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抓住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时代命题进行生态实践探索,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实现生态素养培育。
一、制度保障推进生态实践常态开展
学校通过师生共商,注意到“垃圾”元素。每一個人既是垃圾的制造者,又可以是分类回收者,在“一丢一分”间显现生态素养。因此,学校首选“垃圾分类”作为生态实践的切入口、实践点、发展点、增长点和创新点。
如何持久、常态开展生态实践活动呢?首先是确定流程。通过“动员—竞选—聘用”程序,选举产生学生环保协会成员,会长进入生态文明教育领导组,起到上传下达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自主”成为该组织的主题词:自主管理、自主实践、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自主发展。其次是明确内容。在学生环保协会自主管理过程中创新管理机制,如环保积分制、环保责任制、环保约定书、环保责任状以及循环管理、层级管理等;生成一系列环保新理念,如“环保需要实践,需要创新”“垃圾可以变资源、变财富、变风景、变健康、变助学”等。学校将这些想法、做法和管理办法集合形成《汇龙中学环境质量手册》,成为学生进行生态实践的行动指南。
该手册明确了如何做、做到什么标准、如何评价等问题,确立了“零垃圾、零污染、零缺陷”环境质量方针。手册使环境管理从“结果”管理向“要素”管理、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外力管理向自主管理、末端管理向过程管理、模糊管理向精确管理转变。在机制的规范与推动下,学校开展生态实践可持续、成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
二、创新形式推动生态实践深度学习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教育面临从学科渗透走向综合实践,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关于环境”走向“为环境”和“在环境中”的环境教育模式转变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确立学生主体,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于是《中学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于2000年立项。经过五年研究,构建了由环境标准化建设机制、环境质量管理机制、环境教育评价机制等组成的具有汇中特色的环境教育持续发展机制。
学校师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有近一半的课题是与生态实践紧密结合的:调查汇龙镇地区河流污染情况,对汇龙镇地区河流水质进行取样分析,分析污染物质的种类、化学属性、毒性、溶解氧、有机质等,了解它们对人体和生物的影响,《汇龙镇地区河流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切中时弊,抓住要害,见解深刻,建议中肯;结合学校垃圾分类,学生环保协会进行易拉罐、塑料瓶中的函数关系课题研究,将学到的数学、地理知识与校园垃圾分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垃圾分类回收的记录资料作为数学建模的基础。
学生不懈的努力与执着的探索,使他们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缜密科学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环保、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强化体验提高生态实践意识观念
生态实践本质上是一种综合学习,既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是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学校生态探究性学习涉及垃圾分类、气象观测、植物研究、水环境监测等多个项目,与语文、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产生交集,呈现持续性、多元性、广泛性的景象。
在学习“细胞”“环境问题”等知识后,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南通双林集团公司。公司的工作内容是利用废弃的贝壳类物质制造甲壳素,减少了当地的环境废物,同时创造了财富、吸纳了就业,收获了“经济 社会 环境”的综合效益。这一体验启发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进行理念创新,实施“将垃圾变资源、变财富、变风景”的一系列变革。
在学习“循环经济”知识后,学校组织学生对嘉仕有机农庄进行生态考察。听完工作人员对“有机蔬菜”生产流程的介绍后,有学生发现现场学习的知识与书本知识有较大出入:有机蔬菜包括“环境、生产过程、社会监督”三个维度,而书本界定的绿色食品缺少“环境和社会监督”环节,不完整、欠科学。通过生态考察,学生对“绿色食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用心、用眼、用手、用耳、用脑全方位感受生活、感受自然,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态素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持续生动的生态实践、“五自主”的生态教育模式、以人为本的绿色文化建设使学生的行为素养、研究素养、文化素养都得到了长足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发生了可喜的改变。
【徐辉,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校长、党委书记;张建春,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课程基地负责人,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03452
一、制度保障推进生态实践常态开展
学校通过师生共商,注意到“垃圾”元素。每一個人既是垃圾的制造者,又可以是分类回收者,在“一丢一分”间显现生态素养。因此,学校首选“垃圾分类”作为生态实践的切入口、实践点、发展点、增长点和创新点。
如何持久、常态开展生态实践活动呢?首先是确定流程。通过“动员—竞选—聘用”程序,选举产生学生环保协会成员,会长进入生态文明教育领导组,起到上传下达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自主”成为该组织的主题词:自主管理、自主实践、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自主发展。其次是明确内容。在学生环保协会自主管理过程中创新管理机制,如环保积分制、环保责任制、环保约定书、环保责任状以及循环管理、层级管理等;生成一系列环保新理念,如“环保需要实践,需要创新”“垃圾可以变资源、变财富、变风景、变健康、变助学”等。学校将这些想法、做法和管理办法集合形成《汇龙中学环境质量手册》,成为学生进行生态实践的行动指南。
该手册明确了如何做、做到什么标准、如何评价等问题,确立了“零垃圾、零污染、零缺陷”环境质量方针。手册使环境管理从“结果”管理向“要素”管理、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外力管理向自主管理、末端管理向过程管理、模糊管理向精确管理转变。在机制的规范与推动下,学校开展生态实践可持续、成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
二、创新形式推动生态实践深度学习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教育面临从学科渗透走向综合实践,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关于环境”走向“为环境”和“在环境中”的环境教育模式转变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确立学生主体,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于是《中学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于2000年立项。经过五年研究,构建了由环境标准化建设机制、环境质量管理机制、环境教育评价机制等组成的具有汇中特色的环境教育持续发展机制。
学校师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有近一半的课题是与生态实践紧密结合的:调查汇龙镇地区河流污染情况,对汇龙镇地区河流水质进行取样分析,分析污染物质的种类、化学属性、毒性、溶解氧、有机质等,了解它们对人体和生物的影响,《汇龙镇地区河流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切中时弊,抓住要害,见解深刻,建议中肯;结合学校垃圾分类,学生环保协会进行易拉罐、塑料瓶中的函数关系课题研究,将学到的数学、地理知识与校园垃圾分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垃圾分类回收的记录资料作为数学建模的基础。
学生不懈的努力与执着的探索,使他们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缜密科学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环保、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强化体验提高生态实践意识观念
生态实践本质上是一种综合学习,既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是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学校生态探究性学习涉及垃圾分类、气象观测、植物研究、水环境监测等多个项目,与语文、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产生交集,呈现持续性、多元性、广泛性的景象。
在学习“细胞”“环境问题”等知识后,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南通双林集团公司。公司的工作内容是利用废弃的贝壳类物质制造甲壳素,减少了当地的环境废物,同时创造了财富、吸纳了就业,收获了“经济 社会 环境”的综合效益。这一体验启发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进行理念创新,实施“将垃圾变资源、变财富、变风景”的一系列变革。
在学习“循环经济”知识后,学校组织学生对嘉仕有机农庄进行生态考察。听完工作人员对“有机蔬菜”生产流程的介绍后,有学生发现现场学习的知识与书本知识有较大出入:有机蔬菜包括“环境、生产过程、社会监督”三个维度,而书本界定的绿色食品缺少“环境和社会监督”环节,不完整、欠科学。通过生态考察,学生对“绿色食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用心、用眼、用手、用耳、用脑全方位感受生活、感受自然,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态素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持续生动的生态实践、“五自主”的生态教育模式、以人为本的绿色文化建设使学生的行为素养、研究素养、文化素养都得到了长足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发生了可喜的改变。
【徐辉,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校长、党委书记;张建春,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课程基地负责人,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0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