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组织和合理安排,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的同步增长,从而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教学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交互影响的过程,是师生互长、共同进步的过程。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数学知识的学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未来社会接班人的创造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教师就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从多方面进行。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呢?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因为学生会观察,才能有创新的行动和能力。怎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如教学解方程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解方程:x2-5x+6=0,x2-7x+12=0,让学生计算各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时进行观察,诱导学生发现其与方程系数a, b, c之间的关系。运用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教学几何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块三角形余料ABC的边BC=120 mm,高AD=80mm。如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此题的特点是在一般三角形中,通过图形性质,利用边长(a)与该边上的高(h)这两个数据得解。但在解完此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师生共同编出四道题,有效地激活了课堂。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想象要建立在学生扎实的基础学习上。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时候,提供埃及金字塔的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想象活动。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科学研究表明:思维的灵敏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构成思维品质的五大要素,其核心是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作为最重要的方面来抓。教师要对课本、教材等深入钻研,开发有价值的教育素材,教学中通过精心谋划、设计、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开展。如在教学"函数的概念"时,先引入时间与日平均气温,时间与自己的身高的例子,先让学生讨论各个量,及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抽象过渡到函数的概念,再概括出函数的本质属性,并给出定义,以及给出肯定与否定的例证。又如在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给出该日某股市行情让学生观察,后进行抽象概括,得出其增减函数的本质属性。在使学生完善对函数整个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概念结构系统,以达到学生对数学知识及体系深刻的认识。此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成正比。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诱导学生分析归纳、合情推理、发散性地思维及延伸探究,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等,就能为学生创造的各种学习平台,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与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实现思维能力的拓展。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传统的教育模式,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最核心的人的因素,注重的是知识传授和程式化教学,忽视对学生好奇心的刺激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也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坚信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可以培养发展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其次要在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学习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机制。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多地用到对科学知识的追求与新事物探索中去。第三是要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创造性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作者简介:顾卫明(1973.3--)男,江苏兴化人,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教学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交互影响的过程,是师生互长、共同进步的过程。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数学知识的学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未来社会接班人的创造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教师就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从多方面进行。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呢?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因为学生会观察,才能有创新的行动和能力。怎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如教学解方程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解方程:x2-5x+6=0,x2-7x+12=0,让学生计算各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时进行观察,诱导学生发现其与方程系数a, b, c之间的关系。运用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教学几何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块三角形余料ABC的边BC=120 mm,高AD=80mm。如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此题的特点是在一般三角形中,通过图形性质,利用边长(a)与该边上的高(h)这两个数据得解。但在解完此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师生共同编出四道题,有效地激活了课堂。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想象要建立在学生扎实的基础学习上。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时候,提供埃及金字塔的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想象活动。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科学研究表明:思维的灵敏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构成思维品质的五大要素,其核心是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作为最重要的方面来抓。教师要对课本、教材等深入钻研,开发有价值的教育素材,教学中通过精心谋划、设计、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开展。如在教学"函数的概念"时,先引入时间与日平均气温,时间与自己的身高的例子,先让学生讨论各个量,及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抽象过渡到函数的概念,再概括出函数的本质属性,并给出定义,以及给出肯定与否定的例证。又如在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给出该日某股市行情让学生观察,后进行抽象概括,得出其增减函数的本质属性。在使学生完善对函数整个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概念结构系统,以达到学生对数学知识及体系深刻的认识。此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成正比。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诱导学生分析归纳、合情推理、发散性地思维及延伸探究,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等,就能为学生创造的各种学习平台,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与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实现思维能力的拓展。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传统的教育模式,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最核心的人的因素,注重的是知识传授和程式化教学,忽视对学生好奇心的刺激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也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坚信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可以培养发展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其次要在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学习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机制。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多地用到对科学知识的追求与新事物探索中去。第三是要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创造性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作者简介:顾卫明(1973.3--)男,江苏兴化人,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