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重要的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时期,是人从童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期。本文通过分析初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引导初中生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问题; 起因; 策略
2012年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1年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情况专报》,本市有72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比2010年减少7人,其中自杀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全年自杀死亡学生1 3人,比2010年增加5人。自杀,无疑是一种极端心理问题的表现。近年,初中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本是花季少年,为何有如此多的问题?
一、学习压力越大,孩子自杀行为发生率越高
据报道,昆明市福海中学初二学生莫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心理负担过重而服毒自杀。据了解,莫某平时十分听话,是家里和学校公认的好孩子,连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对女儿期望值高,很少让她做家务,对她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对女儿的学习成绩则要求每次考试必须在班里排前3名。经过努力,莫某每次都满足了父母的期望。但是上学期期末考试她成绩不够理想,没有进入前3名。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曾责备过她,此后,莫某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还有过跳楼轻生的念头,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视。面对中考、父母的高期望值的恐惧,足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学校对孩子的严加管理使得孩子把大量的时间,甚至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孩子无暇去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孩子没有娱乐空间,就少了很多快乐,就会觉得生活琐然无味。
二、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有关调查结果,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孩子想自杀的概率基本上是非这种家庭孩子的两倍,本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一方面需要独立,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情感支持。父母离异了,特别像我国目前这种状态,父母离异一般不是友好的分开,大多数是吵得比较厉害,父母中的一方会跟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比如有母亲就会对孩子说:“是你爸不要我们了,你要爱我,不能爱你爸。你以后不能像你爸这样对妈妈不好。”这对孩子是很大的压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都是他最爱的人,可是现在,孩子心里的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没有了,或者更弱了。每个人心里都需要有一种社会精神的支持网络,孩子就更需要。
三、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心理问题严重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较为突出的是焦虑、厌恶、怨恨。从而产生孤僻、偏激、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
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问题的调查结果:16.7%的留守儿童对活动不感兴趣,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問题,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一、在备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更要围绕学生和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不能只考虑教师怎样做,学生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联糸学生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第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轨迹教学,根据典型事例进行挫折教育,以此来让学生如何面对困难、挫折,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文史材料,这些文史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也存在着差异,这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跳跃能力,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3、锻炼学生的毅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消极悲观、自卑怯懦,阻碍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第三、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就会获得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会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他们,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解决,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适时加以表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2]余强基主编.当代青少年心理障碍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问题; 起因; 策略
2012年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1年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情况专报》,本市有72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比2010年减少7人,其中自杀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全年自杀死亡学生1 3人,比2010年增加5人。自杀,无疑是一种极端心理问题的表现。近年,初中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本是花季少年,为何有如此多的问题?
一、学习压力越大,孩子自杀行为发生率越高
据报道,昆明市福海中学初二学生莫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心理负担过重而服毒自杀。据了解,莫某平时十分听话,是家里和学校公认的好孩子,连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对女儿期望值高,很少让她做家务,对她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对女儿的学习成绩则要求每次考试必须在班里排前3名。经过努力,莫某每次都满足了父母的期望。但是上学期期末考试她成绩不够理想,没有进入前3名。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曾责备过她,此后,莫某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还有过跳楼轻生的念头,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视。面对中考、父母的高期望值的恐惧,足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学校对孩子的严加管理使得孩子把大量的时间,甚至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孩子无暇去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孩子没有娱乐空间,就少了很多快乐,就会觉得生活琐然无味。
二、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有关调查结果,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孩子想自杀的概率基本上是非这种家庭孩子的两倍,本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一方面需要独立,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情感支持。父母离异了,特别像我国目前这种状态,父母离异一般不是友好的分开,大多数是吵得比较厉害,父母中的一方会跟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比如有母亲就会对孩子说:“是你爸不要我们了,你要爱我,不能爱你爸。你以后不能像你爸这样对妈妈不好。”这对孩子是很大的压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都是他最爱的人,可是现在,孩子心里的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没有了,或者更弱了。每个人心里都需要有一种社会精神的支持网络,孩子就更需要。
三、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心理问题严重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较为突出的是焦虑、厌恶、怨恨。从而产生孤僻、偏激、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
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问题的调查结果:16.7%的留守儿童对活动不感兴趣,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問题,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一、在备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更要围绕学生和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不能只考虑教师怎样做,学生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联糸学生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第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轨迹教学,根据典型事例进行挫折教育,以此来让学生如何面对困难、挫折,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文史材料,这些文史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也存在着差异,这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跳跃能力,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3、锻炼学生的毅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消极悲观、自卑怯懦,阻碍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第三、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就会获得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会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他们,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解决,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适时加以表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2]余强基主编.当代青少年心理障碍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