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线热成像图在观察随意皮瓣活性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ve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远红外线热成像技术(IRT)在观察随意皮瓣活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只SD鼠均刮除背部鼠毛,设计一个8cm×2.5cm蒂在尾部的随意皮瓣。切取后原位缝合,随后于术后0.5h、6h、24h、3天和7天应用远红外线热成像仪拍照,拍摄的热图通过热红外成像系统v5.3.2H进行分析。观察不同部位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将热图与大体标本对比。结果:在热图上,0.5h时整个皮瓣温度均较低,6h后近段皮温开始上升,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中、远段皮温仍较低。24h后,中段皮温开始升高,并在7天后达到正常水平。而远段皮温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大体标本上,3天时可见皮瓣远端开始部分坏死,7天后边界清楚,平均坏死面积占皮瓣总面积32.17%。通过对比热图低温区和皮瓣坏死区,发现二者相似性很强。结论:应用IRT可以预测皮瓣的活性,在6h后皮温下降的区域,部分皮瓣将发生坏死,而在24h后皮温没有开始回升者,其皮瓣坏死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应用IRT在术后6h后通过连续观察,可以推测皮瓣血运和后期坏死概率。
  [关键词]远红外线热成像;随意皮瓣;皮瓣血运
  [中图分类号]R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18-1526-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infra-red thermography(IRT) system in minotoring the viability of random-pattern skin flaps. Methods 10 SD rats were used in the study,A dorsal random-pattern skin flap measuring 8cm×2.5cm was raised severally,the depicle of flap was deviced on the rump.The temperature of flap were measured in 0.5h、was 6h、24h、3d and 7d individually.Analying the temperature change of flap by the software IRT system v5.3.2H,To deduce the viability of flap combining with general sample. Results Analying the map of flap temperature, whole flap temperature keep falling in 0.5h;the temperature began recovery at the proximal portion while it were lower at middle and distal portions in 6h.The temperature at middle portion began increasing in 24h,and recovery in 7d. however,it was keep lower at distal portion.Observating general sample of the falp, the necrosis proportion of the flap was 32.17%,that was similar to the lower proportion of temepatature map. Conclusion We could predict random-pattern skin flaps viability by analying the temepatature map of IRT.The lower tempreture region of flap would befall part necrosis if it can began increasing in 24h.
  Key word:random-pattern skin flaps; infra-red thermography;ischae-mia
  远红外线热成像技术(infra-red thermography,IRT)是一种非侵袭性的技术,在国外已经广泛作为测量皮肤温度的医学手段。该技术在很多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等诊断和内脏功能检测中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1-3],在修复外科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中也显示了其优越性[4-5]。本研究拟通过远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拍摄的热图与大体标本对比,来观察随意皮瓣在切取后的血运变化趋势,以便能通过IRT早期探查到发生血运障碍的皮瓣,尽早采取措施,减少皮瓣的坏死率和坏死面积。
  1 资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和皮瓣模型的设计:本实验采用1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 (由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00~250g。SD大鼠在氯胺酮麻醉(30mg/kg,腹腔注射)下,刮除背部鼠毛,而后设计一个8cm×2.5cm的背部任意皮瓣。蒂部位于双侧髂棘连线上,皮瓣解剖在背部肌膜的浅面进行,结扎创面较活跃的出血点。当设计以背部中线为对称轴的背部皮瓣时,一般不会包含旋髂深动脉的皮穿支等知名血管。假如掀起的皮瓣内包含此血管,予以结扎,以确保此皮瓣为一随意型皮瓣。而后皮瓣原位缝合(见图1)。
  1.2远红外线热成像系统拍照:应用翰锐医疗生产的以法国UNIS公司的非制冷多晶硅焦平面探测器为核心的远红外线热成像仪进行拍摄,其工作波段8~14μm,成像速度30帧/s,最小温度分辨率≤0.1℃,测温准确度δ≤0.4℃。本实验工作室温度保持在26℃。测量时,实验动物在26℃室温中最少保持20min以上,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测量距离为0.5m,红外热像仪镜头正对鼠背部皮瓣在术后0.5h、6h、24h、3天和7天采集热图。   1.3观察指标
  1.3.1一般情况:全程观察切口创缘有无感染及皮瓣坏死过程。并在术后0.5h、6h、24h、3天和7天应用普通相机(佳能powershot sx240 hs)对大体标本拍照,拍摄距离距皮瓣30cm。拍摄的图片备用,以便与不同时间拍摄的热图进行比较分析。在7天时,皮瓣坏死的分界线清楚,此时应用Chung[6]的方法计算皮瓣坏死面积。计算方法:对7天时普通相机拍摄的大体标本应用ImageJ软件(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image)对图像进行分析,计算坏死区域占总体皮瓣面积的百分比。
  1.3.2热图分析:不同时间拍摄的热图通过热红外成像系统v5.3.2H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椭圆形测温的方式,在皮瓣正中线上,分别测量距离皮瓣蒂部1、3、5、7cm这四个区域的平均温度。测量区域的直径为0.5cm(如图2)。
  拍照后,由3个从事远红外线热成像的放射专家分别测量完成,而后求其平均值,作为某区域某时间的温度值。
  1.4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温度变化情况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进行分析,检验水准设为а=0.05。统计软件为SPSS10.0。
  2 结果
  2.1一般情况:本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现感染病例。皮瓣在24h后远端逐渐出现肿胀、淤紫;3天逐渐发黑,但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7天后可见皮瓣远端发生干性坏疽,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整个皮瓣轻度收缩,以坏死部分为明显(如图3)。
  10只鼠背皮瓣坏死的起始位置在中线距离蒂部平均为5.79cm处(SD:0.62),平均坏死面积占皮瓣总面积比例为32.17%(SD:0.017)。
  2.2远红外线热成像图谱:由于不同区域表面温度不同,在图谱上表现为不同颜色。从热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术后6h,与近段相比,中、远段的皮瓣温度均较低(见图4A),24h后,中段皮温略升高,而远段皮温仍较低(见图4B);术后3天,中段皮温与近段相似,而远段皮温仍明显低于近端段(见图4C)。与大体标本对照,结合术后皮瓣远端坏死的过程,可见应用热图探测低温区可以反映皮瓣各区域的活性情况,早期预测可能坏死的部分。
  2.3热图分析:10只鼠背皮瓣,对术后0.5h、6h、24h、3天和7天的热图分别在离蒂部1、3、5、7cm的区域测温,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点各时间测量的平均皮温如统计表1。而后对10只鼠背皮瓣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温度变化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后统计数据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皮瓣的不同部位在不同的时间温度变化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不同的区域温度也有差异性,组内比较,不同测量时间温度也具有差异性,也就是鼠背皮瓣在不同区域同时间的血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一区域不同时间也有差异性。表1的平均值绘制成统计图(如图5),由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出,在皮瓣切取后半小时,各个区域的皮温均较低,6h后1、3cm区域的皮温开始上升,并维持在正常水平,而5、7cm区域皮温仍较低。24h后,5cm区域的皮温开始升高,并在7天后达到正常水平。而7cm区域皮温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结合大体标本,可以看出,在6h后,如果皮温的变化趋势是升高,存活的几率大,相反皮温的变化趋势是下降,其坏死的几率大。
  3 讨论
  术后血运障碍是导致皮瓣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能通过观察某些参数值的变化预测到可能出现的血运障碍,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可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目前,定时定位测量皮肤温度是皮瓣移植术后局部观察的一项重要指标。皮瓣表面温度的测定和皮温的变化已被广泛证明是判断移植或再植物血循情况的最为敏感和有效的方法[7]。测量皮肤温度目前常用的是皮温计。皮温计测量方法受人为干扰因素较多,如测量点、压力等[8]。在鉴别诊断时,需要皮瓣温度低于健侧相对应部位皮肤温度1℃以上,才能提示血液循环障碍,而且受室温的影响较大,敏感性不高。近年来,远红外线热成像系统,由于其方法简单、快速、可以30帧/s成像速度进行动态采集,无创伤,表达结果形象,在医学领域多个科室的诊断中已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手段。其通过扫描,可直观地显示人体热辐射分布,当机体组织代谢、血液循环等发生改变时,热图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异常热分布图。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图谱温度变化来推测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情况。对于皮瓣来说,通过局部温度的变化,即可推测皮瓣局部血运状况。与皮温计相比,它反映的的是测量组织体表热辐射的全貌,即可看出表达皮瓣整体血运变化,其受人为干扰较少,精确度高,δ≤0.4℃。
  多普勒也是目前临床观察皮瓣血运的重要手段,IRT与多普勒相比较,在判断皮瓣血运信息方面,二者相关性很强[9],特别是游离皮瓣移植中,IRT通过游离皮瓣复温的变化和模式的动态变化,可以确定是栓塞还是扭曲及外在压力的原因[5]。除此之外,远红外线热成像系统在预测皮瓣血运障碍中,还有很多独到的优越性。多普勒不能确定局部血运的增多,是否与灌注有关,而IRT必须是血运增加并导致了组织灌注,才能看到热点[10-12]。这一点特别有利于穿支皮瓣穿支的定位和设计,热成像系统可以精确地确定穿支和他们的灌注区域,而多普勒仅能定位穿支的水平位置,而不能提供灌注信息[13-15]。多普勒不能提供灌注信息,也是一些研究雷诺氏病的文章显示IRT与多普勒二者相关性矛盾的原因[ 16-17]。由于在受寒冷刺激,复温过程中,有很多动静脉交通支开放,而对局部微循环的有效供血改善并没有明显增加,因此多普勒显示局部血运强,而IRT热图上却看不出热点。Schlager等[18]也认为,二者对寒冷复温后检查结果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复温后动脉高灌注,但有效供血并没有及时增加的结果。因此在我们看来,IRT更能反映局部微循环的有效供血情况。
  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看出,应用红外线成像图谱,可以很好地的反应和预测随意皮瓣各区域的活性情况。皮瓣切取后30min内,各个区域的皮温均较低,说明皮瓣切取后,局部血流降低,这也是血流方向重新分布的过程,6h后近段皮温开始上升,并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中远段区域皮温仍较低。24h后,中段皮温开始升高,由于血管不断扩张和增生,1周后逐渐达到正常水平。远段区域皮温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此区域正好是皮瓣发生血运障碍,逐渐发生坏死的区域。结合大体标本可以看出,在6h后,如果皮温的变化趋势是升高,存活的几率大,而皮温的变化趋势是下降,其坏死的几率大。通过本实验资料,笔者认为,在6h后发现局部皮温较低,应积极给予相应处理,改善局部血流,以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和成活面积。本实验的通过IRT观察到的随意皮瓣血运障碍发生过程和以往的相关实验一致性很高。范飞等[19]通过多普勒等探测随意型皮瓣的血运障碍发生过程,发现皮瓣血流在掀起皮瓣后lh均降低,大部分皮瓣(包括蒂部和近蒂部)血流值在术后1~2h 左右降至最低, 然后开始回升,存活皮瓣的血流值逐日稳定上升,1周左右恢复术前水平。而绝大多数最终坏死的皮瓣血流值术后持续降低。这进一步说明IRT观察皮瓣血运障碍的发生是一个良好的无创、直观的工具。   虽然,IRT在观察皮瓣各区域的活性是一个不错的测量工具,但是也要认识到其一些影响因素。IRT测量的是物体发射的红外线,其测量结果除受生物体表面的发射率组成、表面状态、辐射的波长等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背景温度、体内温度等一些复杂的状况有关,因此其测量的结果会每时每刻随其内部与外部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20]。另外,在测量皮瓣时,同一微循环状况,可能因皮瓣受周围组织热传导的影响而不同,其本身的厚度、尺寸也会影响结果,这也是目前人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即如何建立生物体表面的辐射发射率的计算模型以对其进行精确的修正[21]。因此在测量时要稳定周围环境,保持测量机体的稳态,并尽量作对比观察和动态观察,以确保数据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周敏华,陈钱.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进展[J].红外,2008,2(2):38-42.
  [2]Fitzgerald A,Berentson-Shaw J. Thermography as a screening and diagnostic tool:a systematic review[J].N Z Med J,2012 ,125(1351):80-91.
  [3]Ring EF,Ammer K.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in medicine[J].Physiol Meas,2012,33(3):33-46.
  [4]Tenorio X,Mahajan AL,Wettstein R,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flap failure using a new thermographic device[J].J Surg Res,2009,151(1):15-21.
  [5]de Weerd L,Weum S,Mercer JB.The value of dynamic infrared thermography(DIRT)in perforatorselection and planning of free DIEP flaps[J].Ann Plast Surg,2009,63(3):274-279.
  [6]Chung KI,Kim HK,Kim WS,et al.The effects of polydeoxyribonucleotide on the survival of random pattern skin flaps in rats[J].Arch Plast Surg,2013,40(3):181-186.
  [7]张涤生.显微修复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7.
  [8]许鑫,宋秋燕,王凤岩,等.不同皮温检测方法在穿支皮瓣移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5A):12-14.
  [9]Mercer JB,de Weerd L.The effect of water-filtered infrared-A (wIRA) irradiation on skin temperature and skin blood flow as evaluated by infrared thermography and scanning laser Doppler imaging[J].Thermol Int,2005,15:89-94.
  [10]Yamamoto T,Todokoro T,Koshima I.Handheld thermography for flap monitoring[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12,65(12):1747-1748.
  [11]Tenorio X,Mahajan AL,Wettstein R,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flap failure using a new thermographic device[J].J Surg Res,2009,151(1):15-21.
  [12]de Weerd L,Mercer JB,Sets LB. Intraoperative dynamic infrared thermography and free-flap surgery[J].Ann Plast Surg,2006,57(3):279-284.
  [13]Tenorio X,Mahajan AL,Elias B,et al. Locating perforator vessels by dynamic infrared imaging and flow Doppler with no thermal cold challenge[J].Ann Plast Surg,2011,67(2):143-146.
  [14]de Weerd L,Weum S,Mercer JB.Dynamic infrared thermography: a useful tool in the preoperative planning of 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flaps[J].Ann Plast Surg,2012,68(6):639-640.
  [15]Itoh Y,Arai K.Use of recovery-enhanced thermography to localize cutaneous perforators[J].Ann Plast Surg,1995,34(5):507-511.
  [16]Stikbakke E,Mercer JB.An infrared thermographic and laser Doppler flowmetric investigation of skin perfusion in the forearm and finger tip following a short period of vasculart stasis[J].Thermol Int,2008,18(6):107-111.
  [17]Pauling JD,Shipley JA,Harris ND,et al.Use of infrared thermography as an endpoint in therapeutic trials of Raynaud's phenomenon and systemic sclerosis[J].Clin Exp Rheumatol,2012,30(2 Suppl 71):S103-115.
  [18]Schlager O,Gschwandtner ME,Herberg K,et al.Correlation of infrared thermography and skin perfusion in Raynaud patients and in healthy controls[J].Microvasc Res,2010,80(1):54-57.
  [19]范飞,陈宗基.随意型皮瓣血运障碍过程的观测[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5,11(5):371-374.
  [20]Naguib NN,Nour-Eldin NE,Lehnert T,et al.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Optimization with Preprocedural Prediction of the Best Tube Angle Obliquity by Using 3D-reconstructed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J].Radiology,2009,251(6):788-795.
  [21]丁晶,周志尊,李帅三,等.医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的物理学原理探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7):68-70.
  [收稿日期]2014-06-24 [修回日期]2014-07-28
  编辑/何志斌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唇挡矫治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替牙期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15例,采用活动式改良式唇挡进行一期矫治,矫治前后拍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15例病例矫治结束,上前牙前突减轻U1-SN、U1-NA减小,下颌导出SNB增加,面型改善良好ANB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唇挡是矫治安式II类1分类错牙合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安氏I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切除耳部瘢痕疙瘩的手术方法和及时放疗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对134例耳部瘢痕疙瘩病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特别对较大的瘢痕疙瘩采用了瘢痕疙瘩核心切除,保留部分瘢痕皮肤形成组织瓣的方法修复缺损,术后及时放疗5天,采用4~6Mev电子线照射,每次3~4Gy,总剂量15~20Gy。结果:96.27%的效果满意,3.73%部分残留及复发。结论:切除瘢痕疙瘩核心,用部分保留瘢痕皮肤形成组织瓣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科室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3例行面部自体脂肪移植的求美者。选择大腿前外侧部、下腹部、臀部作为脂肪供区,采用肿胀吸脂术抽吸脂肪,再经提纯等处理后,联合适量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注射于面部凹陷处。结果:术后随诊6~12个月,无1例发生感染、血肿、不对称等并发症。术后,面部填充部位外观饱满、自然,皱纹明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向表皮细胞表型转化的方法。方法:以手术中剩余的人皮下脂肪组织为材料来源,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 AD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90、CD105的表达,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鉴定。实验组利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实验室已成功构建的 pcDNA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制定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临床分类的评分标准,根据鼻畸形程度评分标准进行分类(分为轻、中、重度),分别给予不同的手术方式并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0例不同程度畸形的唇裂鼻畸形患者采取个体化手术方式,术后无鼻尖皮肤的坏死,愈合良好。术后鼻翼塌陷、鼻孔形态、鼻小柱偏曲短小及通气等情况均有所改善,治疗优良率达100%。结论:单侧唇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保留育龄期孕前患者哺乳功能的乳头内陷矫正方法。方法:临床纳入乳头内陷程度为Ⅰ型、Ⅱ型的孕前育龄患者各60例,随机分为Ⅰ型手术组、Ⅰ型对照组、Ⅱ型手术组及Ⅱ型对照组各30例。手术组孕前进行手术,并佩戴矫正器6个月,对照组不予手术处理。同时以乳头发育正常的30例孕前育龄者作为正常组。纳入成功妊娠、生产并尝试哺乳患者,统计乳头高度,母乳喂养情况,乳头皲裂及乳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对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IPS Empress II铸瓷贴面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探讨IPS Empress II铸瓷贴面的临床治疗成功率。方法:对我院就诊的32例患者共计95颗患牙,根据牙齿的具体情况分别给予3种贴面牙体预备方法并行铸瓷贴面修复,于修复后1周、6个月,12个月复诊观察修复体保存完整度、颜色匹配和边缘适合性等评价指标,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I型贴面在第12个月时有1例在切端出现
期刊
[摘要]目的:对乳房缩小术的传统Lejour 法进行改良,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5月~2014年2月,笔者对来院的乳房肥大症患者采用Lejour 法改良术式,在原设计基础上增加新乳晕周径,并减少直线切口的长度,切开后剥离乳腺组织,仅保留上部蒂营养乳头、乳晕,去除部分肥大下部及基底乳腺组织,将乳腺组织缝合悬吊于第2肋,重塑新乳房外观,下皱襞多余皮肤可适当辅助切口切除。结果:术后随访6~2
期刊
酒渣鼻是一种好发于鼻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可表现为面中部弥漫性潮红,伴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病情进展可形成鼻赘,严重影响外观。以往外用药物、口服抗生素、冷冻等治疗方法较多,但效果均不满意,局部常遗留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瘢痕等。2013年4月~2014年4月,笔者科室应用强脉冲光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商品名:普特彼,安斯泰来制药有限公司)治疗面部酒渣鼻患者5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期刊
1 临床资料  某女,25岁,于2011年10月20日发生车祸,被完全粉碎的挡风玻璃击伤,致面部及左上肢软组织严重挫裂伤。出血较多,有短暂昏迷史,伴头痛及呕吐。到当地市医院治疗,5h后转入我院。急诊以“1.面部外伤;2.左上肢外伤;3.颅脑外伤”收入我科。入院查体:T 36.5℃,P 85次/min,R 22次/min,血压 110/76mmHg。专科检查:可见患者左眼睑、左侧面部软组织严重挫裂伤
期刊