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何时,民国风悄然吹遍华夏大地。无论讲坛媒体,抑或街头巷尾,章太炎之“疯”、刘文典之“狂”、辜鸿铭之“怪”、傅斯年之“猛”、梁实秋之“雅”、陈布雷之“悲”……皆成为学者与民众共同津津乐道之话题。其人其事被后世争相追慕玩味,自然说明民国这一批知识分子有其特立独行、异于别代之处。倘换个角度,此种“民国风”恰又映照出当下社会所缺失的精神气韵。该气韵究系何物?笔者于此不揣浅薄,愿拉杂言之。
文章可传千古,气节亦能穿越时空。民国知识分子虽无权位,但一心忧国忧民,书生言政;学富五车,方可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许纪霖先生曾将20世纪知识分子划为六代,即晚清一代、“五四”一代、后“五四”一代、十七年一代、“文革”一代和后“文革”一代。清末危局,第一代抛开青灯黄卷,投身变革大潮,章太炎、刘文典倡言革命,屡建功勋。正因为身具真学问,胸存大抱负,心底有苍生,眼中无权贵,知识分子的所言所行才气势磅礴,元气淋漓。看不惯袁世凯民初的倒行逆施,章太炎“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难怪其弟子鲁迅赞曰:“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受不了蒋介石欺辱学子的军阀做派,刘文典当面直言“青年学生虽说风华正茂,但不等于理性成熟,些微细事,不要用小题目做大文章。如果说我是新学阀的话,那你就一定是新军阀!”章、刘身后,第二、三代接续而上,发扬光大。享有“大炮”之誉的傅斯年,不满高层之贪污腐化,怒写参本,弹劾孔祥熙、宋子文,大呼“政治的失败不止一事,而用这样的行政院长,前有孔祥熙,后有宋子文,真是不可救药的事。”痛心国民政府颟顸无能、人浮于事,蒋廷黻决心改革,虽屡屡受挫,依然坚信“我唯一要出卖的是我的智慧和努力工作的愿望。根据这种意念,我认为循一般方法处理事务会令我一无所成。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意思去做,虽然也可能失败,但是将来不会使我感到遗憾。”
潮有进便有退,势有起便有落,此为常态,本不必辩。只是民国知识分子这股气韵落得过于迅即。近数十年,似总在谷底徘徊。如今的读书人,或许受市场经济之熏染,深谙“稻粱谋”之规则,一门心思写论文、拉项目、当领导乐此不疲。殊不知在获取某一领域专家身份的同时,他们却丢掉了社会良心。没有了知识分子的声音,亦即意味着这一群体已趋于社会边缘,难堪领头羊之重任。试问当今的知识分子们遗失了精神贵族这一桂冠,还能以何种底气来面对强势的利益阶层?
可敬之人亦有其可爱之处。民国之世,政治上变动不居,思想上极为活跃,一批内心自信、风流萧散、简约云澹、不滞于物的名士应运而生,这与阮籍、嵇康等人的“魏晋风度”何其相似。章太炎、黄侃、马一浮、刘文典诸人,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惹来后世的景仰与追捧。虽在清末被好友刘师培出卖,险遭黑手,章太炎依旧视刘为“天下第一读书种子”,在刘身陷囹圄之际,撰文呼吁“一二通博之材,如刘光汉辈,虽负小疵,不应深论。若拘执党见,思复前仇,杀一人无益于中国,而文学自此扫地,使禹域沦为夷裔,谁之责耶?”其度量之大世人鲜匹。黄侃亦有乃师太炎先生之风,于刘师培病重之时,不顾尘俗偏见,不避自损之嫌,毅然登门拜其为师,只因“《三礼》为刘氏家学,今刘肺病将死,不这样做不能继承绝学。”其胆识绝非常人可比。
悖逆亦堪称民国士林中的一道别样风景。五四前后,风云激荡,新旧杂陈,总有几位宿儒“逆流而动”,发出不谐之音,引来世人关注。就文白问题,林纾孤身一人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诸辈轮番过招,虽惨淡收场,林老夫子却依旧自认“老来卖画长安市,笑骂由他我自聋”。黄侃看不惯胡适、陈独秀等人之新文学主张,于是明里暗里冷嘲热讽。陈独秀倡言“毁孔子庙罢其祀”,黄氏便和一句“八部书外皆狗屁”。然村夫骂座的路数难敌新文化人之围攻,最终落得个负气南下。“辫子教授”辜鸿铭,此君藉苏东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诗自况,与北大诸位年轻人上演了无数部嬉笑怒骂之活剧。其实平情论之,身逢中西文化交汇之世,作为传统文化的虔诚笃信者,林、黄、辜诸位有心卫道,却无力回天,只好固执地与整个潮流唱反调,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宿命。若能以“同情之理解”态度体味其内心世界,其间可爱之处便殊堪寻味。
王船山言:“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章黄之后,此种名士风范、卓绝气度便风流云散。如今学界少了份清气,多了点铜臭;文坛没有了傲骨,滋生出媚颜;世间找不到名流,满街是“大师”。缘何至此,值得思量!
陈丹青先生曾把“民国范儿”描述成“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美学”。笔者深以为然。在民国时代,知识分子往往是趣味的开拓人,风尚的引领者,美学的践行家。以美食为例,便不胜枚举。京城大玩家王世襄以做菜为人生一大乐事。酒菜本不可分,好菜一桌,又岂能无佳酿一壶?民国名士中好饮者数不胜数。“疯子教授”黄侃对于杯中之物的贪嗜,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黄侃每餐都要豪饮,至少入肚半斤,喝到酩酊大醉、东倒西歪、吐出胆汁、枕眠路边,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黄侃居然还劝别人喝酒要节制。《菜根谭》中曾有一句劝酒词,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意即饮酒要喝到刚刚好,切勿贪杯。想必饱读诗书的“黄侃们”肯定读过此句,也深知此句之真意,只是每每人坐酒桌前,鼻闻佳酿香,什么失态、伤肝之类的顾忌,早已被抛至九霄之云外。所以,他们醒酒后所发表的“戒酒宣言”,大可不必当真。
其学行可敬,其事迹可爱,其情趣可乐,这或许即民国知识分子精神气韵之三味吧!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文史部)
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可传千古,气节亦能穿越时空。民国知识分子虽无权位,但一心忧国忧民,书生言政;学富五车,方可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许纪霖先生曾将20世纪知识分子划为六代,即晚清一代、“五四”一代、后“五四”一代、十七年一代、“文革”一代和后“文革”一代。清末危局,第一代抛开青灯黄卷,投身变革大潮,章太炎、刘文典倡言革命,屡建功勋。正因为身具真学问,胸存大抱负,心底有苍生,眼中无权贵,知识分子的所言所行才气势磅礴,元气淋漓。看不惯袁世凯民初的倒行逆施,章太炎“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难怪其弟子鲁迅赞曰:“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受不了蒋介石欺辱学子的军阀做派,刘文典当面直言“青年学生虽说风华正茂,但不等于理性成熟,些微细事,不要用小题目做大文章。如果说我是新学阀的话,那你就一定是新军阀!”章、刘身后,第二、三代接续而上,发扬光大。享有“大炮”之誉的傅斯年,不满高层之贪污腐化,怒写参本,弹劾孔祥熙、宋子文,大呼“政治的失败不止一事,而用这样的行政院长,前有孔祥熙,后有宋子文,真是不可救药的事。”痛心国民政府颟顸无能、人浮于事,蒋廷黻决心改革,虽屡屡受挫,依然坚信“我唯一要出卖的是我的智慧和努力工作的愿望。根据这种意念,我认为循一般方法处理事务会令我一无所成。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意思去做,虽然也可能失败,但是将来不会使我感到遗憾。”
潮有进便有退,势有起便有落,此为常态,本不必辩。只是民国知识分子这股气韵落得过于迅即。近数十年,似总在谷底徘徊。如今的读书人,或许受市场经济之熏染,深谙“稻粱谋”之规则,一门心思写论文、拉项目、当领导乐此不疲。殊不知在获取某一领域专家身份的同时,他们却丢掉了社会良心。没有了知识分子的声音,亦即意味着这一群体已趋于社会边缘,难堪领头羊之重任。试问当今的知识分子们遗失了精神贵族这一桂冠,还能以何种底气来面对强势的利益阶层?
可敬之人亦有其可爱之处。民国之世,政治上变动不居,思想上极为活跃,一批内心自信、风流萧散、简约云澹、不滞于物的名士应运而生,这与阮籍、嵇康等人的“魏晋风度”何其相似。章太炎、黄侃、马一浮、刘文典诸人,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惹来后世的景仰与追捧。虽在清末被好友刘师培出卖,险遭黑手,章太炎依旧视刘为“天下第一读书种子”,在刘身陷囹圄之际,撰文呼吁“一二通博之材,如刘光汉辈,虽负小疵,不应深论。若拘执党见,思复前仇,杀一人无益于中国,而文学自此扫地,使禹域沦为夷裔,谁之责耶?”其度量之大世人鲜匹。黄侃亦有乃师太炎先生之风,于刘师培病重之时,不顾尘俗偏见,不避自损之嫌,毅然登门拜其为师,只因“《三礼》为刘氏家学,今刘肺病将死,不这样做不能继承绝学。”其胆识绝非常人可比。
悖逆亦堪称民国士林中的一道别样风景。五四前后,风云激荡,新旧杂陈,总有几位宿儒“逆流而动”,发出不谐之音,引来世人关注。就文白问题,林纾孤身一人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诸辈轮番过招,虽惨淡收场,林老夫子却依旧自认“老来卖画长安市,笑骂由他我自聋”。黄侃看不惯胡适、陈独秀等人之新文学主张,于是明里暗里冷嘲热讽。陈独秀倡言“毁孔子庙罢其祀”,黄氏便和一句“八部书外皆狗屁”。然村夫骂座的路数难敌新文化人之围攻,最终落得个负气南下。“辫子教授”辜鸿铭,此君藉苏东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诗自况,与北大诸位年轻人上演了无数部嬉笑怒骂之活剧。其实平情论之,身逢中西文化交汇之世,作为传统文化的虔诚笃信者,林、黄、辜诸位有心卫道,却无力回天,只好固执地与整个潮流唱反调,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宿命。若能以“同情之理解”态度体味其内心世界,其间可爱之处便殊堪寻味。
王船山言:“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章黄之后,此种名士风范、卓绝气度便风流云散。如今学界少了份清气,多了点铜臭;文坛没有了傲骨,滋生出媚颜;世间找不到名流,满街是“大师”。缘何至此,值得思量!
陈丹青先生曾把“民国范儿”描述成“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美学”。笔者深以为然。在民国时代,知识分子往往是趣味的开拓人,风尚的引领者,美学的践行家。以美食为例,便不胜枚举。京城大玩家王世襄以做菜为人生一大乐事。酒菜本不可分,好菜一桌,又岂能无佳酿一壶?民国名士中好饮者数不胜数。“疯子教授”黄侃对于杯中之物的贪嗜,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黄侃每餐都要豪饮,至少入肚半斤,喝到酩酊大醉、东倒西歪、吐出胆汁、枕眠路边,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黄侃居然还劝别人喝酒要节制。《菜根谭》中曾有一句劝酒词,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意即饮酒要喝到刚刚好,切勿贪杯。想必饱读诗书的“黄侃们”肯定读过此句,也深知此句之真意,只是每每人坐酒桌前,鼻闻佳酿香,什么失态、伤肝之类的顾忌,早已被抛至九霄之云外。所以,他们醒酒后所发表的“戒酒宣言”,大可不必当真。
其学行可敬,其事迹可爱,其情趣可乐,这或许即民国知识分子精神气韵之三味吧!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文史部)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