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气韵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wa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何时,民国风悄然吹遍华夏大地。无论讲坛媒体,抑或街头巷尾,章太炎之“疯”、刘文典之“狂”、辜鸿铭之“怪”、傅斯年之“猛”、梁实秋之“雅”、陈布雷之“悲”……皆成为学者与民众共同津津乐道之话题。其人其事被后世争相追慕玩味,自然说明民国这一批知识分子有其特立独行、异于别代之处。倘换个角度,此种“民国风”恰又映照出当下社会所缺失的精神气韵。该气韵究系何物?笔者于此不揣浅薄,愿拉杂言之。
  文章可传千古,气节亦能穿越时空。民国知识分子虽无权位,但一心忧国忧民,书生言政;学富五车,方可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许纪霖先生曾将20世纪知识分子划为六代,即晚清一代、“五四”一代、后“五四”一代、十七年一代、“文革”一代和后“文革”一代。清末危局,第一代抛开青灯黄卷,投身变革大潮,章太炎、刘文典倡言革命,屡建功勋。正因为身具真学问,胸存大抱负,心底有苍生,眼中无权贵,知识分子的所言所行才气势磅礴,元气淋漓。看不惯袁世凯民初的倒行逆施,章太炎“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难怪其弟子鲁迅赞曰:“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受不了蒋介石欺辱学子的军阀做派,刘文典当面直言“青年学生虽说风华正茂,但不等于理性成熟,些微细事,不要用小题目做大文章。如果说我是新学阀的话,那你就一定是新军阀!”章、刘身后,第二、三代接续而上,发扬光大。享有“大炮”之誉的傅斯年,不满高层之贪污腐化,怒写参本,弹劾孔祥熙、宋子文,大呼“政治的失败不止一事,而用这样的行政院长,前有孔祥熙,后有宋子文,真是不可救药的事。”痛心国民政府颟顸无能、人浮于事,蒋廷黻决心改革,虽屡屡受挫,依然坚信“我唯一要出卖的是我的智慧和努力工作的愿望。根据这种意念,我认为循一般方法处理事务会令我一无所成。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意思去做,虽然也可能失败,但是将来不会使我感到遗憾。”
  潮有进便有退,势有起便有落,此为常态,本不必辩。只是民国知识分子这股气韵落得过于迅即。近数十年,似总在谷底徘徊。如今的读书人,或许受市场经济之熏染,深谙“稻粱谋”之规则,一门心思写论文、拉项目、当领导乐此不疲。殊不知在获取某一领域专家身份的同时,他们却丢掉了社会良心。没有了知识分子的声音,亦即意味着这一群体已趋于社会边缘,难堪领头羊之重任。试问当今的知识分子们遗失了精神贵族这一桂冠,还能以何种底气来面对强势的利益阶层?
  可敬之人亦有其可爱之处。民国之世,政治上变动不居,思想上极为活跃,一批内心自信、风流萧散、简约云澹、不滞于物的名士应运而生,这与阮籍、嵇康等人的“魏晋风度”何其相似。章太炎、黄侃、马一浮、刘文典诸人,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惹来后世的景仰与追捧。虽在清末被好友刘师培出卖,险遭黑手,章太炎依旧视刘为“天下第一读书种子”,在刘身陷囹圄之际,撰文呼吁“一二通博之材,如刘光汉辈,虽负小疵,不应深论。若拘执党见,思复前仇,杀一人无益于中国,而文学自此扫地,使禹域沦为夷裔,谁之责耶?”其度量之大世人鲜匹。黄侃亦有乃师太炎先生之风,于刘师培病重之时,不顾尘俗偏见,不避自损之嫌,毅然登门拜其为师,只因“《三礼》为刘氏家学,今刘肺病将死,不这样做不能继承绝学。”其胆识绝非常人可比。
  悖逆亦堪称民国士林中的一道别样风景。五四前后,风云激荡,新旧杂陈,总有几位宿儒“逆流而动”,发出不谐之音,引来世人关注。就文白问题,林纾孤身一人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诸辈轮番过招,虽惨淡收场,林老夫子却依旧自认“老来卖画长安市,笑骂由他我自聋”。黄侃看不惯胡适、陈独秀等人之新文学主张,于是明里暗里冷嘲热讽。陈独秀倡言“毁孔子庙罢其祀”,黄氏便和一句“八部书外皆狗屁”。然村夫骂座的路数难敌新文化人之围攻,最终落得个负气南下。“辫子教授”辜鸿铭,此君藉苏东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诗自况,与北大诸位年轻人上演了无数部嬉笑怒骂之活剧。其实平情论之,身逢中西文化交汇之世,作为传统文化的虔诚笃信者,林、黄、辜诸位有心卫道,却无力回天,只好固执地与整个潮流唱反调,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宿命。若能以“同情之理解”态度体味其内心世界,其间可爱之处便殊堪寻味。
  王船山言:“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章黄之后,此种名士风范、卓绝气度便风流云散。如今学界少了份清气,多了点铜臭;文坛没有了傲骨,滋生出媚颜;世间找不到名流,满街是“大师”。缘何至此,值得思量!
  陈丹青先生曾把“民国范儿”描述成“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美学”。笔者深以为然。在民国时代,知识分子往往是趣味的开拓人,风尚的引领者,美学的践行家。以美食为例,便不胜枚举。京城大玩家王世襄以做菜为人生一大乐事。酒菜本不可分,好菜一桌,又岂能无佳酿一壶?民国名士中好饮者数不胜数。“疯子教授”黄侃对于杯中之物的贪嗜,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黄侃每餐都要豪饮,至少入肚半斤,喝到酩酊大醉、东倒西歪、吐出胆汁、枕眠路边,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黄侃居然还劝别人喝酒要节制。《菜根谭》中曾有一句劝酒词,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意即饮酒要喝到刚刚好,切勿贪杯。想必饱读诗书的“黄侃们”肯定读过此句,也深知此句之真意,只是每每人坐酒桌前,鼻闻佳酿香,什么失态、伤肝之类的顾忌,早已被抛至九霄之云外。所以,他们醒酒后所发表的“戒酒宣言”,大可不必当真。
  其学行可敬,其事迹可爱,其情趣可乐,这或许即民国知识分子精神气韵之三味吧!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文史部)
  来源:《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道理谁都明白,可是一旦自己真生病了,尤其是必须手术的时候,就似乎朝不保夕,天要塌下来。四十岁左右的人平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身体,满脑子都是什么立功、立德、立言的成就,一门心思只想功名利禄。积极向外向上奔波,很少停下脚步认真关心自己的身体部件。哪会想到自己已经很长时间在带病工作,实实在在成为病人,是需要停下来进行修理的时候了。  要感谢生病。因为
期刊
有没有一部书,能够永远不过时,古人读它时尚,今人读它也时尚;有没有一部书,能够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基础,水平高的人能读出厚度,水平低的人也能读出浅显;有没有一部书,不一定从头阅读,不一定通篇读到,翻到任何一章看到任何一句,都是至理名言;有没有一部书,能够让人一辈子研究探索,一辈子都有兴趣都无法窥其全貌;有没有一部书,不论行业不论学科,任何人读了它都可以指导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有没有一部书,你读了就会被深
期刊
“礼失而求诸野”,当现代年轻人去追捧西方医学和心理学时,却发现其实他们运用的是中医的理论。而在国内,“养生教母”之流却大行其道,各说各话,难辨真伪。  ◎治病在“方”不在“药”  有两位英国医生写文章,认为现在对癌症治疗存在两大弊端:过早地诊断,过分地治疗。有的医学理论认为一定要把癌细胞消灭干净,不然就可能转移。所以有些病患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过分治疗。癌症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不一定要割除,有病例
期刊
中华文化繁荣昌盛,从历史的积淀角度,主要经历三大繁荣期。其标志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单一点,从最终结果上看,无非两种:人物、学说。  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期:春秋战国。书生们(诸子)就凭一张嘴两条腿,走遍天下宣扬自己的理想信念,最为难得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另外,这些人到处游说、争鸣、骂人,也没有被哪个诸侯王拿来一刀切了的,这在中国历史
期刊
全世界最有底蕴的文明古国,只有华夏族群。今天的希腊已经不是古希腊的直接延续,今天的埃及和古代的埃及很多都不一样,印度也是这样,印度的历史有一千年的错简。只有中华的人种和文化,一以贯之延续到今天。它所强调的孝道、仁爱,恰好是这个文化的核心方面。其实先儒孔子讲的孝其实是让人做体验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只是让我们平静地体会对我们最关爱、最无私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要将心比心
期刊
◎五光十色说民国  人人都特立独行,有时特立得崇高,有时特立得猥琐。牛人被埋没不了,没人因为你牛而压制你,压也压不住。但凡有非常异议可怪之论的人物,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份尊重。  民史北洋时期,给人的印象,就是乱,眼花缭乱。十几场仗同时开打,几十个人物上上下下,说东道西。北洋统治不足16年,光元首就换了好几位,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作霖。至于内阁,就像走马灯一样,平均一年换好几届。
期刊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
期刊
这是历史的回声,这是巨人的呼唤,这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起过重大推动作用至今仍震聋发聩并放射耀眼光芒的一群人,他们用热血与赤诚,用无畏与勇敢书写了一段救亡图存的抗争史。  秋瑾:敬告二万万女同胞  ——1904年10月担任“演说练习会”会长时的演讲  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总要求己为是。当初那些腐儒说什么“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妻纲”。这些胡说,我们女子要是有志气的,
期刊
编者按:董平教授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哲学系主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佛教哲学方面的研究。继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名相管仲》之后,他又被选为《传奇王阳明》的主讲人,此后又在教育部首批网络视频公开课上主讲《王阳明心学》,对心学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他说:“我愿意传播王阳明的心学,不仅是因为我本人从事中国古代哲学
期刊
下篇:民国人物往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