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是一团泥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达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农历十二月初八,我国古代称为“腊日”,是传统的“腊八”。这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此后“年味”便日渐浓郁起来。腊八节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它的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色彩纷呈。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作为节日主角的“腊八粥”,则用它的温暖顺滑的口感和芬芳馥郁的香味,哺育了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地区在沿袭这一习俗。  ◎祭祀与祈福  腊八最
期刊
“卖身葬父”“扼虎救父”“弃官寻母”“尝粪忧心”……元代郭居敬辑录的24个孝子故事,在数百年后终于迎来了“继承者”——国家有关机构日前发布了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昭示着中国传统“孝文化”下的亲子关系,正由重视伦理纲常和愚忠的“孝”转向关注父母内心需求、强调和谐与沟通的“孝”。  这份“二十四孝”新标准,包括: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会父母上网,支持单身
期刊
《求是》杂志原总编辑张晓林的《国学热的理论透视》对国学热的形成及其走向作了透彻的分析与论证,是一篇极有见地的好文章,值得我们重视,今摘录其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尽管对国学的界定和影响莫衷一是,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学越来越引起广大国人的重视,有关国学的话题不仅屡屡见于报纸刊物,而且进入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不禁要问,属于历史文化的国学为什么热了起来?其走向会是怎样?  从宏观上来看,国学
期刊
这是一个庄子虚构的故事,但其间也提到不少孔、老时代的历史事实。相传老子较孔子年长,而孔子一生只见过他一次。但《庄子》里,孔老会谈共有八篇,篇篇都是言简意深,趣味盎然。  ◎一 坐忘成道  孔子要西行至周,把他那些珍贵的书藏在周室。他请求老子代理藏书,但老子说什么都不答应,孔子只得用十二经来向他解说。还没有说完,老子就打断他的话:“你说得太复杂了,还是告诉我一些简要的思想吧!”  孔子说:“最简要
期刊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道理谁都明白,可是一旦自己真生病了,尤其是必须手术的时候,就似乎朝不保夕,天要塌下来。四十岁左右的人平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身体,满脑子都是什么立功、立德、立言的成就,一门心思只想功名利禄。积极向外向上奔波,很少停下脚步认真关心自己的身体部件。哪会想到自己已经很长时间在带病工作,实实在在成为病人,是需要停下来进行修理的时候了。  要感谢生病。因为
期刊
有没有一部书,能够永远不过时,古人读它时尚,今人读它也时尚;有没有一部书,能够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基础,水平高的人能读出厚度,水平低的人也能读出浅显;有没有一部书,不一定从头阅读,不一定通篇读到,翻到任何一章看到任何一句,都是至理名言;有没有一部书,能够让人一辈子研究探索,一辈子都有兴趣都无法窥其全貌;有没有一部书,不论行业不论学科,任何人读了它都可以指导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有没有一部书,你读了就会被深
期刊
“礼失而求诸野”,当现代年轻人去追捧西方医学和心理学时,却发现其实他们运用的是中医的理论。而在国内,“养生教母”之流却大行其道,各说各话,难辨真伪。  ◎治病在“方”不在“药”  有两位英国医生写文章,认为现在对癌症治疗存在两大弊端:过早地诊断,过分地治疗。有的医学理论认为一定要把癌细胞消灭干净,不然就可能转移。所以有些病患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过分治疗。癌症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不一定要割除,有病例
期刊
中华文化繁荣昌盛,从历史的积淀角度,主要经历三大繁荣期。其标志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单一点,从最终结果上看,无非两种:人物、学说。  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期:春秋战国。书生们(诸子)就凭一张嘴两条腿,走遍天下宣扬自己的理想信念,最为难得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另外,这些人到处游说、争鸣、骂人,也没有被哪个诸侯王拿来一刀切了的,这在中国历史
期刊
全世界最有底蕴的文明古国,只有华夏族群。今天的希腊已经不是古希腊的直接延续,今天的埃及和古代的埃及很多都不一样,印度也是这样,印度的历史有一千年的错简。只有中华的人种和文化,一以贯之延续到今天。它所强调的孝道、仁爱,恰好是这个文化的核心方面。其实先儒孔子讲的孝其实是让人做体验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只是让我们平静地体会对我们最关爱、最无私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要将心比心
期刊
◎五光十色说民国  人人都特立独行,有时特立得崇高,有时特立得猥琐。牛人被埋没不了,没人因为你牛而压制你,压也压不住。但凡有非常异议可怪之论的人物,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份尊重。  民史北洋时期,给人的印象,就是乱,眼花缭乱。十几场仗同时开打,几十个人物上上下下,说东道西。北洋统治不足16年,光元首就换了好几位,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作霖。至于内阁,就像走马灯一样,平均一年换好几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