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这家百年企业,新动向是开了个公园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x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徕卡的历史已过百年。回顾在摄影术发明的179年时间里,它的身影出现了大半。
  1913年,自從一位患有哮喘的显微镜设计开发主管奥斯卡巴纳克(Oscar Barnack)在德国的恩斯特徕兹(Ernst Leitz)光学工厂里面鼓捣出35毫米胶片,并制造出第一台原型机Ur-Leica,结束了市场上箱式照相机的垄断地位,摄影技术才真正走向户外。之后,一系列人类重要的历史节点时刻,徕卡相机拍下的照片都成为了人类的集体记忆。
  这家百年企业刚刚发布了2017~2018财年最新财报,在数码相机市场逐年势衰的情势下,徕卡依然赚了4.17亿欧元(约折合人民币32亿元),相较去年增长了5%,而这也使得其实现了连续五年的增长。这背后,最主要得益于徕卡对自身品牌价值的挖掘能力,以及对其不断的拓展与深化。6月15日,在徕卡相机总部德国威兹勒开幕的徕兹公园三期,向来自41个国家的媒体、摄影师、经销商等1000多人展示并再次强调“徕卡文化”在品牌拓展中所发挥的能量。
  在开幕活动中,徕卡画廊全球艺术总监及首席代表凯琳·雷恩-考夫曼(Karin Rehn-Kaufmann)女士,则密集地“解决”了十几次采访和演讲:她或热情地推荐记者去体验一下徕卡咖啡店里带有小红点Logo的蛋糕;或为开幕期间2018徕卡名人堂得主马格南摄影师布鲁斯戴维森(Bruce Davidson)回顾展致一段开幕辞;或向不同的人一遍遍讲徕卡博物馆里的“大开眼界!徕卡百年摄影展”的精彩之处……
  园区里共有四个建筑群。其中一个是最近开业的Arcona Living Ernst Leitz酒店,该酒店拥有129间客房,建筑与设计都以摄影为主题。紧邻酒店的是全新的、外形酷似一台相机的徕卡大楼,其中包含博物馆、档案馆、徕卡商店等。在酒店不远处的建筑为Ernst Leitz Wetztar GmbH公司,由其研发的Summilux-C镜头在不少电影拍摄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园区中还有一幢办公楼,旨在为当地企业提供一个新的办公空间。

专访徕卡画廊全球艺术总监及首席代表凯琳·雷恩-考夫曼女士


  在徕兹公园新开幕的建筑中,徕卡博物馆是不少人非常期待的,未来这座博物馆将承担哪些功能?
  凯琳·雷恩一考夫曼:徕卡博物馆还未完全准备好。虽然这次我们开幕了3个展览,但这些展览只是单纯的图片展。在未来,我们计划要做的展览会融合徕卡的技术历史、品牌历史,以及展示各个年代的相机等更多元素。策展方式会更灵活,也就是说,人们在这里会看到各种形式的展品,而不仅仅是图片。
  徕卡-向非常重视“摄影师文化”,展览里关于徕卡相机的故事固然重要,但摄影师本身的传奇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强有力的图片故事更加重要,这是我们未来会在展览中偏重的。
  热爱徕卡的人可以在徕兹公园看展览、了解徕卡历史、喝咖啡,在徕卡酒店开幕后甚至可以住上一晚。请问,徕卡是如何定位徕兹公园的?
  凯琳·雷恩-考夫曼:这两天,有1000多人来徕兹公园体验,我此时的心情就是要照顾好这个“徕卡大家庭”。我们希望,人们能够因为兴趣而在徕兹公园里相互“链接”。智能手机时代,每个人都是摄影师,每个人也都通过视觉影像交换信息。因此徕兹公园不仅仅是为徕卡爱好者,也不仅仅是为摄影师准备的,而是为每个喜欢摄影、喜欢历史、喜欢照片的人准备的。
  您到过中国许多次,对中国当代摄影作品及摄影师也有所了解,能谈谈您对中国当代摄影现状的印象吗?
  凯琳·雷恩-考夫曼:这几年我去过很多次,但我认为自己只看到了中国当代摄影的一小部分,所以很难概括出完整的印象。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觉得中国摄影师在用影像讲故事的方式上很独特,与欧洲摄影师非常不同,比如中国摄影师任航、张克纯等。张克纯今年入围了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他的作品用磅礴的环境衬托出微小的个体,人与环境产生的互动很奇妙,跟这届比赛的主题很契合。摄影奖在未来还会有一个变化,将新秀的年龄从25岁提升至28岁,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专业的青年摄影师参与其中。
  与其他相机品牌相比,徕卡对摄影文化有哪些独特的见解?
  凯琳·雷恩-考夫曼:你如果看了“大开眼界!徕卡百年摄影展”可以感觉到,我们非常重视影像的历史和文化,非常关注作为“个体”的人,非常关注每个人内心的感动。过去是,未来也是。因为今天拍摄的照片,可能会影响未来对这个时代的定义。因此,我们花了很大力气运营徕卡画廊,在世界每个销售徕卡的国家,都会有徕卡画廊。我们希望用这个空间给更多摄影师展览的机会,推动摄影文化的发展。个人认为,相比在网络上浏览照片,将照片印出来、挂在画廊里是非常重要的,数字时代一切都太快了,只有慢下来静静欣赏,我们才能拥有一种“察觉”的能力,去理解影像的宝贵力量。
其他文献
中國人相信,自然是人的精神栖居之所。因此,“山水”孕育着中国的历史与文明,成为传统文化、审美中最独特的DNA。  而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形成了中国人的美学、哲学基础。无言的山水,千年来沉默地容纳着历代中国士人的抱负与情怀。走下朝堂的柳宗元对着万籁无声的群山写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告诉后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纯粹的自然中,渴望“出世”的人找
期刊
因拍摄黄山而出名的汪芜生,今年4月在上海去世,享年73岁。一生中,他留下了一批极具辨识度的“黄山”影像:黑色的山,白色的云海,嶙峋的岩石和松枝,一片缥缈的山水意象。  汪芜生1945年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6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1973年担任安徽新闻图片社摄影记者,1981年旅居日本和美国,2010年归国。他于1974年开始拍摄黄山,在他出版的8本摄影集中,有5本直接在标题中便提到了黄
期刊
杨泳梁是在上海旁边的郊区长大,从1980年代起,他就旁观着上海这座都市的发展。他年幼师从香港中文大学老师杨洋,接受了国画、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近十年,这段经历就像是向未来伸出的橄榄枝,让他形成了对中国文人山水以及古典绘画的良好审美,成为日后切入创作的角度。  从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国美院上海设计分院毕业后,在2005年,杨泳梁开始用水墨进行试验、创作,在转年便完成了《蜃市山水》系列,其中大量使用
期刊
陈业伟  风光是许多摄影师最钟情的题材之一,或光影交错、或色泽艳丽、或风格简约,人们不断探索寻找未曾被发现的自然之美。在这些摄影师中,陈业伟将他对风光摄影的热爱表达到了极致。为了拍摄白雪皑皑的壮阔高山,他辞去了在金融领域的工作,历时十多年,走遍了从喜马拉雅到喀喇昆仑的所有山峰、冰川,成为全球首位独立完成14座8000米级雪山的摄影家。  登山不是一件易事,探险者需要克服各种自然考验,面对未知危险,
期刊
穆森登神庙  在真正踏上爱尔兰国土前,对于这个国花是三叶草的国度的了解还仅仅来自于课本中其与英國数百年的爱恨情仇,U2、小红莓等爱尔兰乐队大腕儿,以及2003年首度来华、在人民大会堂连演八场、场场爆满的《大河之舞》。不过,这座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的“翡翠岛国”一直是让我充满向往的地方,只待一日将其美好——发现。  当这一日终于到来,即将踏上被幸运三叶草守护的土地前,我犹豫再三,
期刊
适马(SIGMA)是个喜欢特立独行的日本厂商,总能搞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他们最新的产品是2019年7月推出的全畫幅可换镜头无反相机fp。  这台2460万有效像素的可换镜头无反相机没有采用适马独有的X3感光元件,而是采用了常规的背照式无低通CMOS,卡口是“马徕松”联盟共同的L卡口。快门速度范围B门、30~1/8000秒,背后固定式液晶屏为3.2英寸,像素210万,对焦系统对焦点数量49个。无论
期刊
巴西不仅拥有享誉世界的“足球王国”称号,对冲浪运动的热爱也是由来已久。近期,旅居巴西的摄影师王卫光拍摄了一组海边冲浪的作品。常年居住在里约热内卢,他深深感到冲浪运动在巴西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男女老幼,各阶层群体都会参与其中。王卫光说:“冲浪不是人与人的对抗性运动,是人对自然的驾驭与和谐。巴西人十分喜爱富有挑战趣味的运动,在海浪波涛中,冲浪带给人们的酣畅淋漓之感,正是巴西人自我个性的展现和释放。
期刊
OFPiX工作室的“还乡计划”已经进入了第七个年头,故乡的植物成为了拍摄对象。  或许在摄影上,也有“七年之痒”——确定今年春节的拍摄主题,着实让计划发起人任悦有点为难。知名德国摄影家托马斯·鲁夫对于如何拍摄花曾这样表示:“很想拍,但就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拍!”大师尚且面临这样的困窘,这一季的参与者们,能完成好这个任务吗?  同时,我们要用怎样的方式观看故乡的植物?  在过往的生活中,我们对植物投入
期刊
曼哈顿  有一句话叫“世界上一半有趣的人在纽约,另一半在去纽约的路上”。而我就是那另一半在去纽约路上的人。既然是有趣的人,旅行一定不是像普通游客那样去景点拍留影照。我终于可以把私藏的纽约拍摄fist——拿出来去打卡!  这次我带着刚刚发布的尼康Z7。它以4575万高像素取胜,几乎就是D850的缩小版,作为一个十多年的尼康单反用户终于盼来了它有全画幅微单的一天,也終于可以与尼康一起私奔去纽约!  很
期刊
希勒布兰德+麦格沙曼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借剧中人之口慨叹:“我们不过是造梦的材料!”(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语出剧作《暴风雨》第四幕第一场——译者注)“stuff”一词的用法很有趣,因为数百年来它的意义已发生很大的改变。剧本创作于17世纪初,那时“stuff"的意思是原材料,它既可以用来指代具体的物质(比如木头是制造椅子的材料),也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