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履历性课程资源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lly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开发课程资源成为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课程资源研究中,教师和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一命题已经成为了共识,但是人们更倾向将教师和学生视为一种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分析其创造性在课程中的特殊作用,很少挖掘教师和学生履历在课程教学中的资源价值。本文试图挖掘以教师和学生的履历为内容的履历性课程资源的价值,为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一些思考。
  
  一、履历性课程资源的含义及特点
  
  1.履历性课程资源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履历的解释是:个人的经历。[1]从词义上来看,履历强调的是个人亲自体验过的经验。这部分经验是属于直接经验的范畴,即亲自用感官获得认识。履历不仅是指结果也还包含了过程,是个体经历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履历要成为课程资源就必须进入课程,并与课程目标相联系,促使课程目标的实现。与课程开发相关的主体有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说,能将个人履历与课程开发紧密联系起来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因此本文所指的履历性课程资源是指由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经历组成的课程资源,即履历性课程资源的内容为教师和学生个人在一定社会、文化和历史情境中的生活经历及其体验。
  2.履历性课程资源的特点
  履历性课程资源的主要构成内容是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经历,因此其特点也十分鲜明。
  (1)履历性课程资源具有个别性。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很难在另一个人身上复制,即使是同样的实践,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背景、知识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各不相同,从事件中获得的经验也不尽相同,因此履历性课程资源具有个别性。履历性课程资源的个别性主要体现在主体的个别性、过程的不可复制性、结果的差异性。
  (2)履历性课程资源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每个人的履历都是与其身心发展的过程相对应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经历,人在童年时期的经历与少年时期的经历必有很大不同。履历性课程资源也具有连续性,不是分割开来的,前一阶段的经历与后一阶段的经历往往相互影响。
  (3)履历性课程资源具有不确定性。个人经历受到客观环境以及个人主观条件的制约,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同样的履历性课程资源可以和不同的课程目标相结合,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产生不同的作用。
  (4)履历性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履历性课程资源的内容是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是内隐于教育主体内部的,不能直接进入课程,需要教师进行开发利用并和课程目标相联系,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开发履历性课程资源的意义
  
  1.开发履历性课程资源有利于课程内容转向生活
  课程不是一种“作为事实”的存在,而是一种“作为关系、过程和价值”[2]的实践样式。学科背景、教材并不是课程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个人经验和知识都不应被排斥于课程之外,“生活经验”应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源泉,正如派纳所说:“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有在独立个体的生活领域中去寻找。”[3] 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成为当代课程的核心追求。
  现代教育中的教师应该积极地从生活出发,寻找生活与教材的契合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程。履历性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是学生在一定社会背景、文化条件、知识经验基础上经历的事件,从履历性课程资源出发能使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此外,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不能仅仅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因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创造更理想的生活。学生受到其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较全面地看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教师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在一定时期内,教师与学生彼此熟悉,将教师的人生体验、社会阅历渗透到课程之中,师生履历中的共同因素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除此之外,教师个人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可以直接作为素材性的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
  2.开发履历性课程资源有助于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背景下,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只有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一个具有其独特个性、志向、智慧的人的时候,才能真正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法。履历性课程资源具有个别性和连续性,每个学生的履历都是本人成长的历史,既是其兴趣、禀赋、个性的体现又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开发学生的履历性课程资源,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因材施教做好准备。
  3.开发履历性课程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作为专业的人员,不再是“法定课程”的工具,而是作为课程的建构者。建构课程不仅仅是将“法定课程”简单地转述给学生。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对教师来说,理想的课程和正式的课程都是外在的,只有经过了教师自身的理解才能转化为领悟课程。教师如何理解领悟课程,并将领悟的课程带进课堂,使运作的课程能更好地为教育目标服务,直接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育实践中建构课程的过程也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
  履历性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多彩,但与相对固定的教材等资源相比,履历性课程资源也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开发难度也更大。不同的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为什么开发,哪些资源能够开发,该如何使这些资源价值得到最大彰显,又该如何评估开发后带给学生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仔细斟酌,谨慎实践。开发履历性课程资源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的从教素质。
  此外,来自教师个人的经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奥地利教育家Goodson(1994)认为,教师的行动与个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教师经历的生活事件会慢慢发展成为支配其日后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无所不在地影响着其后续经验的选择与重组。[4]来自教师的履历性资源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如何开发履历性课程资源
  
  不是所有的经验都能自然地成为课程资源。只有真正进入课程、并与课程中的主体发生实质性联系并达成课程目标的资源,才是实在的课程资源。履历性课程资源需要教师的主动开发。
  1.开发履历性课程资源的前提
  (1)教师必须培养鲜明合理的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看法。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位教师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课程资源意识,这些意识支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但是这些课程资源意识却未必是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的课程意识。有些教师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来源,教材就是他们教学的“圣经”,并且认为开发课程资源仅仅是课程设计者、课程专家的责任,这样的课程资源意识显然是落伍的、不合理的。
  履历性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烈的生活性,其内容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历。首要,教师要能够认识到它们也是一种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仅靠教材、课堂是不能实现的,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生活背景、生活经历,离开了生活的课程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途径,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履历性资源来源于生活,是一种贴近生活的资源,不能忽视,应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其次,履历性课程资源具有个别性,在进入课程之前是个别学生或教师自己独有的,因此在认识到其价值之后,还需教师的积极开发。教师应摆正自己在课程中的位置,认识到教师的角色不再是预设课程的忠实的传递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建构者,开发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程设计者的责任,更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发履历性课程资源。
  (2)必须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特点与要求。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有机统一”[5]。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承认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尊重他的社会背景、个人需要、兴趣爱好,并从他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只从表面上接受这个观点,并没有做到深层次的理解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履历性课程资源具有连续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教师不能真正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感受,在开发履历性课程资源的时候很有可能会由于方法不当或者选择失误给学生带来伤害。这不仅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还有可能给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必须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履历性课程资源,使其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开发履历性课程资源的方法
  (1)运用生活史研究方法。履历性课程资源的源泉是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经历。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不同的事件。哪些事件可以进入课堂,应该如何与课程目标相结合等问题,都需要对师生的履历进行分析研究。履历属于个人生活史的范畴,即个人所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典型事件,是个人的人生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因此,利用履历性课程资源可以采用生活史的研究方法。生活史研究方法是指一种对人们的生活经历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的研究方法,是从个人怎样解释和理解周围世界的角度来研究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史研究方法运用的主要技术和材料有访谈、案例、日记、信件等,通过阐述生活故事,提供与其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有关的重要信息。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履历进行生活史研究,就是通过谈话、家访、观察、日记等形式对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获得对学生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的深入理解,加深对学生的认识,从中找到将学生的各种情感、生活事件和课程联系起来的结合点,组织因材施教。
  运用生活史研究方法开发教师履历性课程资源,就是教师对自己在生活和教育中所发生的事件和经历的描述和刻画,是对自己个人经历的反思,使教师对自己的行为重新加以审视,使所发生过的行为和事件获得意义。对教师个人的经历进行生活史研究包括四个方面:关注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和形成的课程教学理念;关注实践中的重大事件;关注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方法、环境和个人爱好等对课程理念的影响;对未来课程实施的预想。
  通过对师生的履历进行生活史研究,可以使教师系统、清晰地掌握自身以及学生的种种经历与发展状态,在进行课程实施的时候能将师生的履历准确有效地与课程目标结合起来,使师生履历真正进入课堂,成为有效履历性课程资源。
  (2)运用交往学习法。个人的经历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对他人也有教育作用,正如杜威所说:“一个沟通的接受者,就获得了扩大的和改变的经验。一个人分享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感到的东西,他自己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6]因此,开发具有个别性特点的履历性课程资源需要将不同个体结合起来,使在生活经历、价值取向、情感态度、认知方式以及已经具有的心理状态等方面具有差异的个体从他人那里获得完善和发展自身的资源。
  交往学习是指学习者以他人为对象并以与他人的对话、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类型。[7]通过交往学习,学习者相互激发和诱导,相互激励和竞争,相互模仿和感染,相互协调和整合,“在对话中通过交流、沟通和理解,对话双方形成共识和视界融合,并最终实现彼此的协调和整合”[8]。交往学习能够使主体通过互动吸收对方个人经历中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见解,并使交往主体的心理结构获得改造和发展。由此可见,交往学习也是开发履历性课程资源的重要方法。
  交往学习在实践中有许多具体的方法,主要有个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和小组互动学习。个体学生互动学习既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包括不同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小组之间的互动学习方法则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经常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以小组为单位在不同小组之间进行沟通,促进成员发挥潜能。在师生、生生充分互动交往的前提下,每个人的认识立场、观点、经验能具体地“显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教学的智慧,结合具体的课程目标,发挥这些独具个人特色的经历与体验的教育意义,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履历性课程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
  由于履历性资源来源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特别需要注意尊重主体的个人尊严和隐私。每个主体具有相同的话语权与平等的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在交往中支配或者控制他人,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个体的经历才能真实、顺畅、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3)运用情境学习法。履历性课程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同一履历随着情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一个善于开发履历性资源的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履历性课程资源得到切实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使履历资源成为有效学习的动力。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说明,个体的情感会影响人的认知活动,主要表现在动力、强化、调节三个方面。健康、积极的情感能发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调节学习心理。个人的情感受个人经历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用播放音乐、语言引导、观看多媒体资料等方式激发学生回忆愉快的经历,使愉快经历成为学习的推进器。
  威廉姆·J·克兰西认为,情境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还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中发展,特别是人们如何创造和解释他们正在做什么的表征。[9]人们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容易将一些观点和经历表达与传播出来,与此相对应,在特殊的情境下,人们也更能接受一些观点和经历。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情境学习法不能局限于使履历成为学习推进器,教师还应结合课程目标,设置特定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并接收他人的体会与感悟,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履历课程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42.
  [2]郭元祥.课程理解的转向: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兼论课程研究中的思维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8,(1).
  [3]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233.
  [4]Goodson I.F.Studying the Teacher’s Life and Work〔J〕.Teaching
其他文献
教育管理没有普世办法,也无神奇公式.教育的真谛是怀平常心,做平常事,育平常人.浮躁与急功近利,使得教育管理者急于让教育这门“慢的艺术”出成绩、得到认可,并且把教育与管
课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但由于该课程具有超功利性、难以收到实效和不新鲜等特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改
顶岗实习支教,是“融师范生教育教学实习改革与农村师资队伍更新为一体”[1]、旨在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一种正在探索和实施中的教育
我近期参加了学校的师徒课展示活动,主讲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桥之思》这篇课文,颇有感触。从试讲到最后的展示,其间忙得不亦乐乎,整天周旋在听 I recently partici
他是一位跋涉者,历经人生七十三年的风风雨雨,依旧步履稳健,精神矍铄.rn他是一位奋斗者,从无线电电子专业研究者到计算机教师,再到教育技术学专家,每一步踏实奋斗,不断创新,
◆问:“通常一个人说,这事三天以后做,意味着什么?”  答:“并不是三天以后他会马上做,而是三天内他绝对不会做。”  ◆问:“不想洗衣服怎么办?”  答:“娶个媳妇就可以了。如果媳妇贤惠,就会帮你洗衣服;如果媳妇彪悍,你就学会洗衣服了。”  ◆老师问:“你觉得这道考题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答:“他想让我被老爸打。”  ◆男问:“到你心里的路,怎么走?”  女答:“你的路费攒够了没有?”  
期刊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更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新知的前提。教师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一、从“中文哑巴”到“相声演员”     “哑巴中文”的提出,不可不承认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我们从一岁便开始学说话,父母教,天天用,经历了近十年的语文教育之后,我们把一个个说话流畅、吐字清晰的孩子,教育成了一个个出口不成章、有理说不清的“中文哑巴”。  也许,我们过分在意于分数而忽略学生那越说越少的话;也许,我们过分强调了教育的谨慎而不在意学生那越来越混乱的表达。在日积月累的埋头习题中,在反复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的重要决定。基于此,就如何让中华文化在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