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我们告别了用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发展的单一方式,建构起日趋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它更加趋向于关注人发展的多样性;更加关注从不同的视角,来考查人的发展;更加关注在评价的同时,给教育对象以学习策略的指引与精神的鼓励。从而改变了评价只为甄别人才的做法,更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成了多元评价体系重要的功能。
一、评价内容,透视素质多元内涵
比起单纯的纸笔测试,多元评价更关注学生的思想的渗透与方法的领会,同时关注到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养成。它不仅涵盖“学科发展”,也包括“人文思想”和“人格和谐”。在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中,重视学生思维的个体化、学习的创造性、思想的深刻性,以及学生与同伴合作,阐明个人意见,发表个人作品的能力。例如,通过对学习《年、月、日》后的数学素养做一次评价:“2015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相差几天?”不仅要求学生写出结果,还要求学生具体说明解题思路,以考查学生的数学洞察力,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首先看学生是否能列出各月天数,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然后参照下面标准逐级评价:水平1,将上、下半年的总天数求出,再求天数差;水平2,将上、下半年天数相同的月份“一一对应”,再比较天数“差”;水平3,“移多补少”将上半年中的两个“31天”的月份分别各移一天给二月份,直接比较上、下半年各有几个“31天”和几个“30天”得出天数“差”。
二、评价主体,构筑视角多元标准
评价主体是评价的“话语权”问题。过度集中的“话语权”,阻碍了对评价对象发展情况的全面认识。对教师评价方式的过度倚重,常常失之偏颇。班组成员、家长及校方的认识与评议的介入,使评价得以从多方视角、多元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鼓励自我评议,更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利于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对评价行为的接受。例如,在第二学段《统计》教学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同学的一天运动时间情况,想出可行的方式记录数据,并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所呈现的数学信息与数学结论,向全班师生发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有价值的健身倡议。数学实践活动后,评价者可以通过量化方式,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展开全方位、多层面的评价:通过社会人士、家庭成员等,评价学生的数学调查、数学语言交谈能力与数据采集能力;通过小组成员,评价学生组间协作能力、发言的积极性与建设性;通过教师、全班同学,评价学生的数据观念及图表的制作说明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反省能力的提升。
三、评价方式,展示成长多元模式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其成长模式是多元、多维交互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很难呈现富有个性特征的发展方式。多元评价不仅创造性地改进纸笔测试,更采用与学生面谈、课堂观察、学科节活动、成长记录袋等形式。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例如,在评价学生时,借助“数学学科节”形式,在班级开展具有数学含义的《对称·旋转·美》的手工创作活动。借助“对称、旋转”等数学规律,开展个性创作。作品有生动形象的几何造型、精美的图案和装饰花边……通过在汇报中展示、发表个人作品,使得学生的数学才华与艺术表现得以交融,并获得升华。教师再组织班级学生全员量化、互评,并将学生的作品作为过程性资料归档、保存。由此,不仅可以评价学生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还能从数学文化素养、数学美的艺术创造力、数学概念应用水平等方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现状。多元评价,旨在立体、多维地体现学生数学学科综合能力发展轨迹,从而客观地理解、尊重学生的成长方式。
四、评价过程,体现人文多元关怀
对话与协商,是后现代主义指导下的评价模式新主张。教育多方关系的平等、和谐组成“学习共同体”,使评价更富有“关怀、鼓励、协助”的人文意味。让受评价者具有安全感,参与到评价中的讨论。应让学生感受到,其实这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往方式。例如,在教学《找次品》时,探索“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天秤需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它?”的数学问题。当学生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有一个一个称的、两个两个……产生出各种不同的称法。教师顺势评价学生:“同学们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先大胆猜测与尝试,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能进一步比较不同方法间的差异,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是很有帮助的。”指导学生进一步把各种称法记录下来,并比较所需的最少的次数。如9(4,4,1)与9(3,3,3),前者需称3次,而后者才需2次。发现把零件总数“尽可能”地平均分为三份,是缩小“怀疑范围”的良策。评价中,既激励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同时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体现人文关爱下的理性指导。
五、评价结论,涵盖功能多元取向
评价结果的应用,不再局限于区分受评价对象课业的优劣,更在于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指明方向。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反省能力的提高;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自信;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借由各方评价,为学生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例如,在一年级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生的数数能力进行观察、分析与评价。设计《数数能力评价表》,评价学生数数时,是否能有节奏地“唱数”,手与口是否能配合,是否能正确地数数;并记录学生独特的数数方法(如手指、默数,或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等)。还可以在十以内的加法中,应用类似的方式,记录并分析学生的“个性算法”(如掰手指、继续往前数等),评价学生是否能正确计算及其发展水平。这种居于“促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个性成长,避免打击教学对象。为教学设计,获得“第一手”材料,为预案的实施与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体现了多元评价功能的多元取向。
建构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有利于使施教者与教育对象保持更和谐的教育关系;有利于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有利于保持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数学创造力。在这面评价体系的“棱镜”下,我们得以透视学生数学发展的多彩世界,践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延奎小学)
一、评价内容,透视素质多元内涵
比起单纯的纸笔测试,多元评价更关注学生的思想的渗透与方法的领会,同时关注到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养成。它不仅涵盖“学科发展”,也包括“人文思想”和“人格和谐”。在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中,重视学生思维的个体化、学习的创造性、思想的深刻性,以及学生与同伴合作,阐明个人意见,发表个人作品的能力。例如,通过对学习《年、月、日》后的数学素养做一次评价:“2015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相差几天?”不仅要求学生写出结果,还要求学生具体说明解题思路,以考查学生的数学洞察力,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首先看学生是否能列出各月天数,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然后参照下面标准逐级评价:水平1,将上、下半年的总天数求出,再求天数差;水平2,将上、下半年天数相同的月份“一一对应”,再比较天数“差”;水平3,“移多补少”将上半年中的两个“31天”的月份分别各移一天给二月份,直接比较上、下半年各有几个“31天”和几个“30天”得出天数“差”。
二、评价主体,构筑视角多元标准
评价主体是评价的“话语权”问题。过度集中的“话语权”,阻碍了对评价对象发展情况的全面认识。对教师评价方式的过度倚重,常常失之偏颇。班组成员、家长及校方的认识与评议的介入,使评价得以从多方视角、多元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鼓励自我评议,更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利于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对评价行为的接受。例如,在第二学段《统计》教学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同学的一天运动时间情况,想出可行的方式记录数据,并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所呈现的数学信息与数学结论,向全班师生发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有价值的健身倡议。数学实践活动后,评价者可以通过量化方式,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展开全方位、多层面的评价:通过社会人士、家庭成员等,评价学生的数学调查、数学语言交谈能力与数据采集能力;通过小组成员,评价学生组间协作能力、发言的积极性与建设性;通过教师、全班同学,评价学生的数据观念及图表的制作说明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反省能力的提升。
三、评价方式,展示成长多元模式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其成长模式是多元、多维交互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很难呈现富有个性特征的发展方式。多元评价不仅创造性地改进纸笔测试,更采用与学生面谈、课堂观察、学科节活动、成长记录袋等形式。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例如,在评价学生时,借助“数学学科节”形式,在班级开展具有数学含义的《对称·旋转·美》的手工创作活动。借助“对称、旋转”等数学规律,开展个性创作。作品有生动形象的几何造型、精美的图案和装饰花边……通过在汇报中展示、发表个人作品,使得学生的数学才华与艺术表现得以交融,并获得升华。教师再组织班级学生全员量化、互评,并将学生的作品作为过程性资料归档、保存。由此,不仅可以评价学生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还能从数学文化素养、数学美的艺术创造力、数学概念应用水平等方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现状。多元评价,旨在立体、多维地体现学生数学学科综合能力发展轨迹,从而客观地理解、尊重学生的成长方式。
四、评价过程,体现人文多元关怀
对话与协商,是后现代主义指导下的评价模式新主张。教育多方关系的平等、和谐组成“学习共同体”,使评价更富有“关怀、鼓励、协助”的人文意味。让受评价者具有安全感,参与到评价中的讨论。应让学生感受到,其实这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往方式。例如,在教学《找次品》时,探索“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天秤需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它?”的数学问题。当学生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有一个一个称的、两个两个……产生出各种不同的称法。教师顺势评价学生:“同学们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先大胆猜测与尝试,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能进一步比较不同方法间的差异,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是很有帮助的。”指导学生进一步把各种称法记录下来,并比较所需的最少的次数。如9(4,4,1)与9(3,3,3),前者需称3次,而后者才需2次。发现把零件总数“尽可能”地平均分为三份,是缩小“怀疑范围”的良策。评价中,既激励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同时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体现人文关爱下的理性指导。
五、评价结论,涵盖功能多元取向
评价结果的应用,不再局限于区分受评价对象课业的优劣,更在于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指明方向。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反省能力的提高;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自信;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借由各方评价,为学生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例如,在一年级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生的数数能力进行观察、分析与评价。设计《数数能力评价表》,评价学生数数时,是否能有节奏地“唱数”,手与口是否能配合,是否能正确地数数;并记录学生独特的数数方法(如手指、默数,或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等)。还可以在十以内的加法中,应用类似的方式,记录并分析学生的“个性算法”(如掰手指、继续往前数等),评价学生是否能正确计算及其发展水平。这种居于“促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个性成长,避免打击教学对象。为教学设计,获得“第一手”材料,为预案的实施与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体现了多元评价功能的多元取向。
建构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有利于使施教者与教育对象保持更和谐的教育关系;有利于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有利于保持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数学创造力。在这面评价体系的“棱镜”下,我们得以透视学生数学发展的多彩世界,践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延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