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尽管素质教育的号角声音嘹亮,新课标的旗帜迎风飘扬,然而“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还是残存着,这不仅严重违背新课改注重全体学生发展的重要理论,也无法与当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相吻合。本文为笔者结合自己执教的一堂活动写作课《谁不说咱家乡好》而产生的思考:通过心理干预来实现课堂有效互动,主要策略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听课热情——针对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的心理;运用竞争机制——针对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的心理;课堂上多采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针对学生信心不足的心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习材料——针对学生“不会”的心JE;建立心理干预档案,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交流
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关键词:高中语文;心理干预;策略;有效互动
农村高中,学生又是六类生源,似乎注定我们的学生就是“学习病夫”,于是乎,我们的课堂充斥的是教师铺天盖地的唾沫,学生昏昏欲睡的眯眼。在老师“挤牙膏”的推力下,产生的效果却是:千挤万磨始出声,犹似有声又无声。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像一篇优秀的作文,让人一见倾心,回味无穷,然而,回首自己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一堂堂语文课却像一杯又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教者心烦,疲惫不堪,听者无味,成绩惘然。本来应该是充满灵性和生气的语文课怎么就会变得如此面目可憎,师生竟然会变得如此相看两厌了呢?
当我执教完自己精心设计的课题《谁不说咱家乡好》后,我的思绪陷入了沉思。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堂课下来,许多学生围着我说:老师,今天的课太有趣了!真的好精彩啊!好像您很少上这样的课,以后多给我们上点这样的课吧!听课老师也给了我这节课高度的评价,科组长鼓励老师们以后要多开展这样的课堂。
原本我对这堂课的期望值并不高,也没指望学生能互动的多么有效,殊不知,他们的课堂表现让我大吃一惊:学生争相发言,有的还没坐下去又站起来了。我不可思议:这是我的学生吗?我一直以为他们基础差,是不会出现师生互动的精彩课堂。然而,他们做到了!我终于明白: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摸索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针对性药方,师生有效互动才能在农村高中沉闷的语文课堂显露奇特的效果。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听课热情——针对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的心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杜威先生也说:“不调动儿童内在动力而填鸭般地灌输知识,无异于强迫没有眼睛的盲人去观看万物,无异于将不思饮水的马匹牵到河边强迫它饮水。这种忽视天性和压迫天性的教育显然是愚蠢的。”所以,多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课堂,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加以满足,那么他们的听课热情自然就会高涨。
二、运用竞争机制——针对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的心理
古人云:“并逐日竟,对辩日争”。竞争是激发学生内在潜力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思考的深度,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和创造性的学习品质,提高课堂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可以开展课堂知识竞赛、小组竞争、创设课堂展示环节和课堂“验收方式”……教育者巧用激励与竞争策略,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感到快乐,从而激活课堂,激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让有效互动落到实处,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节课中,我将全班分成了四个小组,运用比赛的形式来组织课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
三、课堂上多采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针对学生信心不足的心理
皮格马利翁效应(Pvgmalion 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它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这种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我们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多次经受着失败的打击,自信心严重不足,生怕回答错误招来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于是,干脆默不作声。针对大多数学生的这种心理,老师在课堂上就要把学生分成几类:对于后进生,敢于发言的无论对错都要表扬,如果回答正确的,更要大力表扬,给他们的信心和自尊加码;对于中等生,以鼓励、赞赏为主;对于优等生,肯定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教师还要把这种“赏识法、激励法、期待效应”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不能一会儿打击、一会儿表扬。最好在公开场合多表扬,批评的就留到“无人的角落”。这节课,我就是运用了鼓励、期待和赞扬的方法获得课堂的有效互动的。
四、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习材料一针对学生“不会”的心理
学生在课堂无法开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抛出的问题太突兀,加上思考的时间很短,所以,他们一时慌了手脚,难以应付,再一紧张,大脑便一片空白,还怎么开口?那么,如果老师能提前将所授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提前思考、讨论,于是他们便有了心理准备,那么上课时学生便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他们与学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也就不会有太强的陌生感。课堂互动也定会有所好转。在《谁不说咱家乡好》这节课中,我提前了一个月让学生做准备,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写作上也提供了参考和指导,所以,课堂上他们是“有备而来”的,当然就能做到有效互动了。
五、建立心理干预档案,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交流——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对班级不爱发言的学生建立心理干预档案,并找其谈心,了解其课堂不爱发言的原因,对于“不敢型”和“不想型”要积极疏导和鼓励;对于“乱言型”要进行辅导,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能互动,并互动有效。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课余时间和学生多交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不相信自己老师的学生,又怎么会愿意聆听他的课呢?更不用说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了。有时,在师生交往中,可能会因为某些误会而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抵触心理,进而造成心理隔阂。那么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谈心”。在交谈中,教师要降低姿态,以朋友的身份,根据学生的心理症结进行针对性的交谈,这样很容易消除误解,另外,在交谈中,师生也会彼此加深了解,从而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交谈,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老师的心理认同,还提高了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度和信度,这里的“信度”既指老师的人品可信,也指學识可信,只要这两个“度”一提高,学生便会“死心塌地”地成为这位老师的“忠实粉丝”,何愁他们在课堂上“不给力”呢?其实,交谈是运用最方便、最常用的一种交流形式。除了交谈,还可以结合语文课程特征,采用“周记…‘写信”等方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所以,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沉闷的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也能在有效互动方面展现别样的风采!
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关键词:高中语文;心理干预;策略;有效互动
农村高中,学生又是六类生源,似乎注定我们的学生就是“学习病夫”,于是乎,我们的课堂充斥的是教师铺天盖地的唾沫,学生昏昏欲睡的眯眼。在老师“挤牙膏”的推力下,产生的效果却是:千挤万磨始出声,犹似有声又无声。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像一篇优秀的作文,让人一见倾心,回味无穷,然而,回首自己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一堂堂语文课却像一杯又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教者心烦,疲惫不堪,听者无味,成绩惘然。本来应该是充满灵性和生气的语文课怎么就会变得如此面目可憎,师生竟然会变得如此相看两厌了呢?
当我执教完自己精心设计的课题《谁不说咱家乡好》后,我的思绪陷入了沉思。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堂课下来,许多学生围着我说:老师,今天的课太有趣了!真的好精彩啊!好像您很少上这样的课,以后多给我们上点这样的课吧!听课老师也给了我这节课高度的评价,科组长鼓励老师们以后要多开展这样的课堂。
原本我对这堂课的期望值并不高,也没指望学生能互动的多么有效,殊不知,他们的课堂表现让我大吃一惊:学生争相发言,有的还没坐下去又站起来了。我不可思议:这是我的学生吗?我一直以为他们基础差,是不会出现师生互动的精彩课堂。然而,他们做到了!我终于明白: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摸索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针对性药方,师生有效互动才能在农村高中沉闷的语文课堂显露奇特的效果。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听课热情——针对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的心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杜威先生也说:“不调动儿童内在动力而填鸭般地灌输知识,无异于强迫没有眼睛的盲人去观看万物,无异于将不思饮水的马匹牵到河边强迫它饮水。这种忽视天性和压迫天性的教育显然是愚蠢的。”所以,多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课堂,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加以满足,那么他们的听课热情自然就会高涨。
二、运用竞争机制——针对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的心理
古人云:“并逐日竟,对辩日争”。竞争是激发学生内在潜力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思考的深度,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和创造性的学习品质,提高课堂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可以开展课堂知识竞赛、小组竞争、创设课堂展示环节和课堂“验收方式”……教育者巧用激励与竞争策略,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感到快乐,从而激活课堂,激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让有效互动落到实处,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节课中,我将全班分成了四个小组,运用比赛的形式来组织课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
三、课堂上多采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针对学生信心不足的心理
皮格马利翁效应(Pvgmalion 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它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这种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我们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多次经受着失败的打击,自信心严重不足,生怕回答错误招来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于是,干脆默不作声。针对大多数学生的这种心理,老师在课堂上就要把学生分成几类:对于后进生,敢于发言的无论对错都要表扬,如果回答正确的,更要大力表扬,给他们的信心和自尊加码;对于中等生,以鼓励、赞赏为主;对于优等生,肯定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教师还要把这种“赏识法、激励法、期待效应”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不能一会儿打击、一会儿表扬。最好在公开场合多表扬,批评的就留到“无人的角落”。这节课,我就是运用了鼓励、期待和赞扬的方法获得课堂的有效互动的。
四、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习材料一针对学生“不会”的心理
学生在课堂无法开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抛出的问题太突兀,加上思考的时间很短,所以,他们一时慌了手脚,难以应付,再一紧张,大脑便一片空白,还怎么开口?那么,如果老师能提前将所授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提前思考、讨论,于是他们便有了心理准备,那么上课时学生便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他们与学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也就不会有太强的陌生感。课堂互动也定会有所好转。在《谁不说咱家乡好》这节课中,我提前了一个月让学生做准备,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写作上也提供了参考和指导,所以,课堂上他们是“有备而来”的,当然就能做到有效互动了。
五、建立心理干预档案,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交流——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对班级不爱发言的学生建立心理干预档案,并找其谈心,了解其课堂不爱发言的原因,对于“不敢型”和“不想型”要积极疏导和鼓励;对于“乱言型”要进行辅导,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能互动,并互动有效。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课余时间和学生多交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不相信自己老师的学生,又怎么会愿意聆听他的课呢?更不用说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了。有时,在师生交往中,可能会因为某些误会而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抵触心理,进而造成心理隔阂。那么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谈心”。在交谈中,教师要降低姿态,以朋友的身份,根据学生的心理症结进行针对性的交谈,这样很容易消除误解,另外,在交谈中,师生也会彼此加深了解,从而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交谈,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老师的心理认同,还提高了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度和信度,这里的“信度”既指老师的人品可信,也指學识可信,只要这两个“度”一提高,学生便会“死心塌地”地成为这位老师的“忠实粉丝”,何愁他们在课堂上“不给力”呢?其实,交谈是运用最方便、最常用的一种交流形式。除了交谈,还可以结合语文课程特征,采用“周记…‘写信”等方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所以,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沉闷的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也能在有效互动方面展现别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