细,手也巧。如果稍不留神,火旺了一点,整个酱都会熬焦,那就前功尽弃了。  我们家吃饭时,老公总是用一个小的玻璃碟盛着酱端上来。有时老公忘记上酱了,女儿就直叫:“老妈把酱端上来吃。
期刊
前几天与老母亲一同看电视,当《动物世界》中播到猎狗妈妈回哺给小猎狗的场景时,老母亲又絮絮叨叨地给我讲起了小时候她常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在我们老家浙江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户村民,男人早逝,寡母含辛茹苦将唯一的儿子养大,并帮他娶了媳妇。但这个不孝子有一个恶习,常常会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对母亲非打即骂。在田里干活母亲饭送晚了些要打骂,在家里母亲饭烧硬了些也要打骂,而善良的母亲却总是逆来顺
期刊
在我眼里只有最贴近于生活,且不加修饰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美味,比如宜昌的虾球和卤鹅颈、白帝城的水煮鱼、陕西的泡馍、昆明的过桥米线,然而在众多的美食中最令我痴迷的莫过于重庆老百姓最为熟知的食品——面条,重庆人管它叫小面。  面条本来是北方人的日常食品,火辣而机智的重庆人善于改良与包容。再加上重庆山多雾重,饮食偏于麻辣,不管什么菜品似乎都离不开花椒与辣椒,少了这两样东西便食之无味,寡淡如水,于是面条到了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