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曾经是激励多少年轻教师走向三尺讲台的动力,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教育者的一种精神追求。然而如今,它却与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厌教”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眼下,教师队伍出现“职业倦怠”已不是个别现象,不仅优秀教师有,许多普通教师更有着“厌教”的表现。在工作中,这种倦怠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热情耗尽,厌倦疲劳;对学生冷漠,否定疏远,麻木应付;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不满意,消极评价,时常感到无法胜任,等等。
既然“厌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那么我们不妨对这些现象进行整理归类:
一是“和尚撞钟型”。一些教师在工作中不求进取,纯粹属于服从指挥,学校布置什么任务,就完成什么任务,上课照本宣科,“凭书教书”,不折扣也不创新,正如俗话所说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此类教师虽说管理省心,但其创造力欠缺,难以在工作业绩上实现突破。
二是“敷衍折扣型”。一些教师在工作中逐渐养成了惰性,做任何事情都力求“精简”,遇到一些较为复杂或麻烦的事情,或者随意敷衍,或者打个折扣,或者拖延时间,甚至放手不管。这种行为对班级管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也无法保证教学效果。
三是“破罐破摔型”。一些教师总感觉自己没有机会取得优秀的业绩,或者经常无缘“评先评优”,于是在工作中不仅懈怠,甚至消极。迟到,早退,上课时间接打电话聊天,等等。有些甚至与学校管理者“唱反调”,给学校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综合以上行为,我们可以认定这是典型的职业倦怠心理,更是当今教育的尴尬。当前的教师,尤其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山区教师,要想在物质生活面前坚强站立的确困难,想用几个类似于“最崇高的职业”般的口号来改变这种局面显然是无能为力了。但如果不能顺利解决“职业倦怠”这个问题,如果教师对职业失去眷恋与动力,那教师的明天会在哪里?教育的明天又会走向何处?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困扰着教师内心、影响着教师情绪、阻碍着教师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事业理想的缺失和思想境界的落伍是“职业倦怠”形成的主观原因。换句话说,在社会进步的今天,我们教师内心的职业荣誉感和神圣感并没有与时俱进,而是逐渐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淹没。曾经有位名师说过:当你把教育当成一份职业的时候,你的心头也许就沉重了,当你把教育当成事业的时候,你的心灵就充满着快乐与追求。我想,“倦怠”的教师首先就是缺少这种“事业心”。
其二,城镇学校的班生规模一年年在扩大,给教育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是造成“职业倦怠”的客观原因。别说教师,作为学校管理者也会明显感到压力增大,当一个班级的学生达到六七十人的时候,就相当于小班制学校的两个班,教师必须耗费多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各类问题,压力可想而知。权威心理学研究表明,狭小的空间之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多为狂躁、易怒,一个教室挤进这么多学生,难怪教师一天到晚要忙着处理“鸡毛蒜皮”的事情。在“安全第一”这个“紧箍咒”下,一旦有学生意外事故发生,教师的心理负担便会瞬间增加,这一点的确不容忽视。
这些现象,单凭教师,或者学校的一己之力是难以改变的,如何让教师“倦”而不“怠”,或者是不“倦”不“怠”,真正走出身心俱疲的心理阴影呢?我想,从教师个人到整个社会都应该予以高度的关注,共制策略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健全学习制度,让教师的活力有如“源头活水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向那些长期在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师学习,让教师具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奉献精神,做到敬业爱岗,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价值,爱护学生的自尊。
当然,教师应当学习的不仅是师德规范,也应该努力学习业务知识。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教师的知识常新了,才能在课堂中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才能在学生中产生更大的魅力,也才能让自己体会到“累并快乐着”。
其次,完善激励机制,均衡教师发展,让教师的工作热情如“冬天里的一把火”。
教师的劳动既是个体的行为,又是群体的行为。有时一个教师的“倦怠”,一个教师的“被工作”状态,就会影响到一个班级的管理,也会影响到其他教师的工作情绪。因此,学校应当在激励机制方面有所侧重,既要加强“传帮带”工作,让教师之间形成帮扶,又要严格奖惩制度,让真正付出劳动的教师劳有所得,还要规范考评制度,把教师的综合考评与评优、评先、评职挂钩起来。只要学校的制度是公平的,教师的成绩能得到肯定,那么,教师的整体发展就会比较均衡,他们的“倦怠”也就不易表现出来。
第三,提高教学水平,提倡劳逸结合,让教师教学生活两不误,“健康快乐每一天”。
教师的倦怠成因有很大部分是因为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较多,而缺少解决的能力。在教学业务上,教学能力的落伍也往往让教师苦恼不断。因此,学校应当在教学教研方面加大力度,让所有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常教常新,树立自信。另外,在教师工作量较为繁重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营造机会让教师的身体心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冲。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教师联谊活动等。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经常慰问老弱病残教师,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第四,改善办学条件,争取社会支持,减轻外界环境带来的压力。
近几年来,学校工作的最大难点是安全教育。在当今社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氛围中,教师心里要装着“教学生命线”,头上还要顶着“安全紧箍咒”,对学生的管理也因种种原因而束手束脚,尤其是班级学生多,管理难度大。这种心理上的压力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政府、社会高度重视,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让学生在好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在好的氛围中工作,“职业倦怠”才不至于无所顾忌地肆虐着教师群体。
此外,要培养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身心疲惫的时候学会张弛有度,寻找新的成就感。
教育事业有着独特的魅力,教育者和管理者要以正确的心态重建精神家园,摆脱困扰,发现教育的真美与真谛,才能在明天依然爱着“她”。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茗溪小学 责任编辑:黄常棋)
眼下,教师队伍出现“职业倦怠”已不是个别现象,不仅优秀教师有,许多普通教师更有着“厌教”的表现。在工作中,这种倦怠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热情耗尽,厌倦疲劳;对学生冷漠,否定疏远,麻木应付;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不满意,消极评价,时常感到无法胜任,等等。
既然“厌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那么我们不妨对这些现象进行整理归类:
一是“和尚撞钟型”。一些教师在工作中不求进取,纯粹属于服从指挥,学校布置什么任务,就完成什么任务,上课照本宣科,“凭书教书”,不折扣也不创新,正如俗话所说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此类教师虽说管理省心,但其创造力欠缺,难以在工作业绩上实现突破。
二是“敷衍折扣型”。一些教师在工作中逐渐养成了惰性,做任何事情都力求“精简”,遇到一些较为复杂或麻烦的事情,或者随意敷衍,或者打个折扣,或者拖延时间,甚至放手不管。这种行为对班级管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也无法保证教学效果。
三是“破罐破摔型”。一些教师总感觉自己没有机会取得优秀的业绩,或者经常无缘“评先评优”,于是在工作中不仅懈怠,甚至消极。迟到,早退,上课时间接打电话聊天,等等。有些甚至与学校管理者“唱反调”,给学校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综合以上行为,我们可以认定这是典型的职业倦怠心理,更是当今教育的尴尬。当前的教师,尤其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山区教师,要想在物质生活面前坚强站立的确困难,想用几个类似于“最崇高的职业”般的口号来改变这种局面显然是无能为力了。但如果不能顺利解决“职业倦怠”这个问题,如果教师对职业失去眷恋与动力,那教师的明天会在哪里?教育的明天又会走向何处?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困扰着教师内心、影响着教师情绪、阻碍着教师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事业理想的缺失和思想境界的落伍是“职业倦怠”形成的主观原因。换句话说,在社会进步的今天,我们教师内心的职业荣誉感和神圣感并没有与时俱进,而是逐渐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淹没。曾经有位名师说过:当你把教育当成一份职业的时候,你的心头也许就沉重了,当你把教育当成事业的时候,你的心灵就充满着快乐与追求。我想,“倦怠”的教师首先就是缺少这种“事业心”。
其二,城镇学校的班生规模一年年在扩大,给教育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是造成“职业倦怠”的客观原因。别说教师,作为学校管理者也会明显感到压力增大,当一个班级的学生达到六七十人的时候,就相当于小班制学校的两个班,教师必须耗费多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各类问题,压力可想而知。权威心理学研究表明,狭小的空间之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多为狂躁、易怒,一个教室挤进这么多学生,难怪教师一天到晚要忙着处理“鸡毛蒜皮”的事情。在“安全第一”这个“紧箍咒”下,一旦有学生意外事故发生,教师的心理负担便会瞬间增加,这一点的确不容忽视。
这些现象,单凭教师,或者学校的一己之力是难以改变的,如何让教师“倦”而不“怠”,或者是不“倦”不“怠”,真正走出身心俱疲的心理阴影呢?我想,从教师个人到整个社会都应该予以高度的关注,共制策略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健全学习制度,让教师的活力有如“源头活水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向那些长期在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师学习,让教师具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奉献精神,做到敬业爱岗,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价值,爱护学生的自尊。
当然,教师应当学习的不仅是师德规范,也应该努力学习业务知识。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教师的知识常新了,才能在课堂中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才能在学生中产生更大的魅力,也才能让自己体会到“累并快乐着”。
其次,完善激励机制,均衡教师发展,让教师的工作热情如“冬天里的一把火”。
教师的劳动既是个体的行为,又是群体的行为。有时一个教师的“倦怠”,一个教师的“被工作”状态,就会影响到一个班级的管理,也会影响到其他教师的工作情绪。因此,学校应当在激励机制方面有所侧重,既要加强“传帮带”工作,让教师之间形成帮扶,又要严格奖惩制度,让真正付出劳动的教师劳有所得,还要规范考评制度,把教师的综合考评与评优、评先、评职挂钩起来。只要学校的制度是公平的,教师的成绩能得到肯定,那么,教师的整体发展就会比较均衡,他们的“倦怠”也就不易表现出来。
第三,提高教学水平,提倡劳逸结合,让教师教学生活两不误,“健康快乐每一天”。
教师的倦怠成因有很大部分是因为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较多,而缺少解决的能力。在教学业务上,教学能力的落伍也往往让教师苦恼不断。因此,学校应当在教学教研方面加大力度,让所有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常教常新,树立自信。另外,在教师工作量较为繁重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营造机会让教师的身体心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冲。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教师联谊活动等。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经常慰问老弱病残教师,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第四,改善办学条件,争取社会支持,减轻外界环境带来的压力。
近几年来,学校工作的最大难点是安全教育。在当今社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氛围中,教师心里要装着“教学生命线”,头上还要顶着“安全紧箍咒”,对学生的管理也因种种原因而束手束脚,尤其是班级学生多,管理难度大。这种心理上的压力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政府、社会高度重视,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让学生在好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在好的氛围中工作,“职业倦怠”才不至于无所顾忌地肆虐着教师群体。
此外,要培养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身心疲惫的时候学会张弛有度,寻找新的成就感。
教育事业有着独特的魅力,教育者和管理者要以正确的心态重建精神家园,摆脱困扰,发现教育的真美与真谛,才能在明天依然爱着“她”。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茗溪小学 责任编辑:黄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