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孩子该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学习优良的家风?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孩子学习家风的热情?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在国学热的今天,这些问题无疑成为诸多父母心中的困惑。
我们有幸拜访了北京市吟诵教育学会吟诵教育研究会会长朱畅思老师,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自小就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对家风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在朱畅思老师看来,中国文化里的家风教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教育,是帮助孩子由内而外散发出良好修养的品格教育,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心中有敬,做事有礼”,这不仅关乎着每个人的命运,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一生。
追根溯源,问问你从哪里来
谈起家风建设,朱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喜欢这样问孩子,‘你是谁家的孩子呀?’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吗?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是自己的,你是父母的,你是祖先的,你是社会的,你是天地的。’这个答案,连顺序都是不能错的。”
为什么连顺序都不能错呢?身为一线教师,朱畅思老师接触过许多学生,他深感现代教育中过多强调遗传学里的生理概念,却忽视了人还有精神世界的需要。朱老师反复强调:“很小的婴儿已经有情感活动和思考了。那么,当‘我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孩子已经要开始寻找生命的归属感了。”
这种归属感的建立,让孩子能逐渐明白:“我是一个团体的成员,我的身上与父母身上流淌着一样的血,有着相同的精神,谁也割裂不了。”这种家族意识的萌发,让孩子自然而然养成了一种责任感,他能逐渐理解自己与父母、祖先、社会和天地之间的关系,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仅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家族。
家风教育其实是顺势而为的事
当看到孩子被教育得不好时,大多数人会习惯性地说:“这孩子家教不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朱畅思老师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行为都带着家庭教育的影子。父母自己的行为风气,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
朱畅思老师特别提到:“我们有意识地把家风家教拿到桌面上来说,说明我们对家庭教育足够重视。家庭教育就是家风养成道路上真正的‘道’。”所谓“道”,是指这件事在生活中,每天每时自然地发生着,关注还是不关注,就在那里。所以,当我们顺势而为的时候,不过是顺应了自然存在的东西,是顺势而为的事。
如何汲取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好家风的范例,对治家的一些规矩也有很精练的表述,有的只是一句朴素的话、一个简单的道理,但这些家风都能将“心中有敬,做事有礼”的贵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影响孩子、管住事,如此这样能传承下去就是好家风。
潜移默化,做孩子言行的好榜样 朱畅思老师成长在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大家庭,父亲是民间书法爱好者和传统民间工艺爱好者,喜欢亲手制作铜器和木器;姑父则是著名的太极拳大师和老中医。家里天天高朋满座,出入的皆是传统文化界的名流,在这种环境之中长大的朱老师,耳濡目染,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朱畅思老师的父亲虽然没有刻意要求他学习国学,却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孩子,让他逐渐对传统文化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热爱,并坚定地走到了今天;他的姑姑则偏重于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教育他,比如拿碗拿筷子的方式,如果拿得不对,姑姑会要求他放下再重新拿。
和孩子一起从家族故事中寻找家风 孩子爱听故事,父母也很喜欢给孩子讲故事,但讲的都是别人的故事,那些故事虽然很好,却终究有着情感上的隔阂,因此朱畅思老师建议父母应多给孩子讲讲自己的故事,讲讲爷爷奶奶的故事,一直讲到祖先那里去。朱畅思老师在去年出版的《嘉兴讲故事》这本书的第18集里,就和嘉兴小朋友一起为大家讲解了嘉兴的家族历史:嘉兴是个有文学天赋的孩子,于是他就在家族中寻找这种天赋的来历,当找到太爷爷的工作史时,他感到非常开心,也大大增加了他进步的信心。通过类似这样的讲述,会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命原来并不孤单,他一直没有离开过家族这个“母体”。那些家风教育中的价值观就能潜移默化地输入孩子的内心了。
优秀家训,孩子都能听懂朱畅思老师还建议,在孩子稍微长大一些,比如4岁以后或者6岁以后,可以给他读一些大家族的家训。优秀家族的家训是中华民族对于社会准则的共知,可以让家族里的孩子一生少走许多弯路。现在把这些优秀家训讲给孩子听,一样有效。别以为家训是很晦涩的文字,其实越是大家族给孩子的优秀家训,越容易被孩子理解。
朱畅思老师比较推崇的是《朱子童蒙须知》和《王阳明家训》。其中的《朱子童蒙须知》,虽然很难从严格意义上将其归为家训,但这本書很可能是朱熹给白鹿洞书院的孩子们写的教材,在教孩子该如何做一个好看的人——人要先学会如何穿衣打扮、言谈、走路才算好看,这样可以影响内心的雅致,而且将来还可以把内心的雅致准确地表现出来。
朱畅思老师还详细解读了《王阳明家训》,强调了其中关于如何与人相处的部分。因为这个世界越来越需要孩子与同学伙伴共生,学会和平相处,没有一个人能孤立生存。《王阳明家训》特意强调“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这样的观点,朱畅思老师解读道:“这是让孩子的内心世界得到安宁,从而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动物性是破坏和占有,而人性则是反动物性的文明。当孩子出现一些恶劣的行径的时候,也不必着急,这只能说明他的社会性还没有建立好。”如朱畅思老师所说,若是小的时候便让孩子读一读王阳明家训,便等于是种下了一粒如何与人相处的种子,相信有一天它终会开花结果。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人性却很少改变。在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谦和有礼待人。这些基本的做人法则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在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优秀的传统家风发挥作用,让孩子“心中有敬,做事有礼”,才能让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我们有幸拜访了北京市吟诵教育学会吟诵教育研究会会长朱畅思老师,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自小就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对家风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在朱畅思老师看来,中国文化里的家风教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教育,是帮助孩子由内而外散发出良好修养的品格教育,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心中有敬,做事有礼”,这不仅关乎着每个人的命运,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一生。
追根溯源,问问你从哪里来
谈起家风建设,朱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喜欢这样问孩子,‘你是谁家的孩子呀?’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吗?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是自己的,你是父母的,你是祖先的,你是社会的,你是天地的。’这个答案,连顺序都是不能错的。”
为什么连顺序都不能错呢?身为一线教师,朱畅思老师接触过许多学生,他深感现代教育中过多强调遗传学里的生理概念,却忽视了人还有精神世界的需要。朱老师反复强调:“很小的婴儿已经有情感活动和思考了。那么,当‘我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孩子已经要开始寻找生命的归属感了。”
这种归属感的建立,让孩子能逐渐明白:“我是一个团体的成员,我的身上与父母身上流淌着一样的血,有着相同的精神,谁也割裂不了。”这种家族意识的萌发,让孩子自然而然养成了一种责任感,他能逐渐理解自己与父母、祖先、社会和天地之间的关系,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仅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家族。
家风教育其实是顺势而为的事
当看到孩子被教育得不好时,大多数人会习惯性地说:“这孩子家教不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朱畅思老师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行为都带着家庭教育的影子。父母自己的行为风气,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
朱畅思老师特别提到:“我们有意识地把家风家教拿到桌面上来说,说明我们对家庭教育足够重视。家庭教育就是家风养成道路上真正的‘道’。”所谓“道”,是指这件事在生活中,每天每时自然地发生着,关注还是不关注,就在那里。所以,当我们顺势而为的时候,不过是顺应了自然存在的东西,是顺势而为的事。
如何汲取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好家风的范例,对治家的一些规矩也有很精练的表述,有的只是一句朴素的话、一个简单的道理,但这些家风都能将“心中有敬,做事有礼”的贵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影响孩子、管住事,如此这样能传承下去就是好家风。
潜移默化,做孩子言行的好榜样 朱畅思老师成长在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大家庭,父亲是民间书法爱好者和传统民间工艺爱好者,喜欢亲手制作铜器和木器;姑父则是著名的太极拳大师和老中医。家里天天高朋满座,出入的皆是传统文化界的名流,在这种环境之中长大的朱老师,耳濡目染,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朱畅思老师的父亲虽然没有刻意要求他学习国学,却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孩子,让他逐渐对传统文化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热爱,并坚定地走到了今天;他的姑姑则偏重于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教育他,比如拿碗拿筷子的方式,如果拿得不对,姑姑会要求他放下再重新拿。
和孩子一起从家族故事中寻找家风 孩子爱听故事,父母也很喜欢给孩子讲故事,但讲的都是别人的故事,那些故事虽然很好,却终究有着情感上的隔阂,因此朱畅思老师建议父母应多给孩子讲讲自己的故事,讲讲爷爷奶奶的故事,一直讲到祖先那里去。朱畅思老师在去年出版的《嘉兴讲故事》这本书的第18集里,就和嘉兴小朋友一起为大家讲解了嘉兴的家族历史:嘉兴是个有文学天赋的孩子,于是他就在家族中寻找这种天赋的来历,当找到太爷爷的工作史时,他感到非常开心,也大大增加了他进步的信心。通过类似这样的讲述,会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命原来并不孤单,他一直没有离开过家族这个“母体”。那些家风教育中的价值观就能潜移默化地输入孩子的内心了。
优秀家训,孩子都能听懂朱畅思老师还建议,在孩子稍微长大一些,比如4岁以后或者6岁以后,可以给他读一些大家族的家训。优秀家族的家训是中华民族对于社会准则的共知,可以让家族里的孩子一生少走许多弯路。现在把这些优秀家训讲给孩子听,一样有效。别以为家训是很晦涩的文字,其实越是大家族给孩子的优秀家训,越容易被孩子理解。
朱畅思老师比较推崇的是《朱子童蒙须知》和《王阳明家训》。其中的《朱子童蒙须知》,虽然很难从严格意义上将其归为家训,但这本書很可能是朱熹给白鹿洞书院的孩子们写的教材,在教孩子该如何做一个好看的人——人要先学会如何穿衣打扮、言谈、走路才算好看,这样可以影响内心的雅致,而且将来还可以把内心的雅致准确地表现出来。
朱畅思老师还详细解读了《王阳明家训》,强调了其中关于如何与人相处的部分。因为这个世界越来越需要孩子与同学伙伴共生,学会和平相处,没有一个人能孤立生存。《王阳明家训》特意强调“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这样的观点,朱畅思老师解读道:“这是让孩子的内心世界得到安宁,从而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动物性是破坏和占有,而人性则是反动物性的文明。当孩子出现一些恶劣的行径的时候,也不必着急,这只能说明他的社会性还没有建立好。”如朱畅思老师所说,若是小的时候便让孩子读一读王阳明家训,便等于是种下了一粒如何与人相处的种子,相信有一天它终会开花结果。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人性却很少改变。在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谦和有礼待人。这些基本的做人法则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在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优秀的传统家风发挥作用,让孩子“心中有敬,做事有礼”,才能让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