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一、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二、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联想;三、培养想象能力,拓宽学生思维领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创新 联想 想象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开拓认识新领域的思维能力,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最重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的人才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关键是克服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单一和呆板,由单向思维过渡到多样化的思维方式。
一、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而言,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而言。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只要学生智慧的火花一闪现,就应加以保护。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在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表达的主旨及运用的写法基础上,就可以进行扩散思维训练。即引导学生抓住本文描写,打破时空界限,改换时代背景,不为作者的象征意义所囿,进行自己的再创造。有的同学借白杨树赞美朝气蓬勃,茁壮成长,奋发进取的青少年一代;有的同学借白杨树赞美亿万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奔小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锐意进取精神。
二、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联想
上好一堂课,特别是思维训练课,应该精心选择能够带动整堂课学习的关键性内容,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联想,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大有裨益。联想大大地扩大了学生思维的范围,有助于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把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联想要求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围绕问题,纵横驰聘,对问题作出回答。经常引导学生联想,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敏锐性。
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的确是平凡的,然而联想使作家茅盾的内心产生了震动:它那笔直的树干,一律向上的枝丫,对抗西北风的特征,不正象征了北方农民那种朴实、团结、坚强不屈的精神吗?于是散文名篇《白杨礼赞》诞生了。这是我们学习课文的关键,抓住了这点,灵活动脑,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散思维,达到知识迁移并应用的目的。找准了这个突破口之后,教师马上让学生快速联想,要求学生仿照课文说说自然中的有那些可以联想到我们人类生活的事物或现象。
如小小露珠自生自灭,实在不起眼,但我们可由它联想到平凡、纯洁、默默奉献的人们,于是产生了崇敬赞美的情感。由滴水穿石联想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就会产生“持之以恒方能成功”的思想;由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现象联想到人的成长,便会产生“勿于恶小而为之”的观点;由落山的太阳联想到人的暮年,就会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如此训练,这样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培养想象能力,拓宽学生思维领域
有一些学生的思维不灵活,只会照书本依葫芦画瓢,原因之一是缺乏想象力。而学生的学习需要想象,学生的思想活动必须借助想象。“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这是乌申斯基对想象作用的高度评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学习更要运用想像。通过想象我们可“观千古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结尾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结尾用“路”来比喻希望的有无、揭示小说的主旨,留下了悬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路”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开辟、行走,认真领悟作者的“弦外之音”,从而很快把握住了小说的主旨。再如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柳永的《雨霖铃》时,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该词所抒发的游子羁旅天涯的惆怅情绪之后,要求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如此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人具有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要想具有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承担着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作为教师,平时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他们将来能够胜任这一重担,为祖国作贡献,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郭瑞林编著
《语文之美》李昂著
《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程翔著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创新 联想 想象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开拓认识新领域的思维能力,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最重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的人才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关键是克服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单一和呆板,由单向思维过渡到多样化的思维方式。
一、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而言,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而言。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只要学生智慧的火花一闪现,就应加以保护。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在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表达的主旨及运用的写法基础上,就可以进行扩散思维训练。即引导学生抓住本文描写,打破时空界限,改换时代背景,不为作者的象征意义所囿,进行自己的再创造。有的同学借白杨树赞美朝气蓬勃,茁壮成长,奋发进取的青少年一代;有的同学借白杨树赞美亿万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奔小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锐意进取精神。
二、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联想
上好一堂课,特别是思维训练课,应该精心选择能够带动整堂课学习的关键性内容,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联想,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大有裨益。联想大大地扩大了学生思维的范围,有助于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把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联想要求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围绕问题,纵横驰聘,对问题作出回答。经常引导学生联想,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敏锐性。
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的确是平凡的,然而联想使作家茅盾的内心产生了震动:它那笔直的树干,一律向上的枝丫,对抗西北风的特征,不正象征了北方农民那种朴实、团结、坚强不屈的精神吗?于是散文名篇《白杨礼赞》诞生了。这是我们学习课文的关键,抓住了这点,灵活动脑,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散思维,达到知识迁移并应用的目的。找准了这个突破口之后,教师马上让学生快速联想,要求学生仿照课文说说自然中的有那些可以联想到我们人类生活的事物或现象。
如小小露珠自生自灭,实在不起眼,但我们可由它联想到平凡、纯洁、默默奉献的人们,于是产生了崇敬赞美的情感。由滴水穿石联想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就会产生“持之以恒方能成功”的思想;由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现象联想到人的成长,便会产生“勿于恶小而为之”的观点;由落山的太阳联想到人的暮年,就会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如此训练,这样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培养想象能力,拓宽学生思维领域
有一些学生的思维不灵活,只会照书本依葫芦画瓢,原因之一是缺乏想象力。而学生的学习需要想象,学生的思想活动必须借助想象。“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这是乌申斯基对想象作用的高度评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学习更要运用想像。通过想象我们可“观千古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结尾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结尾用“路”来比喻希望的有无、揭示小说的主旨,留下了悬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路”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开辟、行走,认真领悟作者的“弦外之音”,从而很快把握住了小说的主旨。再如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柳永的《雨霖铃》时,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该词所抒发的游子羁旅天涯的惆怅情绪之后,要求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如此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人具有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要想具有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承担着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作为教师,平时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他们将来能够胜任这一重担,为祖国作贡献,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郭瑞林编著
《语文之美》李昂著
《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程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