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阅读支架 学好经典童话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1986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使学生在阅读童话时乐意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分享阅读的快乐呢?文章通过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巧妙搭建阅读支架,教学生有分享、有方法、有思考地学习童话,使阅读与表达相辅相成。
  关键词:经典童话;搭建支架 ;独特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0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029-02
  一、巧借课文插图,厘清文章脉络
  课前自学,插图是重要支架,可辅助学生理解文字;课中导学,可巧用插图,突破重难点,连续性的插图对抓主要情节和关键细节起辅助作用,结合对话和插图进行想象理解,也就抓住了本文的重难点了;课后拓学,插图仍是内化所学、拓展想象的凭借。
  例如,《小猴子下山》一课中五幅插图与故事内容对应,有助于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因此以“图画”为脚手架,搭建语言实践运用的平台,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在“课中导学”环节,笔者首先让学生初读故事,整体感知。在阅读故事以后,学生可以对故事内容有一个大概认识。接着从扶到放,让学生学讲故事。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对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教学。(出示第一自然段插图)①注重故事主人公也就是小猴子的表现,请学生演一演。②鼓励学生以自己认为的小猴子此时的感情进行故事的朗读。③要求学生看图说话,准确表达每一幅图画想要传达的意思: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怎么做?
  (2)按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依据构段反复的特点,教师在仔细讲解了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故事的学习顺序和流程有了一个大体了解,在接下来的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转移教学重点,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
  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笔者适时抛出问题:为什么小猴子做了那么多事情,最后什么也沒有带回家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清楚认识故事的内容,并且能够在提取、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回答:小猴子最后什么也没有成功带回家,是因为三心二意,做事没有目标。
  笔者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是啊,就是因为小猴子在做事的时候不能做到一心一意,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所以最后空手而归。我们也可以看到,小猴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它到底会不会改正呢?这就要看新的一天小猴子干了什么了。四人小组合作讲一讲。”
  低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正因如此,童话故事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故事主人公拟人化。课文插图,为学生拓展想象提供了空间,因此对学生来说,续编“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的学生对直观形象的物体更加敏感,因此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也需要一些相关图片或者视频的辅助。于是教完课文后,笔者相继出示五幅插图,让学生合作串讲故事。将五幅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讲整个故事提供了依据。正所谓一图一事物,一图一意境,一图一段落,学生读懂了图画,也就理解了故事内容。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了组织语言、整合内容、自信表达的平台。而“故事之星”的评选,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口头表达能力在阅读课中得到提升。
  二、运用趣味配音,丰富人物情节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外向,抽象思维还没有发育完善。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特点,在讲述故事内容时,可以配上一些图片和合适的背景音乐,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笔者设计了“给动画趣配音”活动,将视频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快速入境。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播放《小壁虎借尾巴》的一个片段,但是老师的这个动画片片段少了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声音,那么大家可以扮演小壁虎以及故事中的其他角色来加上声音吗?同时出示配音要求:①台词关,即准确说出每一个角色的台词,要求流畅准确。②心情关。每一句话都要有不同的感情,要换位思考、真正投入。
  童话故事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想象情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所以在接下来的“研读文本,美读课文”这一环节,笔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将“读”进行到底。一会儿让学生变身为童话故事中的小壁虎,与小鱼、老牛、燕子对话,一会儿又扮演小鱼、老牛、燕子,体会角色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
  (1)体会小壁虎的心情,读好请求语气。一读:在齐读小壁虎说的话后,笔者引发学生思考:小壁虎的台词很简单,可是小壁虎说这几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也这么简单吗?你觉得这三次请求都一样吗? 出示文本补白练习:看见小鱼,小壁虎( )地说;看见老牛,小壁虎( )地说;看见燕子,小壁虎( )地说……让学生变身童话故事中的小壁虎,把“我”化在故事里。二读:尽管借尾巴的心情很迫切,但小壁虎还是很有礼貌,你从哪里看出来?谁能也有礼貌地说一说?三读:情境导读。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壁虎想借尾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看见小鱼,小壁虎高兴地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然而他的愿望落空了;看见老牛,小壁虎激动地说:“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他的要求又被拒绝了;这时看到燕子,小壁虎着急地说:“燕子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2)从不同动物角度出发,准确把握情感。情境导读:看到小壁虎没了尾巴,如果你是小鱼,会有什么感受,把你认为可以准确表达小鱼心情的词语填进去,并试着朗读。小鱼( )地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那么要是把小鱼换成老牛呢?燕子呢?……角色扮演读:四大组各自带上本组所代表的动物头饰,分角色朗读。低年级学生都比较爱热闹,在课堂上扮演故事角色,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进行能力拓展,创编故事:想一想,小壁虎可能还会找谁借尾巴?仿照课文中的句式想象说话。最后,教师旁白,指名学生轮流当配音演员,其余学生当评委,师生合作,完成配音。   在入情入境、有趣有味的角色体验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对课文情景的真实感受。
  三、分阶训练语言,升级表达能力
  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循序渐进地培养出来的,实践要有坡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图画或具体的形象,文中的示意图以及一些重点的词语等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
  例如:《蜘蛛开店》一课,故事支架是关键内容的网状示意图:
  若仅仅局限在故事支架上,学生讲的故事很可能只有“筋骨”,而无“血肉”。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以故事擂台赛的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先前讲故事的经验,以优化学生的表达效果。这节课笔者就以比赛的形式层层推进,由以下三个板块展开教学:
  (一)初赛——理脉络
  出示填空式示意图,包含三个小问题:开了什么店?顾客有谁?结果怎样?首先默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笔圈出答案,并将找到的答案依次填入示意图。接着根据示意图,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达到要求的奖励三颗星。
  (二)复赛——品感受
  借助示意图,想象画面,带上感受,把故事讲生动,达到要求的奖励四颗星。
  (1)感受蜘蛛心理的简单。①想法简单:蜘蛛每一次开店都是怎么想的?每一次想法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为什么蜘蛛会觉得简单呢?②招牌简单。
  (2)感受过程的不简单。①顾客不简单。品读文中相关语句,感受顾客的特点。②开店过程不简单。
  想象画面,感受“一整天”“一个星期”的辛苦。
  天刚亮,蜘蛛 ,它心想:
  中午,蜘蛛 ,它心想:
  晚上,蜘蛛 ,它心想:
  第二天,第三天……
  (3)小组根据四星级要求讲故事,推选代表参加复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围绕示意图,提炼出三个相似情节的关键词句,使只有骨架的网状示意图变得充实、丰满。在这个过程中,先训练学生提取文本中比较明显的信息的能力,再让其整理、串联、记忆相关信息,实现完整、清楚的表达。
  (三)挑战赛——展想象
  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让内容更精彩!达到要求的奖励五颗星。
  师:蜘蛛见到四十二只脚的蜈蚣,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蜘蛛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它的店到底有没有开成功?启发学生展开大胆地想象,续编《蜘蛛开店》。
  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努力 “跳一跳”就可摘到知识的果实,又提供了观摩和学习的平台。在表现欲的驱动下,在一次次的擂台挑战中,学生的故事越讲越顺畅,越讲越丰富,使复述从文本走向生活,从模仿走向创造。
  讲故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个故事的诞生,是思维到表达的过程。故事支架的搭建,使故事从不完整到完整,从简单到有趣,辅助学生顺利完成摄入到输出这一转换过程。这种输出式的“讲故事”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效果。因为有“脚手架”的辅助,学生在言语转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讲故事”的多种方法,并将这些经验慢慢地融入实践,转化为更强的叙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 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上当上当,本埠阎瑞生谋毙妓女莲英一案系沪上最近惨无人道之事,大为一般人士注意,近有某游戏场编莲英劫一剧,遍登广告于初三初四二夜开演。余友是夜亦往一饱眼福,讵至京戏收锣,而所谓莲英劫新剧竟不出现。后即续演影戏,然喜观此剧者仍纷纷至该剧场,以致人山人海几无容足之地,闻因捕房干涉故不开演。观者莫不谓上当上当云。”  1920年9月18日,《申报》 第14版 《自由谈》 专栏中发出此新闻,提及当时上海有
今日的北京东街盔甲厂6号,即昔日的盔甲厂13号,是斯诺夫妇1935年10月至1937年11月的居住之处的遗址。  盔甲厂,不仅是著名的“—二·九”运动的策源地之一,也不仅是斯诺夫妇把毛泽东、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伟大革命事业介绍给欧美各国人民的地方,而且,还是他们和中国友人姚克、萧乾、杨刚等一起,让世界人民知道鲁迅的地方—— 在这里,他们完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运动—— 左翼作家文学作
公元前702年,也就是鲁桓公在位的第十年,齐国、卫国和郑国突然勾搭成奸,攻打鲁国。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比较富裕的郑国,原因还得上溯到四年以前。  话说四年前,有个少数民族政权,叫北戎的,突然攻打齐国,齐僖公二话不说,决定向各诸侯国求救:“不是我自己搞不定侵略者。但我们既然是‘北方华夏公约诸侯联盟组织’的一员,就应该互相协助,共同防御野蛮人,才能保证我们齐国即使碰到天灾人祸,也不会降低生活水平。
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卒于旧金山,而宋氏姐妹并没有出现在宋子文的葬礼上,她们失去了晚年最后一次相聚的机会。  对宋氏姐妹而言,时间没有冲淡她们昔日的恩怨,即使到了生命即将到达终点之时,她们依然没有跨过横亘在她们之间的政治鸿沟,这是一场为政治而牺牲亲情的悲剧,这场悲剧甚至还连累了宋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包括宋子文。革命战败,宋子文逃到美国当寓公  对于那些曾经为蒋介石集团誓死效力的人而言,1949
摘 要:问则生疑,问能启智。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互动的一个桥梁,而追问是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再次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深入研究,教师通常在与学生的问与答、问与思中把学生引向学习内容的关键处,肤浅的要追根,不对的要追错,正确的要追因,从而演绎精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追问;问题意识;数学课堂;思维  一、激发动因——在问题情境中追问  问题是学生思维与知识沟通的大门,好的数学问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日军战机轰炸位于上海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导致商务印书馆办公大楼、总厂房、机器设备以及出版物和东方图书馆收藏的几十万册中外图书 (其中不少是珍本和孤本) 全部化为灰烬。  在这场浩劫中,一些留存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印刷所的名家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剧本、文艺评论、随笔、访谈录和译稿等,也一并葬身火海。“一·二八”以后,这些作品命运多舛,有的重见天日;有的杳无声
因兴趣爱好得名的。陆游 《老学庵笔记》 中记载,范仲淹“喜弹琴,然平日止弹 《履霜》 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履霜”一词源自《周易》“坤”卦:“履霜坚冰至”,本意是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了,引申為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警戒自己看到当下的迹象而对未来有所警惕。范仲淹对 《履霜》 曲情有独钟,无疑可以反映出其性格的某些侧面。  因创作方式而得名的。贾岛作诗耽于苦吟,曾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
“人近而事古的,我记起了泰戈尔。他到中国来了,开坛讲演,人给他摆出一张琴,烧上一炉香,左有林长民,右有徐志摩,各个头戴印度帽。徐诗人开始绍介了:‘纛!叽哩咕噜,白云清风,银磐……当!’”这段话出自鲁迅先生的名文 《骂杀与捧杀》,原署名阿法,发表在1934年11月23日的 《中华日报》 上,此时徐志摩、林长民均已去世。  鲁迅与徐志摩素不睦,但他对林长民的不恭,出乎许多人预料。林长民是才女林徽因之父
陈炯明是北洋时期一位雄踞一方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在人们印象里,他是背叛孙中山的反动派,罪证就是1922年“六一六炮轰总统府”事件,逼得孙中山化装逃往上海。然而,实际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孙陈二人为何决裂?炮轰总统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广州百余平民究竟丧命于谁的火炮之下?将近百年前这迷雾重重的事件,我们努力以尊重历史的理性态度,拨开迷雾,展露它的真容。  陈炯明与孙中山因护法运
请有文章被选用的作者与本刊联系(电话、信函、电子邮件均可),我们将按有关规定奉寄稿酬。  欢迎读者为本刊推荐各类已公开发表的优秀文字,一经采用将支付推荐费。来稿一律不退,敬请自留底稿。  敬告著作权人:稿件凡经本刊使用,如无电子版、有声版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作作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网络合作媒体进行电子版信息网络傳播;本刊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