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49-02
早在5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就提出了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一个人读写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他将是个人能否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备条件。小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更应从小打好坚实的读写基础。那么怎样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形成受用终生的读写基本功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初浅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
作为一名中高年级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包括那些具体内容,使他们心中有数,向着目标努力。一般说来,良好的阅读习惯有:①爱读书、多读书;②一边读一边想;③认真做读书笔记;④经常使用工具书。良好的写作习惯有:①勤于积累写作素材;②勤于思考勤动笔;③重视修改自己的习作;④认真书写,讲行款。其次,应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重要意义。教师要通过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中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如列宁认真读书、匡衡凿壁、伤仲永等经验教训及班里勤于读书乐于写作的小榜样,说明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成材的重要作用。增强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性,提高其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教学中我抓住一切契机,鼓励、激发学生乐读勤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读写之中“以优带中,以好帮差”,给以恰当的引导。每节新课之前,给予预习指导,教给自读、自学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手中工具书,借助标号方式,培养读书习惯,例如“△”生字号;“—”表示生词号;“~~~”表示重点词号;“‖”表示分段号;“?”表示疑难;“( )”表示答案等,使读中脑有问,笔有画,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套自己能读书质疑的方法。第三,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不是老师一号召学生注重就能办到的。必须树立长期坚持的观念,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比如班级逐步形成的学生自我约束机制(每日必读必练);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机制(一帮一、比高低);教师、家长的监督机制(家长促读卡,每日家长打分制);定期不定期的组织评比(每日一读10分钟评比,每周一次读书比赛、摘抄评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在班上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人人乐读书,展现自己的才能,表达自己的心声。
第四,教给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要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就应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抓主次的方法,善于提出问题、想象的方法(例如:看到十五的月亮、提出月宫之迷,象征什么,想象嫦娥奔月等古老的传说)。另外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首先就要使学生知道读书笔记的三种写法,每种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作用,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学生就可有的放矢的选择不同的写法,受益终生。
二、好习惯养成要靠反复的严格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讲:“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砺练”。也就是说,反复严格的训练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最根本的保证。
任何一种能力的养成,一种好习惯的形成,反复砺练是必需的,没有数量的积累,也就无质量的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靠阅读实践中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老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由教师分别介绍名家名篇,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学生领略到文章语言的无穷奥妙;或让爱读书的学生现身说法,以此来激发学生乐读之趣,把读书看作人生的一大乐趣、精神的必备食粮。在教学中我随机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讲故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让我告诉你”等活动,激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以书为挚友的好习惯便逐步养成了。为了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以读带讲,以促读。同时要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曾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要多鼓励学生动脑筋读书、发问读书。另外还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边读一边想的机会。多进行独立阅读,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凡是学生能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要经常鼓励那些勤动脑、多思考、能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进而培养学生一边讀一边想的好习惯。常言说得好“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边读边圈点划,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是受益无穷的。随时把在阅读中学生的知识(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产生的想法、体会、悟出的道理记录下来(设定“摘抄本”)以便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叶圣陶先生曾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由此可见,作文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主要靠阅读(课内、课外的阅读)。也曾有人生动地把作文比作消费付出,平时的积累就是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存钱积累,平时不注意积累,临时到花钱时才想到收集,再去借,不仅本末倒置,而且无论如何是来不及的。为了激发学生勤于积累,认真做读书笔记,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日记佳作展览”、“优秀征文”、“书信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样对形成好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经常使用工具书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反复地砺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从二年级开始,我便要求学生工具书要装书包(新华字典、词典、句典、字词句段篇等)进课堂,预习时必须使用工具书,字典是一位好老师。凡是在读书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都要通过查字典来解释。无论课上课下教师都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使用工具书,扩展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使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逐渐形成自觉行动,做到读书不离工具,工具帮阅读。
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更在于多练。叶老曾指出“作文要学好当然是多练,就是勤于练笔,每逢动笔决不马虎,勤于动笔不仅动笔而已,同时也是勤于动脑筋,在运用语言,写出某些质料,这些事上动脑筋,多练才会熟,熟了,写作关也就通过了”。作文首先要从内容入手,因此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不但要学会文章中的写作知识,如:怎样开头、结尾、照应、过渡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组织练笔。例如学习了《诚实的孩子》一文,可让学生以列宁的口吻给姑妈写封信,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让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练习。更多的是课内外阅读结合(充分利用自读课本),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另外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说过:“身边应当时刻刻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稿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生活是取之之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源泉,文章就像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教给学生观察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让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随时记下来,形式要灵活多样(一句话、一篇日记等),这对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尤为重要。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是良好写作习惯的又一重要方面。我班有位同学从一年级入学以来,就坚持练笔,勤于思考。看到家中的一堆爸爸为他嗑的瓜子仁,就想到了深深的父爱;看到家中鱼缸中小鱼被大鱼吃掉了就提出了“它们都是同类,为什么互相残杀呢”这一动物界生存的规则问题。只有勤于思考、勤于钻研,才能把日常看到的、听到的感性的东西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变成理性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勤于动笔才能熟练,熟才能生巧,要想写好文章,非多练不可,不能放弃任何写作机会(重大节日、观看电影、同学友谊、游览)。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写作机会,鼓励多动笔。叶老曾说:“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其声可闻,其形可观,其物可贵”。
另外,重视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好文章都是反复修改的结果,小学生作文更要重视修改,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师要教给修改的方法,力求让学生自改,反复看、反复读,细推敲,避免教师改“劳而无功、劳而少功”的现象。
总之,一种良好的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尤其是读写这种学生适应生活所必须的好习惯,更需要师生的默契配合,反复砺炼,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定有一分收获,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苦心练就,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一定会融入学生的身心,化为受用终生的推动力。
早在5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就提出了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一个人读写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他将是个人能否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备条件。小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更应从小打好坚实的读写基础。那么怎样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形成受用终生的读写基本功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初浅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
作为一名中高年级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包括那些具体内容,使他们心中有数,向着目标努力。一般说来,良好的阅读习惯有:①爱读书、多读书;②一边读一边想;③认真做读书笔记;④经常使用工具书。良好的写作习惯有:①勤于积累写作素材;②勤于思考勤动笔;③重视修改自己的习作;④认真书写,讲行款。其次,应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重要意义。教师要通过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中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如列宁认真读书、匡衡凿壁、伤仲永等经验教训及班里勤于读书乐于写作的小榜样,说明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成材的重要作用。增强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性,提高其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教学中我抓住一切契机,鼓励、激发学生乐读勤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读写之中“以优带中,以好帮差”,给以恰当的引导。每节新课之前,给予预习指导,教给自读、自学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手中工具书,借助标号方式,培养读书习惯,例如“△”生字号;“—”表示生词号;“~~~”表示重点词号;“‖”表示分段号;“?”表示疑难;“( )”表示答案等,使读中脑有问,笔有画,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套自己能读书质疑的方法。第三,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不是老师一号召学生注重就能办到的。必须树立长期坚持的观念,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比如班级逐步形成的学生自我约束机制(每日必读必练);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机制(一帮一、比高低);教师、家长的监督机制(家长促读卡,每日家长打分制);定期不定期的组织评比(每日一读10分钟评比,每周一次读书比赛、摘抄评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在班上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人人乐读书,展现自己的才能,表达自己的心声。
第四,教给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要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就应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抓主次的方法,善于提出问题、想象的方法(例如:看到十五的月亮、提出月宫之迷,象征什么,想象嫦娥奔月等古老的传说)。另外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首先就要使学生知道读书笔记的三种写法,每种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作用,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学生就可有的放矢的选择不同的写法,受益终生。
二、好习惯养成要靠反复的严格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讲:“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砺练”。也就是说,反复严格的训练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最根本的保证。
任何一种能力的养成,一种好习惯的形成,反复砺练是必需的,没有数量的积累,也就无质量的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靠阅读实践中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老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由教师分别介绍名家名篇,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学生领略到文章语言的无穷奥妙;或让爱读书的学生现身说法,以此来激发学生乐读之趣,把读书看作人生的一大乐趣、精神的必备食粮。在教学中我随机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讲故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让我告诉你”等活动,激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以书为挚友的好习惯便逐步养成了。为了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以读带讲,以促读。同时要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曾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要多鼓励学生动脑筋读书、发问读书。另外还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边读一边想的机会。多进行独立阅读,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凡是学生能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要经常鼓励那些勤动脑、多思考、能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进而培养学生一边讀一边想的好习惯。常言说得好“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边读边圈点划,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是受益无穷的。随时把在阅读中学生的知识(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产生的想法、体会、悟出的道理记录下来(设定“摘抄本”)以便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叶圣陶先生曾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由此可见,作文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主要靠阅读(课内、课外的阅读)。也曾有人生动地把作文比作消费付出,平时的积累就是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存钱积累,平时不注意积累,临时到花钱时才想到收集,再去借,不仅本末倒置,而且无论如何是来不及的。为了激发学生勤于积累,认真做读书笔记,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日记佳作展览”、“优秀征文”、“书信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样对形成好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经常使用工具书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反复地砺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从二年级开始,我便要求学生工具书要装书包(新华字典、词典、句典、字词句段篇等)进课堂,预习时必须使用工具书,字典是一位好老师。凡是在读书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都要通过查字典来解释。无论课上课下教师都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使用工具书,扩展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使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逐渐形成自觉行动,做到读书不离工具,工具帮阅读。
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更在于多练。叶老曾指出“作文要学好当然是多练,就是勤于练笔,每逢动笔决不马虎,勤于动笔不仅动笔而已,同时也是勤于动脑筋,在运用语言,写出某些质料,这些事上动脑筋,多练才会熟,熟了,写作关也就通过了”。作文首先要从内容入手,因此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不但要学会文章中的写作知识,如:怎样开头、结尾、照应、过渡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组织练笔。例如学习了《诚实的孩子》一文,可让学生以列宁的口吻给姑妈写封信,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让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练习。更多的是课内外阅读结合(充分利用自读课本),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另外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说过:“身边应当时刻刻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稿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生活是取之之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源泉,文章就像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教给学生观察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让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随时记下来,形式要灵活多样(一句话、一篇日记等),这对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尤为重要。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是良好写作习惯的又一重要方面。我班有位同学从一年级入学以来,就坚持练笔,勤于思考。看到家中的一堆爸爸为他嗑的瓜子仁,就想到了深深的父爱;看到家中鱼缸中小鱼被大鱼吃掉了就提出了“它们都是同类,为什么互相残杀呢”这一动物界生存的规则问题。只有勤于思考、勤于钻研,才能把日常看到的、听到的感性的东西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变成理性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勤于动笔才能熟练,熟才能生巧,要想写好文章,非多练不可,不能放弃任何写作机会(重大节日、观看电影、同学友谊、游览)。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写作机会,鼓励多动笔。叶老曾说:“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其声可闻,其形可观,其物可贵”。
另外,重视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好文章都是反复修改的结果,小学生作文更要重视修改,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师要教给修改的方法,力求让学生自改,反复看、反复读,细推敲,避免教师改“劳而无功、劳而少功”的现象。
总之,一种良好的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尤其是读写这种学生适应生活所必须的好习惯,更需要师生的默契配合,反复砺炼,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定有一分收获,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苦心练就,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一定会融入学生的身心,化为受用终生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