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各类建筑材料是建筑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建筑工程材料检测中常见的非技术性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从强化检测机构内部制度建设、维护样本抽取和数据获取的科学性、持续增强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开展检测机构信息化改革四个方面,论述完善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数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4-371
1.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各类超高层建筑,超深地下空间项目及大跨度桥梁等已有诸多成功案例。工程材料作为构成工程实体的最基本元素,其质量从根本上影响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及使用体验。如果不能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无论多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管理模式,都无法确保交付的工程标的物是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的。
因此,通过试验检测的手段来判断原材料及构配件的各项技术指标能否满足要求,成为材料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的步骤。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建设主管部门持续强化对工程原材料从生产、采购到进场、试验检测的监管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规范参建各方的行为,从制度上进一步保证了工程用原材料的质量。但同样可以看到的是,各类材料品种规格繁杂,生产厂家水平有高有低,工程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仍有提升的空间。
2.材料检测试验的常见问题
2.1原材料构成的不稳定导致材料质量波动
站在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角度来说,市场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建筑材料,这也导致整个建筑市场难以对材料质量进行有效把控。以混凝土为例,工程使用的是商品混凝土还是自拌混凝土;如果是商品混凝土,拌站提供的配合比是否能满足工程需要;构成混凝土的细集料是河沙、海沙还是淡化海沙,氯离子含量是否满足规定;粗集料是天然卵石、碎石还是再生骨料,其针片状颗粒含量是否过高等都对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有直接影响。
目前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检测大致分为配合比验证和抗压抗渗试块检测。这种检测模式对于连续施工作业存在天然弊端。配合比只能反映特定进场批次的混凝土性质,且检测周期为28-56天,周期较长,同时也很难保证实际浇筑的混凝土与试验用混凝土的一致性。而试件仅能部分反映实体的强度和抗渗性能。粗细骨料性状对混凝土性能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耐久性,这是通过常规检测手段无法做到的。
2.2检测人员数量与检测工作量之间的矛盾
材料检测不同于现场检测的短平快,有着材料种类多、参数多、规范多、流程复杂、周期长的特点。一组材料的试验周期算上样品流转及报告出具的时间,短则3天,长则超过两个月。整个测试流程中人工参与的比例较高,这导致材料检测属于人员密集型工作。检测人员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的同时,检测报告的及时性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如果遇到评估类项目或型式检验,需要与客户反复沟通需求的,检测工作的效率则更低。
2.3检测人员工作量与检测收费之间的矛盾
工程检测行业的收费指导价一直未能反映真实的检测成本情况,且收费指导价更新较慢。材料检测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检测单位鱼龙混杂,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部分单位以极低的折扣率恶意抢占市场,进一步加剧了检测市场的乱象。
2.4仪器设备陈旧导致检测效率低下
从检测实施的角度,仍有大量的检测设备依靠人工操作、人工读数,甚至部分仪器还在使用指针式仪表,检测原始数据的自动采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设工程检测机构仪器设备性能下降,故障频发,维修难度大。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将导致检测过程中断。
3.完善工程材料检测试验的措施
3.1强化检测机构内部制度建设
公司业务的开展必须要以合规为前提。检测机构的质量、技术部门应定期展开内部审查,对公司整体业务流程、作业方法进行检查。对照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发现不符合项,并逐条梳理排查。同时,应持续完善包括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在内的各类公司规章制度,依据各检测单位的发展规划,增加完善制度框架体系。例如某检测单位在新版程序手册修订过程中,加强对公司内数据信息的管控,修改及新增了包括保护机密和所有权程序、数据控制和保护程序、计算机(网络系统)及软件和数据管理程序、数据存储与备份的程序、外部服务供应商的认定程序在内的一系列管理程序。要根据规范的变更对应对作业指导书进行修改,使试验流程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3.2维护样本抽取和数据获取的科学性
进一步落实见证取样制度,协助监督施工单位在监理见证员的见证下进行取样,保证样品的唯一性和代表性。在取样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同一类别、规格及同一批次的样品作为一个检验批,根据需求和规范确定抽取数量,避免出现少检、漏检等情况。取样时应保证送检样品与实际使用材料的一致性,不得使用“特供”材料送检。
要加强检测操作的科学性。由于仪器设备精度的限制及人工干预程度的不同,对同一批样品,检测数據可能离散性较大。对数据的正确处理,是避免结论出现偏差的关键因素。当出现疑似非正常值时,对于有条件重复检测的样品,应重复进行检测,剔除异常值。尤其对影响检测结论判定的临界值,应慎之又慎,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试验环境和试验步骤开展检测工作,同时做好记录备查。
3.3持续增强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
检测结构的检测能力可分为人员能力、仪器设备及资质范围三方面。对于检测人员来说,可采取集中培训、考证奖励、传帮带等方式,不断增强个人专业技术水平。也可通过设置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检测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以此督促员工不断提高。
在仪器设备方面,通常检测机构的资金不足以一次性大批量进行设备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可一方面对确实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的设备直接更换,同时也可以对现有设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如增加数据自动采集装置,设备与设备间的联动,现场检测设备添加无线传输功能等,以尽量小的成本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减轻人员负担。
企业检测能力上,管理层应对企业的发展有明确的规划,到底是追求检测覆盖面广,还是在某一个专业上做到专而精。根据确定的发展路线进行资质维护和扩项,必要时可以放弃部分检测能力,以使有限人力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3.4检测企业的信息化改革
信息化是近年来工程行业屡屡提及的词汇。要将业务人员和检测人员从繁冗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最大程度提高检测效率,信息化改革是值得尝试且有不少成功案例的。例如从业务流程上,推广使用电子委托单,通过在收样室设置自助委托电脑,在企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设置委托入口等。引导客户放弃传统的手填委托,转而使用电子委托单。报告流转及签发也可尝试通过电子文档的形式审核批准,通过加盖电子印章来确保报告的效力。其他信息化手段包括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设立企业层面的知识库、开展数据治理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4.结论
综上所述,材料质量安全情况与施工质量存在直接关系,为此,在建筑材料应用之前,工作人员应开展执行系统性检测和试验操作,这也是维护企业经济效益、优化成本结构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姚杰,钱锟,孙步芹等. 项目管理信息化在工程检测领域的探讨和实践[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7):320-321.
[2]汪操.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住宅与房地产,2019(33):97.
[3]王文生.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方法[J].居舍,2019(29):30.
作者单位:江苏南房金墙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关键词: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数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4-371
1.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各类超高层建筑,超深地下空间项目及大跨度桥梁等已有诸多成功案例。工程材料作为构成工程实体的最基本元素,其质量从根本上影响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及使用体验。如果不能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无论多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管理模式,都无法确保交付的工程标的物是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的。
因此,通过试验检测的手段来判断原材料及构配件的各项技术指标能否满足要求,成为材料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的步骤。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建设主管部门持续强化对工程原材料从生产、采购到进场、试验检测的监管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规范参建各方的行为,从制度上进一步保证了工程用原材料的质量。但同样可以看到的是,各类材料品种规格繁杂,生产厂家水平有高有低,工程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仍有提升的空间。
2.材料检测试验的常见问题
2.1原材料构成的不稳定导致材料质量波动
站在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角度来说,市场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建筑材料,这也导致整个建筑市场难以对材料质量进行有效把控。以混凝土为例,工程使用的是商品混凝土还是自拌混凝土;如果是商品混凝土,拌站提供的配合比是否能满足工程需要;构成混凝土的细集料是河沙、海沙还是淡化海沙,氯离子含量是否满足规定;粗集料是天然卵石、碎石还是再生骨料,其针片状颗粒含量是否过高等都对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有直接影响。
目前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检测大致分为配合比验证和抗压抗渗试块检测。这种检测模式对于连续施工作业存在天然弊端。配合比只能反映特定进场批次的混凝土性质,且检测周期为28-56天,周期较长,同时也很难保证实际浇筑的混凝土与试验用混凝土的一致性。而试件仅能部分反映实体的强度和抗渗性能。粗细骨料性状对混凝土性能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耐久性,这是通过常规检测手段无法做到的。
2.2检测人员数量与检测工作量之间的矛盾
材料检测不同于现场检测的短平快,有着材料种类多、参数多、规范多、流程复杂、周期长的特点。一组材料的试验周期算上样品流转及报告出具的时间,短则3天,长则超过两个月。整个测试流程中人工参与的比例较高,这导致材料检测属于人员密集型工作。检测人员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的同时,检测报告的及时性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如果遇到评估类项目或型式检验,需要与客户反复沟通需求的,检测工作的效率则更低。
2.3检测人员工作量与检测收费之间的矛盾
工程检测行业的收费指导价一直未能反映真实的检测成本情况,且收费指导价更新较慢。材料检测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检测单位鱼龙混杂,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部分单位以极低的折扣率恶意抢占市场,进一步加剧了检测市场的乱象。
2.4仪器设备陈旧导致检测效率低下
从检测实施的角度,仍有大量的检测设备依靠人工操作、人工读数,甚至部分仪器还在使用指针式仪表,检测原始数据的自动采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设工程检测机构仪器设备性能下降,故障频发,维修难度大。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将导致检测过程中断。
3.完善工程材料检测试验的措施
3.1强化检测机构内部制度建设
公司业务的开展必须要以合规为前提。检测机构的质量、技术部门应定期展开内部审查,对公司整体业务流程、作业方法进行检查。对照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发现不符合项,并逐条梳理排查。同时,应持续完善包括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在内的各类公司规章制度,依据各检测单位的发展规划,增加完善制度框架体系。例如某检测单位在新版程序手册修订过程中,加强对公司内数据信息的管控,修改及新增了包括保护机密和所有权程序、数据控制和保护程序、计算机(网络系统)及软件和数据管理程序、数据存储与备份的程序、外部服务供应商的认定程序在内的一系列管理程序。要根据规范的变更对应对作业指导书进行修改,使试验流程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3.2维护样本抽取和数据获取的科学性
进一步落实见证取样制度,协助监督施工单位在监理见证员的见证下进行取样,保证样品的唯一性和代表性。在取样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同一类别、规格及同一批次的样品作为一个检验批,根据需求和规范确定抽取数量,避免出现少检、漏检等情况。取样时应保证送检样品与实际使用材料的一致性,不得使用“特供”材料送检。
要加强检测操作的科学性。由于仪器设备精度的限制及人工干预程度的不同,对同一批样品,检测数據可能离散性较大。对数据的正确处理,是避免结论出现偏差的关键因素。当出现疑似非正常值时,对于有条件重复检测的样品,应重复进行检测,剔除异常值。尤其对影响检测结论判定的临界值,应慎之又慎,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试验环境和试验步骤开展检测工作,同时做好记录备查。
3.3持续增强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
检测结构的检测能力可分为人员能力、仪器设备及资质范围三方面。对于检测人员来说,可采取集中培训、考证奖励、传帮带等方式,不断增强个人专业技术水平。也可通过设置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检测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以此督促员工不断提高。
在仪器设备方面,通常检测机构的资金不足以一次性大批量进行设备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可一方面对确实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的设备直接更换,同时也可以对现有设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如增加数据自动采集装置,设备与设备间的联动,现场检测设备添加无线传输功能等,以尽量小的成本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减轻人员负担。
企业检测能力上,管理层应对企业的发展有明确的规划,到底是追求检测覆盖面广,还是在某一个专业上做到专而精。根据确定的发展路线进行资质维护和扩项,必要时可以放弃部分检测能力,以使有限人力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3.4检测企业的信息化改革
信息化是近年来工程行业屡屡提及的词汇。要将业务人员和检测人员从繁冗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最大程度提高检测效率,信息化改革是值得尝试且有不少成功案例的。例如从业务流程上,推广使用电子委托单,通过在收样室设置自助委托电脑,在企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设置委托入口等。引导客户放弃传统的手填委托,转而使用电子委托单。报告流转及签发也可尝试通过电子文档的形式审核批准,通过加盖电子印章来确保报告的效力。其他信息化手段包括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设立企业层面的知识库、开展数据治理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4.结论
综上所述,材料质量安全情况与施工质量存在直接关系,为此,在建筑材料应用之前,工作人员应开展执行系统性检测和试验操作,这也是维护企业经济效益、优化成本结构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姚杰,钱锟,孙步芹等. 项目管理信息化在工程检测领域的探讨和实践[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7):320-321.
[2]汪操.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住宅与房地产,2019(33):97.
[3]王文生.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方法[J].居舍,2019(29):30.
作者单位:江苏南房金墙工程检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