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与C3肾小球病的关系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与C3肾小球病的关系,提高对C3肾小球病认识。

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5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入院初诊考虑为APSGN并行肾脏活检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最终诊断分为APSGN组和非APSGN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结合随访情况,比较2组患儿临床表现、肾脏病理、补体变化情况和转归等。

结果

28例患儿中,最终诊断为APSGN 19例;非APSGN组共9例,其中C3肾小球病7例[致密物沉积病1例,C3肾小球肾炎6例],血栓性微血管病1例,系膜增生性IgA肾病1例。APSGN组和C3肾小球病亚组患儿发病时的临床症状、肾脏活检组织光镜和免疫荧光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C3肾小球病亚组[1例(14.3%)]相比,APSGN组13例(81.2%)患儿补体C3水平在病程8周内恢复;病程1~3年时APSGN组患儿尿常规多可恢复正常,而C3肾小球病亚组仍多有不同程度血尿、蛋白尿,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C3肾小球病患儿有补体旁路途径调节异常的相关实验室证据和致密物沉积病典型电镜表现。

结论

部分初始诊断为APSGN的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注意与C3肾小球病鉴别。需进一步监测其临床表现、尿常规及血C3水平变化,必要时重复肾活检和完善补体旁路途径相关检查,以尽早明确病因、对因治疗和改善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伴早期脊柱强直(RSMD1)患儿的临床特征,并行致病基因突变研究。方法收集2例RSMD1患儿临床资料,对患儿进行肌肉活检;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利用外显子靶向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遗传性肌病相关致病基因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结果2例患儿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自幼运动发育落后,肌无力,肌张力减低,肌病面容,均可独立行走,跑跳慢。例1,女,4岁,竖头不稳,漏斗
目的探讨质谱及基因测序技术在Cb1C型甲基丙二酸尿症(MMA)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留取10例同龄健康儿童外周血及晨尿分别进行串联质谱和尿素酶预处理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同时对患儿进行MMACHC基因分析。结果尿素酶预处理-气相色谱-质谱法(UP-GC-MS)结合串联质谱(MS-MS)检测确诊MMA 5例,基因分析发现3例Cb1C型MMA,其中c.609G>A在3例患儿均有出现,c.146_154
目的总结婴儿泌尿系感染(UTI)的临床及病原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符合UTI诊断标准的住院婴儿188例,根据影像学结果将其分为复杂组(复杂性UTI)和非复杂组(非复杂性UTI),分析2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尿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上的差异。结果188例UTI婴儿中,男148例,女40例;复杂组5
目的探讨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急性期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aHUS患儿28例,总结治疗前后病情转归。结果患儿给予血浆置换(PE)治疗,21例患儿予血液透析(HD)治疗,13例H因子(FH)抗体阳性患儿辅予激素治疗,1例患儿联合霉酚酸酯治疗,病程3个月时评价患儿各项指标,28例患儿中完全缓解13例;好转14例,
目的总结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急性肾衰竭为首发表现的脓毒症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肾脏科住院的10例以AIHA、急性肾衰竭为首发表现的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10例患儿中,男8例,女2例;发病年龄8个月~12.8岁,其中6岁以下者8例,占80%。突发血红蛋白尿、贫血进行性加重10例,黄疸
目的比较单纯引流与联合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对儿童肺炎旁胸腔积液(PPE)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例行胸腔引流的PPE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分为尿激酶组和单纯组,比较2组患儿总住院天数、总引流量、总置管天数、总费用、发热天数,及治疗有效率、手术发生率和安全性。结果尿激酶组总住院天数[M(P25,P75)]
血浆置换作为血液净化的重要技术,治疗范围涉及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肾脏病、中毒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临床上在对儿科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必须综合考虑患儿原发疾病的情况及临床表现,以降低其发生各类并发症的概率,保障其临床疗效。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儿童血液净化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中心静脉导管正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儿童血液净化通路。对于预期持续时间在3周内的血液净化,中心静脉临时导管是最佳选择;预期持续时间在3周以上的血液净化,建议使用中心静脉半永久导管。然而中心静脉导管会遇到诸如导管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心静脉狭窄等并发症,现就血液净化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综述。
目的了解不同胎龄早期新生儿心电图右心参数的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出生的早期新生儿75例,按照胎龄分组:A组15例,胎龄为28~30周;B组18例,胎龄为>30~33周;C组17例,胎龄为>33~37周;D组25例,胎龄为>37~40周。采用12导同步心电图检查仪对新生儿进行检查,比较各组心电图时限检出结果、QRS振幅、RV1振幅的变化。结果1.A组、B组、C组和D组P-R间期
目的分析CFHR1、CFHR3基因异常的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3例aHUS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及CFHR1、CFHR3基因检测结果,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合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进行临床特征分析。结果13例aHUS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5~13.0岁。13例患儿除具有特征性的HUS三联征外,均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胀等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