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网络在高校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休闲娱乐中不可或缺的网络平台,它不仅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发生改变。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为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形态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带来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由此导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以此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格局。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对策
一、 研究的意义
网络道德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现阶段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运用伦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伦理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理论,实现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理论素材。实践意义:第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正在走向成熟却未完全成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与教育,必然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第二,有助于促进网络社会的有序发展。大学生群体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于规范整个网络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第三,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整个校园的网络道德现状。第四,有助于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网络的出现改变了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科技来面对挑战。第五,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有效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能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方向保证。
二、 国外研究进展
从全球来看,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几乎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步。发达国家有关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己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计算机和网络发展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其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也可以说是最早、最完善的。在美国,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已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许多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信息伦理、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课程,在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的同时,还培养了网络道德研究的后备人才。此后,计算机伦理教育在西方诸多院校中发展起来,如:1979年拜纳姆(Terrell Ward Bynum)在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开设计算机伦理课程,1985年约翰逊(Deborah G.Johnson)开设计算机伦理课程以及罗彻斯特大学(RoChester University)1996年开始开设的“计算机伦理学”等。其中,1985年约翰逊与斯纳伯(John Snapper)合著,沃兹沃斯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中的伦理问题》一书对计算机伦理学进行了详细阐述,是公认的为计算机伦理学标准教材。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计算机伦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网络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后,计算机伦理学也进入了网络伦理的发展时代。
三、 国内研究进展
对比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研究的起步较晚,近几年也取得了一批理论上的成果。最早涉及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领域的著作是严耕、陆俊和孙伟平著的《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之后有吕耀怀的《信息伦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李伦的《鼠标下的德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以及刘云章的《网络伦理学》、段伟文的《网络空间的伦理基础》、张震的《网络伦理》等,这些著作都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网络和信息世界人与人间的伦理问题。网上也有一些专门的网络伦理网站,如赛博风、北京大学应用伦理中心网站等等,开设网站,利用网络传播的及时性、交互性,收集或传播网络伦理的最新研究成果。
专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较常见于各种学术刊物。那些文章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伦理教育进行分析和探索,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启示。如李卫东在《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冲突琐议》一文中认为:当前网络道德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双重标准对待网络空间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活动。河南大学教育学博士刘济良在《论网络时代与道德教育》中认为:道德教育要适应网络发展,就必须着手构建网络伦理道德,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提高信息过滤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颜峰、徐建军在《我们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做法》谈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这一教育,要注意方式自然、内容的继承性、发展性和与法制教育的结合性。另外,我国还有一部分德育实践涉及到了网络道德教育,这部分实践即在中央倡导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活动。活动建设了一批网站如清华大学建设了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红色网站;北大学创办的北大在线和北大新青年网站等等,都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开展一些网络道德上的教育。
综合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现状,不难发现,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的工作大都仍停留在理论探索的阶段,很多专家和学者虽己意识到这一研究的重要性,但将其作为新兴学科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非常少。而理论上的空白又源自实践上的不足,我国真正开展的网络道德教育实践也不多。“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活动虽有一些实践,但当中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占主要部分的情况下,内容也不够完整,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道德教育。对比中外网络道德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在网络道德教育领域的研究可以说仍处于初始阶段,具体的实践任务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鲍宗毫. 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 上海三联书店,2003.
[2] 亚当. 弗格森(英国).道德哲学原理[M]. 上海世纪出版社,2001.
[3] 谢海光.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对策
一、 研究的意义
网络道德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现阶段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运用伦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伦理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理论,实现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理论素材。实践意义:第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正在走向成熟却未完全成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与教育,必然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第二,有助于促进网络社会的有序发展。大学生群体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于规范整个网络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第三,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整个校园的网络道德现状。第四,有助于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网络的出现改变了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科技来面对挑战。第五,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有效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能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方向保证。
二、 国外研究进展
从全球来看,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几乎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步。发达国家有关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己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计算机和网络发展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其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也可以说是最早、最完善的。在美国,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已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许多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信息伦理、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课程,在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的同时,还培养了网络道德研究的后备人才。此后,计算机伦理教育在西方诸多院校中发展起来,如:1979年拜纳姆(Terrell Ward Bynum)在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开设计算机伦理课程,1985年约翰逊(Deborah G.Johnson)开设计算机伦理课程以及罗彻斯特大学(RoChester University)1996年开始开设的“计算机伦理学”等。其中,1985年约翰逊与斯纳伯(John Snapper)合著,沃兹沃斯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中的伦理问题》一书对计算机伦理学进行了详细阐述,是公认的为计算机伦理学标准教材。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计算机伦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网络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后,计算机伦理学也进入了网络伦理的发展时代。
三、 国内研究进展
对比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研究的起步较晚,近几年也取得了一批理论上的成果。最早涉及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领域的著作是严耕、陆俊和孙伟平著的《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之后有吕耀怀的《信息伦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李伦的《鼠标下的德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以及刘云章的《网络伦理学》、段伟文的《网络空间的伦理基础》、张震的《网络伦理》等,这些著作都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网络和信息世界人与人间的伦理问题。网上也有一些专门的网络伦理网站,如赛博风、北京大学应用伦理中心网站等等,开设网站,利用网络传播的及时性、交互性,收集或传播网络伦理的最新研究成果。
专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较常见于各种学术刊物。那些文章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伦理教育进行分析和探索,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启示。如李卫东在《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冲突琐议》一文中认为:当前网络道德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双重标准对待网络空间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活动。河南大学教育学博士刘济良在《论网络时代与道德教育》中认为:道德教育要适应网络发展,就必须着手构建网络伦理道德,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提高信息过滤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颜峰、徐建军在《我们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做法》谈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这一教育,要注意方式自然、内容的继承性、发展性和与法制教育的结合性。另外,我国还有一部分德育实践涉及到了网络道德教育,这部分实践即在中央倡导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活动。活动建设了一批网站如清华大学建设了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红色网站;北大学创办的北大在线和北大新青年网站等等,都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开展一些网络道德上的教育。
综合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现状,不难发现,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的工作大都仍停留在理论探索的阶段,很多专家和学者虽己意识到这一研究的重要性,但将其作为新兴学科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非常少。而理论上的空白又源自实践上的不足,我国真正开展的网络道德教育实践也不多。“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活动虽有一些实践,但当中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占主要部分的情况下,内容也不够完整,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道德教育。对比中外网络道德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在网络道德教育领域的研究可以说仍处于初始阶段,具体的实践任务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鲍宗毫. 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 上海三联书店,2003.
[2] 亚当. 弗格森(英国).道德哲学原理[M]. 上海世纪出版社,2001.
[3] 谢海光.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