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最好的时光给了说谎
问:前段时间周立波在节目里谈到“我们从小被教育成撒谎的孩子”。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朱大可:对,从小,我们的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就开始对我们编造各种谎言,可以说那一天就是我们的蒙难日。而后,我们进入学校,在作文里说谎成为常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延续到硕士、博士……有时候想想其实很可悲,一个人最好的时光就是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或者博士毕业,但我们却把这长达25年的时间都献给了说谎,我觉得这就是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
问:从小在作文里说谎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朱大可:孩子在写作文时编造谎言,写一些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以得到老师的好评。其实他内心是明白的,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久而久之,他的人格分裂了。从语言分裂,到作文分裂,后来变成人格分裂,精神分裂,最后造成全社会的分裂。这种分裂导致我们在人前说人话,在鬼前说鬼话。我们擅长在不同的情景说不同的话,来应付不同的人。
问:您家也有一个女儿,再有一两年就上小学了,如果她写作文撒谎,您怎么办?
朱大可:这个我想过了,在学校里,该撒谎就撒,就是这样,但是在家里绝对不允许撒谎。而且一定要告诉她,说假话写假文章是撒谎行为,要让她有明确的认识:撒谎是不对的。
问:除了小学作文撒谎,很多学校也都在做假数据,非常典型的就是就业率数据。
朱大可:是的,高校扩招之后就业变成了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各个学校开始做假数据。因为哪个专业就业率低,系领导的乌纱帽就会丢,就是这样的考察体系,没办法,所以都作假。
另外,除了就业率,高校的学术论文也是造假的。大家都知道,论文都是买版面。高校的老师只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了,就可以得到职称,学校在全国的排名就可以上去,所以学校鼓励老师去造假。现在我的电子邮箱每天最少收到三到四封学术期刊中介发来的邮件,说如果你、你的同事,或者你的学生有需要在什么杂志上发表文章,我们可以帮你解决。这些学术期刊中介,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行业,依靠整个高校庞大的学术造假机制成长。
这种情况下,各种高校评估排名榜也都是极其可疑的,因为论文都是假的,依靠论文发表数量得出的排名又有什么可信度呢?
标准答案扼杀了民族的创造性
问:其实我们的教育问题,除了撒谎,还有很多,比如说温总理到他的母校考察,还引用了一句话,学校里应该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也是目前高校普遍缺少的?
朱大可:独立和自由,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基本行为,可以说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但现在,独立和自由成了需要提倡和呼吁的东西了。其实,现在有很多学生试图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但是他在整个校园体系里是不被认可的。一些高校,竟然专门开会讨论对学生、甚至对老师进行监控。这是多么怪异的行为啊。
大学没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后果是什么呢?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没有原创意识,没有充分的自我表达。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其实已经比较发达,世界的许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但丧失了原创能力,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变成别人的三流模本,永远不能实现“中国创造”。
缺乏原创性,虽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但是很重要的一点: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标准答案束缚住了。
问:说到标准答案,您以前的一篇文章里讲了一些让你觉得匪夷所思的例子,比如有一道题:三国时期最聪明的是谁?写下答案:孔明。自以为很正确,但却被判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朱大可:对,我再说几个例子。小学一年级的题目,问熊猫、蜜蜂、鸟和兔子这四种动物,有哪一个动物和其他的完全不一样。标准答案是熊猫,因为它是国宝。实际上它可以有四种答案,因为每个动物都和其他动物有显著的不同,蜜蜂是其中唯一的昆虫,鸟是唯一长羽毛的……其实,这本是个好题目,可以诱发儿童的思维、想象力和逻辑能力,但是一变成标准答案,这个题目就变成了垃圾。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是我在现场听过的一堂课。讲课的老师是一名优秀教师,在上一堂示范课。老师在讲春天,让同学们看窗外,问大家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们都踊跃举手发言,看到蓝天、白云、柳树、小鸟……什么都有,但老师说全错,标准答案是什么?我看见了春天。从某种意义上你可以说看见春天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答案,但是凭什么说别人看见的是错的,你说的就是对的?难道别人不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吗?
这说明中国整个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他们用这种所谓的标准答案,彻底阉割了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不是个别的现象,而变成了教育的基本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从一年级开始,学生们就不去寻找真理,而是想尽办法揣测老师的意思,揣测标准答案是什么。这也从根本上扼杀了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真理的可能性。
问:您在回国任教之前在国外不仅教过大學还教过高中,您能不能跟我们说说国外是怎么启发孩子的智力的?
朱大可:我曾经在国外一所教育部公立学校做过四年的兼职,我教的是高三语文。我们是没有教科书的,小学才有教科书,到中学就没有教科书,都是老师自己根据教学大纲,自己去找教材。
第二,作文是非常少的。在国内,文科主要是作文,在国外,他们不做作文,做什么呢?做调查。调查在中国大学本科都没有展开,但他们在小学就开始了,所以中学做调查很正常。比如最近石油开始涨价了,就让学生回去做一个调查,你认为石油涨价好还是不涨价好。学生回去就去社区,去网络上到处做调查,找观点,把别人的观点罗列以后,根据一个讲得通的逻辑得出自己的观点来。然后,在班里,大家开始讲自己的调查报告,讲完之后互相争论,比如有的同学说涨价好,涨价会抑制石油消费,使得地球的资源会得到适当的保护,有的同学说应该降价,要捍卫人类的生活品质,只有石油降价了所有的物价才会下降,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而老师,只是总结两派的观点,绝不说它们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没有对错,关键是看是否做了多方面的调查,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我觉得这种教育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阅读,通往精神独立之路
问:刚才您提到了西式教育值得我们借鉴之处,现在中国也出现了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潮流,对此您怎么看?
朱大可:举一个香港的例子,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向西方全盘开放,而将“孔家店”彻底打倒的运动。但香港当时的港督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聘请了晚清最后的那些翰林、院士、状元到大学任教,通过这种方式在香港全面推广儒家文化,但是在管理层面上全是英国的那套体系,结果,在这所大学里,两者结合得很好,没有发生冲突。为什么现在香港社会一直充满朝气和活力?就是这两套文化都做得很好。
所以我们不要简单地把中西方文化对立起来,以为它们是水土不容的,其实它们完全可以融合,互相渗透,最后达到很好的状态。
对中国来说,最好的道路就是把多种文化融合在一起,让每个人都能有自己选择地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天安门广场单竖一个孔子像是不够的,应该把老子、墨子一起放进去,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正确的关系。
问:现在很多中小学,包括清华附小、101中学等都在给学生推荐课外书,这些学校的学生虽然也要应付高考,但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那么是不是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目前教育体制的缺陷?
朱大可:现在确实有一些语文老师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的问题,开始了双轨制教学,他们在课堂上讲教科书上的一套,用来应试,在课外给孩子们讲另外一套,给纯粹的应试教育一个非常好的自我校正。所以,这样的学校也能出大量的高考状元,但同时他们的人格是完善的全面的。我相信确实有这样的学校,但是很可惜,这样的学校不多。
再说课外阅读。对一个人来说,尤其是中学这个时期,读书是特别好的,因为这个阶段整个人格结构是完全开放的,养份是充分吸收的。这个时期,如果老师开出非常好的书单,对今后孩子的生长毫无疑问是非常好的。
问:在您的阅读生涯中,哪些书对您的影响最大?也请您与读者分享。
朱大可:对我影响最大的,西方的有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普希金短篇小说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黑塞的《玻璃珠游戏》,卡而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西西弗斯神话》、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有拜伦和雪莱的诗歌;中国古典的有《三言二拍》、《东周列国志》。
另外,我主张不要只看小说,很多电影也不错,像《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这些影片,对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能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