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中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n_lu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学习迁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已经获得的知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倡“温故而知新”。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经验、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经验、知识、技能或形成态度的影响。综上所述,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普遍规律。按时间的先后来划分,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叫做顺向迁移;反之,叫做逆向迁移。不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負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叫做正迁移;反之,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的干扰作用,叫做负迁移。各科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各科教学的重要目的,那么,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的可靠指标。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抓住知识的基本点,促进学生正迁移的产生,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一、为迁移而教
  
  为迁移而教是这个时代新课改、新理念对教学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在于: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一切有意义的教学必须包含这种迁移功能,这不仅是教师知识应用的表现,而且是技能熟练、能力较高、智力较强的反映。迁移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迁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思考,发现所教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知识在内容、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共同点和联系,从而利用这些共同因素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要实现迁移,必须训练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原理,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实现积极迁移的基本保证。认知结构是学生对事物间稳定联系和关系的内部认知系统。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按一定的阶段顺序,不断积累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形成的。由此可见,学科知识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被学生掌握就可以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形成不是通过学生死记硬背、零散堆砌知识,而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牢固掌握知识要领,弄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通过认知结构的同化、调解,合理生成的。因此,合理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迁移功能主要体现在迅速吸收新知识和有效运用知识两方面。另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是前面旧知识的继承和延续,又是后面新知识的基础和铺垫。所以要发展学生认知结构,教师重在想方设法呈现知识的继承和延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类比、联想,利用知识经验的迁移功能开拓知识领域和思路。
  
  二、夯实学生的“双基”知识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产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基石。新的认知和学习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之上,各种知识之间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共同的要素,总有一定的联系。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越多,迁移就越容易产生。如:有些学生之所以能一学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往往基于其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对知识的这些共同要素掌握得比较好。因此,对中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点”式教和“点”式学,教师讲一点,学生死记硬背一点,不重视知识、技能和经验诸方面的融合与迁移,教与学都只注重结果,成绩是划分学生良莠的标准,选拔和甄别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这种过分注重成绩和结果的教学不仅忽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而且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获得的知识很难发生迁移或者迁移的水平不高。鉴于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和社会生活联系着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认识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乐趣,从而彻底转变学生学习过程的单一性以及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使其学会学习。
  
  三、建立学生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如情绪、自信心、兴趣、紧张程度等都会对迁移发生影响,特别是即将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更为明显。它既可促进迁移的产生,也可成为迁移产生的障碍。如在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建立自信、乐观、有兴趣、不紧张的良好心态是提高听力水平的有效条件。而焦虑不安、紧张失望等不良情绪不仅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听力兴趣和智力活动水平,而且会直接影响正迁移的产生。积极的情绪态度与消极的情绪态度对学习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新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和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情感上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消除其不利心理因素对正迁移的影响,使其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产生非探究不可的心理,在独立思考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不断地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自信心,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四、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零碎、孤立的知识不能形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知识迁移。例如:在数学教学中.简单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学生能够熟练地解答简单应用题,但不一定能顺利地解答复合应用题。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不会寻找中间量,不会把复合应用题分解为几个简单应用题,缺乏数学迁移能力。我们知道,所有学习中的迁移都必须通过分析、概括和综合来完成,一个人概括知识、经验的能力越强,他(她)的迁移范围就越大。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概括水平和分析能力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就大相径庭,因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产生了两极分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运用迁移规律,采用纳入、扩充、调节等方法,通过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手段把新知识、新经验融会到已有知识、经验体系中去,生成新的知识体系,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五、发挥教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迁移能力
  
  激励是一种启发的手段和方法,目的在于:
  第一,挖掘学生的潜能,建立并启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机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迁移能力。
  第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明确努力的方向,诱发其自主探索的动力,树立进取的信心。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 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重视激励的作用,重视激励机制的构建。笔者认为激励应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进行,应力求做到:(1)随时捕捉实施激励的时机,在学生思想上出现闪光点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要深知学生学习态度的认真、严谨、善于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善于交流、不怕失败等品质是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大好时机,是迁移发生的时机,不要轻易放过,不要吝啬自己的称赞性、鼓励性语言。当然不要吝啬不是指教师可随意地去夸赞学生,夸赞得越多越好。(2)教师应把握激励的机会和权利。如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为了把手中的鼓励品送出去,让谁回答了问题谁就得奖品。表面看教师给每个学生的机会和权利是平等的,其实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学习好的学生,而学习中等以下的大部分学生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甚至有些教师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以不许再回答问题作为惩罚,这在无形中剥夺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和机会,而且也进一步剥夺了他们产生迁移能力的机会。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大都积极踊跃参与课堂互动。教师应适时调整激励的机会和权利,避免鼓励一小部分、打击一大片的现象。(3)激励形式多元化。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激励点多放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掌握知识的准确、遵守纪律和认真听课上,过于关注知识目标的实现。其实,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智力是多元化的,学生只要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过程的乐趣,时有所获,各有所得,岂不是件乐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这样,教师实施激励有据,学生接受激励光荣,听者心悦诚服并能有所启迪。目前,有的小学教师整节课以“好极了!”“太棒了!”“你真聪明!”等用语贯穿始终,课堂上掌声不断,但鼓励的掌声廉价,激励语言单一肤浅,评价的语言缺少了针对性与个性,这个过程成了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殊不知这种简单的激励方式不但养成了学生的脆弱心理,久而久之,会变得乏味无力,失去作用。课堂激励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门,语言激励较常用且方便,眼神激励较自然且给人以亲切感,轻轻的抚摸、小小的手势,也能使人倍受鼓舞。在教学中,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些激励方式方法,才能為学生知识的迁移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有效迁移还大有文章可做,需要教师们一代接一代的努力。
  综上所述,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效迁移能力。培养有效迁移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它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工程。虽然我们现在以学习迁移为主线的研究比较多,但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探讨,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学生的学习迁移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为了适应21世纪的生存环境,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方法。
其他文献
在多年从事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我始终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就是班主任在实施管理中虽然与学生目标同向,但学生却常常产生抵触情绪,有时甚至是对立情绪;班干部牺牲大量个人时间,尽心竭力为班里服务,却常常被多数同学疏远甚至孤立。这是方法不当吗?但是班主任可以说做到了千方百计。是工作做得不到家吗?班长应该说是苦口婆心。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过长时间的分析和思考,我感到,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单调僵化的班级管理
期刊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知识经济强劲发展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和创造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它所要求的是具有高知识水平、高技能和高创新能力的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图书馆也只有不断依赖创新才能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获得新的发展动
期刊
中职学校学生主要来源是应、历届初中毕业生,而近来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引发“普高热”,使得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较大滑坡。从总体上讲,中职学生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且缺乏社会经验,自我约束力和社会生活能力较差,不少学生还是初次离开父母。而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工作的,除了要让学生达到规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之外,还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
期刊
在小学工作的这些年来我听了许多公开课、示范课,在每堂课上教师们除了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处理好教学各个环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时,看的往往也是这节课各个环节是否具备“起承转合”,是否连贯。因此,许多教师在上示范课时,往往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精雕细琢。像这样“面面
期刊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认识水平及阅历的制约,他们很容易接受周围环境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很多研究成果也表明,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着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创造宽松有序的成长环境。避免饱和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这就叫做“饱和”。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这种现象,由于不断地重复
期刊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也就是说,人类的社会实践遵循着美的规律。人们为了继承和发展人类在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及其在自身的实践中产生的积极成果,必须采取教育的方法,于是便产生了美育。    一、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美育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它始终被作为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重视。其原因就在于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
期刊
看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比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深刻、更具体、更精炼,尤其是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形势、大气候之下,更显示出其正确性和必要性。  从概念上说,习惯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形成的各种行为举止“定型化”的体现。严格的说,这是由条件反射而形成的。笔者认为,坚持情理互济原则,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
期刊
汉代开国皇帝刘邦起自草莽,不事诗书,但他即位后懂得“马上得天下不能马治之之”的道理。他在《教太子书》中曾有所反省,目的是教太子认真读书。  大体说来,太子所读之书,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叙君臣之义、上下之位、父母之道、长幼之序,如《周礼》《礼记》《论语》《孝经》。  第二类:述历代治乱兴衰;成败得失之理,如《尚书》《春秋》《汉书》《资治通鉴》。  第三类:记国君御天下之术、治国用兵之道,如《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国中小学校共发生与学校、学生有关的各类事故200余起,死亡近300人。为此,2004年全国自上而下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工作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的意见》(国办发电[2004]26号)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电[2004]297号),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尽管党和各级国家机关、教育行政部门都十分重视此项工作
期刊
德育工作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特色和传统。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培育“四有”新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也应在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的同时,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对象、特点和规律,确立新思路,努力在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极为重要的时期,是每个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起始阶段,也是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