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Cr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其重要的优势所在,面对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突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重重包围,破解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探讨的重点。从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背景进行分析,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130-02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背景分析
  据相关数据分析从201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600万规模发展到2016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765万,加之未落实就业的往届学生,2016年总体的就业人数超过了千万数量,而同时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人才需求量的下降趋势,都使得就业问题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毕业生数量占据了高等教育学生数量的一半有余,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下文将具体讨论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为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水平给出了积极的参考。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是顺应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满足用人单位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有着非常明显的“职业化”和“技能型”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应立足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方向,以良好的职业技能以及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用人单位的生产、销售等工作环节中。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不能立足于职业化教育的基础,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错失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引发了诸多的就业难题。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身定位不明确,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相较于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缺乏学历竞争力,同时又不愿意与普通职工一同工作,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心理是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职业定位的最明显表现;其次,就业准备不足,就业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就业准备,就业的过程既需要学生将自身学习成果浓缩于简单的一张简历上或者一次短暂的面试过程中,同时也是用人单位与学生互相认知认可的一个过程,显然缺乏必要包装和准备的学生容易出现就业问题;再次,工作能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不足,高职院校部分毕业生缺乏持之以恒的工作心态,人浮于事,对于岗位的认知以及适应能力表现出了种种不适应,严重的甚至在试用期就被用人单位解雇,致使就业问题的出现。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工作环节,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是造成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客观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一些院校将就业指导工作全权委托于班主任教师来完成,这种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不能充分的结合学生个性以及发挥其技能优势,对于学生就业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就业工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由于缺乏适当的引导,对于就业表现出了相当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因此,高职院校在细化就业指导方面以及将就业意识灌输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方面还有所欠缺。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得不够好,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学生就业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因此,如何整合好学生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也是未来解决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方面。
  (三)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以及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
  我国教育模式经历了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普及教育过程的转变,这是我国急需提升国民素质的需求,也是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但是普及性质的教育理念致使我国各大院校大规模扩招,生源以及毕业生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诸多问题。而用人单位为了筛选和招录高素质人才,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许多岗位设置起点就是本科以上学历,无疑这给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致使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即失业”尴尬现象的出现。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以及办学方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办学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时髦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性的训练,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专业技能方面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一些院校开设的专业落后,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用人需求进行积极调整,同样造成学生毕业后无用武之地,引发严重的就业问题。
  (四)高职教育优势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高职院校学生相较于学历型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技能方面,诸多高职院校都建有学生实训场地,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技能优势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一线的生产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另外一些职业资格考试也是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这都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然而高职教育优势却在就业时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一方面这与我国就业市场规律(对于重点院校、热门专业的追捧)有关,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存在一定的缺失,另一方面是人才市场用人信息与学生就业信息的对接出现了问题,这需要校方、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对策分析
  (一)加强学生自我定位,做好就业准备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其就业能力与职业定位对于解决其就业难题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应立足于职业教育特点,做好自身定位,从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技能两个方面进行重点加强,这是最为核心的两个方面,同时还应牢固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以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发展。具体而言,首先,学生应做好职业规划,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有着大的就业观,能够为了长远发展而从基础做起。其次,注重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如今知识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的时代,不断的培养自身主动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把握一切锻炼的机会,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凸显职业化的优势,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就业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在面试技巧、团队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应不断的加强,通过过硬的知识技能、优秀应聘能力、良好的职业水平推开就业大门。总之,高职院校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是解决就业问题最为根本的手段。   (二)加强学校相关就业指导工作
  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高职院校也应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加强相关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从学生入学时就应展开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分析社会人才需求,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严重的就业形势,并根据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协助其制定相适应的就业规划,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加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人才队伍的保障,聘请专业的教师定期进行学生就业指导,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从社会就业指导机构邀请一些资深的人力资源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对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学习、技能、性格、兴趣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特色指导,真正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同时,学校还应做好用人单位与学生的桥接工作,通过校园招聘会、网络信息化招聘平台等形式服务好学生和用人单位。因此,作为掌握大量社会信息以及学生资源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处,应发挥好其指导优势,构建服务平台,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三)转变人才市场用人理念,推动学生就业工作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市场过分追求重点院校、热门专业的现象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固然用人单位对于高水平、高学历、强技能的人才的选择本无可厚非,但是不同的岗位设置以及岗位要求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人才市场对于用人理念应立足于岗位需求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全面展开,在用人成本、用人需求以及人才发展多个方面做好权衡,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吃苦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所以转变人才市场用人理念,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
  (四)高职院校及时调整就业教育指向以及专业设置,推动就业工作顺利展开
  正如上文所述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超前发展或者滞后发展都会造成与社会需求的不对接,引发学生就业难题。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自身专业设置,根据高职教育特点,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淘汰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壮大自身的特色专业,合理设置一些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新专业。另外,在培养模式方面可以尝试一些校企合作的模式,形成“用人单位—院校—学生”一站式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一方面保障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同时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无论对于学生、学校,还是用人单位都实现了双赢。
  高职院校还应及时调整就业指导的指向,通过加强与第三方的招聘信息平台合作,分析未来用人趋势,加强自身的调整,同时,对于每一届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以及掌控,做好信息的及时反馈,并以此为依据加强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展开。通过分析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以及对于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反馈,发现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规范化发展。
  综上所述,学生的就业涉及学生、学校、用人单位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来应对学生就业中的难题。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应从学生自我包装、自我充实的方面进行努力,另一方面应以目前的就业大背景为切入点,从求职技巧、求职心理等方面,对学生展开个性化的指导服务,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蓝冬玉.福建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温娟.天津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3]米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4.
  [4]冉思丝.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5]陈继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分析[D].云南大学,2013.
  [6]殷玉萍,陈忠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4-136.
  [7]张学.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3):79-81.
其他文献
现代学徒制模式整合了教育资源和企业优势,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以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通过贯穿大学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身和环境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知和定位,科学合理地定位未来的职业需求和职业目标。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职业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 键 词] 全程化;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
[摘 要] 根据现代学徒制度的内涵及特点,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从而为高职院校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提供研究方向。  [关 键 词] 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126-01  班级授课制度是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知
迫于高考压力的高中阶段大多数历史课堂充斥着“满堂灌”的味道,在教师占主导只重知识能力的课上并无太多教学创新,课堂导入在整节历史课中也成了可有可无的环节.然而,就一堂
[摘 要] 我国高校教育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而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而社会也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由于我国每年就业形势都相当严峻,大量的毕业生因不充足的就业机会而找不到工作,那么创业就成为一些毕业生的选择。高校教育体系内部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倡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从而获得成功。通过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背景的研究,来探讨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 键 词] 创业;人才培养
[摘 要]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政治关系略为紧张,市场变化莫测,而近年来兴起的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却广受关注,不仅国家,社会人士对此大力推广,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相当支持。从学生受到的教育到国家的针对性扶持政策,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大学生创业的过程造成重要的改变。就此话题,对当今大学生创业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创业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并相应提出解决方法,让大学生创业在国内拥有更长远健康的发展。  [关 键
[摘 要]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发展对于未来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将会有重大的意义。简单阐述了该教育机制的主要内涵以及对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重要的发展意义。从现阶段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发展“校企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未来教育发展的展望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西方媒介跨媒体、跨地区、多元化经营进行得如火如荼,甚至在跨国界经营上也有成功的实践经验,而中国对跨界经营在近年来才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并且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上也是从试点开始,边走边看,走上一条渐进式扩张之路。中国媒介产业是有其特殊性的,首先表现在中国媒介被赋予了喉舌功能,在考虑盈利的同时还要考虑产生的社会效应。但2003年新京报的创立和2004年第一财经的跨媒体、跨地区经营活动的展开,预示着中
一、制订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我们制定目标时应遵循统一与目标分层相结合、教师自制目标与师生共同制定目标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既有基本目标,又有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发展目标和超纲目标,更为一部分学生降低目标,使其目标分层达标。如笔者执教《白杨礼赞》时,制定的目标是:(1) 通读全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3)理解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4)能运用
[摘 要]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培养更快更强适应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我们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长期的研究,实践证明,单纯的“现代学徒制”或“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其弊端,以专业工作室为依托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是目前最可行的教学模式。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鲜明特色和效果更加明显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