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口头语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远远先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听话、说话是生活的需要,是读写的基础。小学生因其“小”,多不善于用口语和他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在教学中,我常注意让语文走进生活,加强听说训练。
一、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消除胆怯心理
听说是人之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家庭、经历、性格的人却有所不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在家里说话像“小大人”,而许多不论胆大还是胆小的学生,见陌生人或在众人面前就羞于启齿,说话声音很低,这说明是胆怯。教师应引导他们消除胆怯心理,大胆地说。
1 课前演讲。课前5分钟让学生到讲台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每次两人,一人讲3分钟,另一人复述。声音要大,要看着全班同学。
2 进行比赛,强化听说。小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很强。教师应该好好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正确引导和鼓励他们多听多说,让学生乐意听、愿意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进行古诗词的朗读比赛,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古诗词续句比赛。学生为了不出错就反复朗诵,背熟之后,在比赛中就会听得准,续得得心应手。
二、利用说话课,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1 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是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①选图有情趣,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发他们说话的愿望。②教给看图的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观察单幅图,或由上到下,或由近及远,或从左到右,或从人物到景物,或相反。③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学生理解图画内容的过程中,要培养他们透过图画上的形象展开想象的能力,说出具体生动的内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2 听故事说话。故事可以由学生讲,可以由老师讲,也可以看电视、听录音等,多种方式交错使用。逐渐过渡到以学生讲为主。听故事前要求其他学生专心听。边听边想边记要点,听后要能讲出故事的主要内容或复述故事,也可以续编故事或展开讨论。所选故事以寓言居多,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启发性、教育性。
3 创设情境说话。设法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引起说话的动机,如模拟购物、打电话、借书、看病、接待客人等,然后根据环境练习听说。如将学生的书收集起来放在讲台上,创设书店卖书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自己扮演书店营业员、小学生、爸爸等角色,表演购物对话。这样教学,学生的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抢着扮演角色,从而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使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对话。
三、利用教材,训练学生听说能力
1 熟读课文,训练听说。只有熟读每篇课文,才能很好地理解思想内容。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朗读课文按座号进行,每个人为了使自己读得好,课下就得自己练,这样自然就促进学生勤读。对于人物对话方面的文章,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在表演中努力把握好表情、语调、重音、节奏。如此为之,一方面扩大了说者和听者的参与面,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课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容易提高学生听说的积极性。
2 复述课文,训练听说。教材中小说、叙事散文类的课文较多,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学生为了把握内容必然要去熟悉它的故事情节。在讲课文时,指导学生认真听好录音,叙述故事片段,归纳故事情节,甚至复述全篇课文,来进行“听说”的训练。复述前可根据复述的内容,提示一些方法,允许学生选择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复述中的任何一种。复述后再讲评,除评价复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外,还要对语言是否规范,是否有好的语言习惯等进行点评。
3 仿述课文。所谓仿述,就是模仿课文范文的形式进行口述,学习范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之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课文的事。这样,对于想说又不知怎样说的学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四、结合听问、答问训练。培养听说能力
为了训练学生听问、答问的能力,上课时,打破举手答题的常规,让学生思考后主动站起来发言。首先,所提问题应简明、具体。如果连续提几个问题,要注意由易到难,体现出问题的层次性。其次,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明确告诉他们,不要急于举手回答,要想好后再说。必要时让他们先各自小声讨论或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再回答。讨论有助于学生放下顾忌,平等地和同学对话,在“争执”中挖掘听说的潜力,自然也能方便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理解。如我引导学生阅读《拔苗助长》短文后,让学生延伸内容进行想象,口述:“如果农夫第二年再种禾苗,他可能会怎么做?”这样教学,让学生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在听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能力,需要在双向互动的环境中进行,教师要注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联系生活,注意用多种方式延长学生“说”的短板。
一、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消除胆怯心理
听说是人之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家庭、经历、性格的人却有所不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在家里说话像“小大人”,而许多不论胆大还是胆小的学生,见陌生人或在众人面前就羞于启齿,说话声音很低,这说明是胆怯。教师应引导他们消除胆怯心理,大胆地说。
1 课前演讲。课前5分钟让学生到讲台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每次两人,一人讲3分钟,另一人复述。声音要大,要看着全班同学。
2 进行比赛,强化听说。小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很强。教师应该好好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正确引导和鼓励他们多听多说,让学生乐意听、愿意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进行古诗词的朗读比赛,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古诗词续句比赛。学生为了不出错就反复朗诵,背熟之后,在比赛中就会听得准,续得得心应手。
二、利用说话课,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1 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是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①选图有情趣,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发他们说话的愿望。②教给看图的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观察单幅图,或由上到下,或由近及远,或从左到右,或从人物到景物,或相反。③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学生理解图画内容的过程中,要培养他们透过图画上的形象展开想象的能力,说出具体生动的内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2 听故事说话。故事可以由学生讲,可以由老师讲,也可以看电视、听录音等,多种方式交错使用。逐渐过渡到以学生讲为主。听故事前要求其他学生专心听。边听边想边记要点,听后要能讲出故事的主要内容或复述故事,也可以续编故事或展开讨论。所选故事以寓言居多,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启发性、教育性。
3 创设情境说话。设法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引起说话的动机,如模拟购物、打电话、借书、看病、接待客人等,然后根据环境练习听说。如将学生的书收集起来放在讲台上,创设书店卖书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自己扮演书店营业员、小学生、爸爸等角色,表演购物对话。这样教学,学生的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抢着扮演角色,从而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使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对话。
三、利用教材,训练学生听说能力
1 熟读课文,训练听说。只有熟读每篇课文,才能很好地理解思想内容。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朗读课文按座号进行,每个人为了使自己读得好,课下就得自己练,这样自然就促进学生勤读。对于人物对话方面的文章,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在表演中努力把握好表情、语调、重音、节奏。如此为之,一方面扩大了说者和听者的参与面,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课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容易提高学生听说的积极性。
2 复述课文,训练听说。教材中小说、叙事散文类的课文较多,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学生为了把握内容必然要去熟悉它的故事情节。在讲课文时,指导学生认真听好录音,叙述故事片段,归纳故事情节,甚至复述全篇课文,来进行“听说”的训练。复述前可根据复述的内容,提示一些方法,允许学生选择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复述中的任何一种。复述后再讲评,除评价复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外,还要对语言是否规范,是否有好的语言习惯等进行点评。
3 仿述课文。所谓仿述,就是模仿课文范文的形式进行口述,学习范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之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课文的事。这样,对于想说又不知怎样说的学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四、结合听问、答问训练。培养听说能力
为了训练学生听问、答问的能力,上课时,打破举手答题的常规,让学生思考后主动站起来发言。首先,所提问题应简明、具体。如果连续提几个问题,要注意由易到难,体现出问题的层次性。其次,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明确告诉他们,不要急于举手回答,要想好后再说。必要时让他们先各自小声讨论或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再回答。讨论有助于学生放下顾忌,平等地和同学对话,在“争执”中挖掘听说的潜力,自然也能方便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理解。如我引导学生阅读《拔苗助长》短文后,让学生延伸内容进行想象,口述:“如果农夫第二年再种禾苗,他可能会怎么做?”这样教学,让学生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在听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能力,需要在双向互动的环境中进行,教师要注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联系生活,注意用多种方式延长学生“说”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