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y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的工业化肇始于英国工业革命,而中国的工业化从“洋务运动”开始至今也有百余年时间。与工业化进程不相协调的是,我国理论与实践界对工业文化的研究和关注却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境地。2015年,“中国制造2025”颁布之后,关于工业文化的研究逐渐引起更为广泛的重视。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试就工业文化的定义、要素、核心内涵及建设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探索与分析。
  工业文化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文化与工业文化
  西方学术界对“文化”这一概念的产生与进一步研究开始于18世纪,19世纪末,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作为分析性概念用于人类学研究。1952年,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发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文,对西方自1871年至1951年期间关于文化的166种定义作了评析,并给予了一个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由明确的或含蓄的行为模式和有关行为的模式构成。它通过符号来获取和传递。它涵盖该人群独特的成就,包括其在器物上的体现。文化的核心由传统(即历史上获得的并经选择传下来的)思想,特别是其中所附的价值观构成。文化系统一方面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下一步行动的制约条件。”“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性式样又包括隐性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尽管我国学界已有张心昊、余祖光、赵学通、王新哲等学者提出了关于工业文化的定义且各有所长,参考克罗伯等关于文化的定义,我们还是希望给出一个关于工业文化的定义:工业文化是人类在工业社会进程中,通过工业化生产与消费过程逐步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工业文明特色的群体行为方式,以及这些信念和准则在物质上的表现。沿着这样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工业文化的基本特性作如下界定:第一,工业文化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由工业社会的基本特性决定的;第二,工业文化通过人类的学习而来,是个人适应工业生产及消费这个整体社会环境的工具;第三,工业文化具有较丰富的结构性,可以不同方法划分为多个方面和层次;第四,工业文化是动态的和发展变化的,其运动和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工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谈到文化的构成总脱离不开物质、行为与制度、精神三个方面。但是,如果仅宽泛地把工业文化定义为物质、行为与制度及精神三个层面,又无法给出一个有关工业文化的清晰框架,使得工业文化在具体的实践中缺乏抓手,不利于工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克罗伯等给出的文化定义中进一步解析出诸如“行为模式”“符号”“人群独特的成就”“器物”“传统”“价值观”“行为的产物”“制约条件”“生存式样的系统”及“群体共享”等词汇。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可以将工业文化的基本要素细分为:传统、人及人群、组织与制度、行为、思想精神与信仰、物质器物等六个层面。需要強调的是,不是说这些要素就是“工业文化”,也不是在它们之后加上一个“文化”的后缀就可以表达工业文化;而是说,工业文化的研究,可以从这些层面或维度开始。
  传统。传统就是克罗伯等所说“历史上获得的并经选择传下来的”思想和行为,是所有文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而工业文化的传统,就是要研究人类开始工业化进程后产生的制度与组织、理念与精神、人物、事件、物质与器物、工业文化与社会互动等。
  人及人群。从人和人群视角研究工业文化有两个问题,一是研究“什么人”,这些需要研究的“人”,自然是与工业制造、流通、使用工业产品等各过程发生联系的所有的人,包括工业品制造者、销售者、消费者等;但是,工业文化关注的不是这些“所有人”的“所有事”,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就是“研究人的什么”。自然,从工业文化角度来说,它所关注的是这些人及人群在参与工业品制造、流通、使用过程中的“工作者文化”和“消费者文化”,而不是他们的全部社会活动。
  组织与制度。在工业社会,所有的工业组织及相关制度(包括社会层面和企业组织层面的)所形成的“生存式样的系统”,都对工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塑型与导向作用,比如:组织层面的结构设置和权力配置、制度层面的关于企业组成的制度(股权结构)以及关于企业管理与运营的制度等。
  行为模式与行为规则。行为模式与行为规则是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研究更多集中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是什么东西调节着人们在群体生活中的行为?比如:如何合理制定和避免利益冲突、如何让人们的行为遵循一定的规范、如何让人们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等等。毋庸置疑,上述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则的研究,是工业文化研究的又一重要领域。
  思想、精神与信仰。思想、精神乃至信仰和价值观等是文化的核心问题。从工业文化方面来看,这些研究既可以是一个宏观的范畴,如:一个民族、区域或时代的工业思想或精神;也可以是一个微观的范畴,如:一个组织、一家企业,或者一个人(企业家或工业企业领袖)的思想或精神。
  物质、器物与形象。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谈到物质文化时认为:“人的物质设备,举凡器物、房屋、船只、工具,以及武器,都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琢磨的一方面。”在工业文化研究方面,作为商业活动最终产出物的商品无疑是一个重要领域。但从“物质”层面看,商业活动所包含的“物质”不限于商品,其他的如技术、设备、物料,以及商品生产与流通场所的设施与形象、与商业活动相关的器物(尤其是传统遗存)、商业组织的形象与品牌展示物等,都是商业物质文化研究的范畴。
  工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每一种文化或文明都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取向。从工业文化来说,从广义层面看,其核心价值观与之前的农业社会和之后的服务社会、信息和知识型社会有什么不同?从狭义层面看,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文化,与服务文化又有怎样的区别?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定义的“24字理念”一样,在工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厘清与工业文化紧密相关的核心价值要素,既是工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也是工业文化建设实践中所必须界定的基本问题。   通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区分及对人类工业发展历史过程的观察,我们可以将工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抽象为以下六个方面。
  创新文化
  人类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嬗变,就是一个持续创新的结果。熊彼特对创新理论、克利斯·弗里曼对工业创新理论的研究,就是工业文明经济创新的集中表现。从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看,技术创新与制度(管理)创新是驱动工业化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驱动力。人类通过学习和研究持续加深了对自然界的了解,使得技术进步越来越呈加速度态势;而人类对自身的持续深入了解,也使得与工业组织相关的制度设计尤其是管理创新不断进步。正如丹尼尔·雷恩在《管理思想史》中所说:“(一代代的企业家)他们竭力应对管理大规模人力与物力资源组合所产生的多种难题,他们努力发展关于人类行为的哲学和理论,他们是变革的发动者。”时至今日,创新和创新文化已经成为所有企业持续成长的核心驱动力和竞争优势的源泉。
  效率文化
  工业文明的一个基本价值追求就是财富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来自市场与消费者尤其是竞争对手的压力,迫使企业将追求效率作为管理与经营的核心导向。从泰勒对“科学管理”的探索开始,工业企业通过技术的、管理的、工艺的和人际的等各种方法,研究如何持续提高生产与运营的效率,以应对竞争者的挑战及增加财富积累的速度。因此,效率文化是工业社会显著区别于农业社会的根本性文化价值。
  质量文化与精益文化
  质量是工业制成品的核心,也是工业企业管理的底线。在工业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通过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地提升产品质量,为社会提供了既有物质上的用处,又融入了文化情感的丰富多彩的产品,并逐步形成了品牌价值和品牌文化。因此,质量文化是工业文化的基础理念和核心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质量文化也逐渐向更系统、更具创新性的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发展,成为时代的文化主基调。
  合作文化
  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们在逐渐摆脱熟人社会后,和有共同利益的陌生人合作,并产生了企业这样管理逐步规范的群体化组织。所以,工业文化中的合作文化,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是组织内外部的合作。这种合作的内部需求是分工与效率,而其外部需求就是消费者和竞争者的驱动。所以,合作文化是工业文化的又一个十分显见的价值取向。
  专业文化与职业文化
  工业社会中,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讲求效率、质量与合作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基于劳动分工的专业化,每一个人职业成长的基本路径,是按照专业方向发展的;与之相关,工业企业内部的管理也逐渐实现了专业化。所以,无论从组织还是从组织中的个体看,专业化是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沿着专业化的路径,或者要实现个体的专业化发展,培育良好的職业文化又是其中的关键。所谓职业文化,就是遵守契约与职责,立足岗位尽心工作,并通过持续学习取得个人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进步。
  人本文化
  从后工业化和后现代思维看,人本文化似乎并不是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而且一些理论甚至认为工业文明与人本关爱水火不相容。综观管理理论我们会发现,管理中的人本文化有一个从萌芽到持续演进的过程。比如:泰勒在其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中开宗明义提到,某些只想以极低的工资,换来工人们竭尽所能的生产,雇主将会发现,雇员们更慷慨的策略对自己反而是有利的。而梅奥主导的“霍桑实验”则更将对企业人的关注纳入管理的基本范畴。之后持续成长的管理人性化理论脉络,可以从丹尼尔·雷恩的《管理思想史》中清晰可见。因此,尽管人本文化一开始并不是工业社会的典型文化特征,甚至还因为劳资关系问题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社会变迁,但人本关爱这一基本假设,却随着社会进步在20世纪后半期成为工业文化的主流价值。
  以上我们从六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工业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当然,限于学识,我们不可能就这一命题规划出一个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可能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而且我们界定的上述六种文化价值,在概念、内涵和外延上也有很多可以探讨的方面。比如:在谈到“效率”和“质量”时,“科学”的理念其实是可以融入其中的。那么,如何区分这三者甚至更多理念之间的关系?哪个理念是纲领性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此外,还有一个更需要持续讨论的问题,就是除了“人本文化”之外,“绿色文化”算不算工业文化的一个核心命题?其实与人本文化一样,随着时代的演进和人类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绿色文化”必定成为新工业文化的“底线式”追求。
  对工业文化建设中几个基本关系的认识
  对工业文化理论问题的探讨,是为了给工业文化建设实践提供基本方向。而一提到“文化建设”这个词汇,从现实观察看,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更广范围的工业文化都是如此。因此,为促进工业文化建设的持续开展,我们还需要结合“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再延伸讨论。
  工业文化与后工业文化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批判和重新审视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理论勃兴,而互联网的快速切入,更促使人们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工业社会。诚然,工业社会带有其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过度强求效率而压制了人们的生活空间、过度的组织化与合作挤压了个体的权利空间等。但在工业文化建设时思考这一问题我们须明确两个基本前提:第一,网络技术的兴起不意味着工业文明已经过时,因为作为“工具”的网络,无法替代工业的“生产”职能;第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化还有诸多不充分、不完备和不协调之处,我国社会对与工业社会相生相伴的制度、思想等,还有大量的学习空间。因此,在洞悉后工业社会基本理念及避免工业社会弱点基础上,通过工业文化建设弘扬其正确的理念和做法,还是我们必须做的基本功。
  工业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关系   从范围上看:工业文化是一种区别于农业文化、服务业文化的产业文化,是基于工业这个独特的“产业”及其与社会的互动过程来研究的;行业文化则主要基于某一个行业进行研究,探讨其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独特文化模式;而企业文化则比较单纯,就是基于某一家企业自身的文化进行研究。
  从参照系看:基于工业社会的工业文化研究,其参照系是农业社会、服务社会或信息(知识)社会;行业文化研究的参照系是其他的行业;企业文化研究的参照系是其他的企业。
  从研究重点看:工业文化具有时代的、社会整体的等基本特征,研究重点是工业社会及其文化对社会整体(当然包括工业企业从业者)的影响;行业文化的研究重点,主要从独特的行业背景出发,研究某一行业的运营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及其对从业者的影响;企业文化相对简单,以企业组织为研究重点,从属于组织文化研究范畴。
  从文化建设主体看:狭义工业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工业企业从业者,而广义的工业文化研究主体则是全社会的人,即工业社会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行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本行业的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人。
  工业文化现实与工业文化遗存的关系
  在工業文化建设中,鉴于工业文化遗存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创意城市建设的重要价值,有论者将其摆到了较为突出的位置,甚至作为工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失偏颇。自然,工业文化遗存属于工业文化,但这部分内容似乎只属于工业文化要素中的“物质层面”,而且还是“既往”的而非现实的物质层面。在新时代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时期倡导工业文化的建设,其重点方向应该是蓬勃发展的工业企业的现实,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理念和管理思想。
  工业文化建设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我们将工业文化要素归纳为传统、人及人群、组织与制度、行为、思想精神与信仰、物质器物等六个层面,这六个方面又可以归纳为精神、行为与制度及物质三个层面。而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业文化三个基本层面之间的关系,是建设工业文化所必须考虑的。第一,工业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核心和灵魂,反映了工业文化的属性,支配着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工业文化。因此,对工业文化精神层次的发掘是研究工业文化的核心任务(如第二部分);第二,制度与行为文化是工业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工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比如:某一管理的规范或者建立会影响从业者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工业精神文化的基础;第三,工业文化不仅仅是“工业人”的文化,由于产品的广泛使用,整个社会层面都围绕这些“使用”而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特质、社会群体、价值观念乃至信仰实践。因为这些由工业品而产生的文化事项,都依赖于“物”的功用而且必须与其发生联系,这些功能或作用互相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种工业文化的“物质层综合体”。
  工业文化建设各主体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同,工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整体的“社会性”工程,涉及政府、行业、企业、个人等多主体。这其中,各个主体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工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从整体来看,政府及相关公共管理机构在工业文化中发挥领导作用,应从整体布局、倡导与宣传、政策尤其是产业政策制定角度发挥作用;工业领域的各个行业应发挥平台作用,应在政府倡导和部署下,结合本行业特点,联合本行业企业承上启下地开展相关文化建设活动;工业领域的企业是工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工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应结合本企业实际,从健全工业文化要素及推动企业持续发展角度,积极而持续地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是工业文化的主力军,应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践行工业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以自身工作行为和职业成长过程践行工业文化。
  (责任编辑:陈海峰)
其他文献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管理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非营利性机构,其预算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特别是在日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对预算管理人员
新时期背景下,供电企业若想进一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则需要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式,构建目标鲜明的廉政文化,使惩防体系得到全方位的深
近年来,伴随教育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怎样提高其管理效率和质量,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将主要围绕我国高校财
电力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密不可分.电力系统中,各个单位部门党建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开展,是新时期我党赋予其工作上的新内容.党建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医院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增添了新的内容。从“把准基调、夯实基础、着力基层”等三个方面入
期刊
当前,大力加强工业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企业界落实十三五规划、弘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文化理念及国家繁荣强盛的基础工程之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所有这些
免疫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诸多生物传感器中的一种,它利用抗原与抗体反应的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结合的特点,以抗原或抗体作为敏感材料,并用电化学检测系统作为换能器,从而实现对致
我们可以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成两部分,也就是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学生便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日后的工作学习
辅导员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将对学生的思想以及思想道德培养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也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